温晓丽++韩新颖
[摘要]本文立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新东北现象”双重背景,分析了在此背景下辽宁装备制造业所处的发展时期和发展特征,指出作为支柱产业的装备制造业应进行服务化转型的战略选择。针对实际情况,阐述了服务转型的关键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从政策支持体系、工业互联网和全球化思维、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拓展产业链条、重点企业转型试点以及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新东北振兴;装备制造业;服务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全球及国内经济放缓、生产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等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制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自2014年以来,包括辽宁在内的东北三省经济增速大幅回落,辽宁GDP增速出现了近22年来的最低,2015年继续下探,2016年更是出现了负增长,有人用“断崖式下滑”来形容,这又被称之为“新东北现象”。在新常态且“新东北现象”双重压力下,作为辽宁支柱产业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可谓是难上加难。是否会重现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时的场景?未来装备制造业出路在哪里?如何破解发展瓶颈?成为当前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研究的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从发展实际来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辽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半以上,以装备制造转型升级为支点撬动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应是辽宁当前可行的战略选择。我们过去所走的是一条大量消耗资源的外延式工业化道路,包括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自然资源以及消耗人力资本、有形资本等,曾获得了可观的增长,而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当下,原有的制造业比较优势已不存在,如何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增长?笔者认为应实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战略。世界各国在发展战略中都高度重视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如美国的制造业产业规划、德国的工业4.0等,其战略实质都是指向制造业服务业。辽宁从传统制造迈向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新型制造,促进装备制造企业向产业链高端转移,将装备制造业包括设计、制造、使用、利用、回收产品等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服务集成,尤其将高端服务和个性化服务贯穿于全产业链和产品中。
一、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迈入新时期
随着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期,国内经济处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辽宁经济步入负增长区间,受此影响装备制造业超高速增长时代结束,装备制造业所处的宏观环境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制造业发展步入新时期。
(一)装备制造业进入结构深度调整和重构周期
随着全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结构调整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同样,装备制造业也结束了过度依靠消耗和成本优势发展生产的时代,即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产品为主的生产制造时代结束了。支撑制造业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正在发生着重要而显著的变化,面对新情况,装备制造企业一方面依靠自主创新,攻关关键的基础零部件核心技术,向高端产品升级,另一方面,将产业链条向现代制造服务延伸。这两个方面的努力正逐步重塑着制造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像沈阳机床、沈阳鼓风机、北方重工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都已拥有多项核心技术的高精端产品,并正在从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变,可以说制造业正在经历一个产业形态、制造模式、组织方式等一系列的深刻变革和调整时期。
(二)装备制造业处于结构性产能过剩周期
受宏观经济周期、投资过度扩张和市场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近年来,不仅是原材料、能源行业,很多装备行业也由过去需求旺盛或平稳状态走向产能过剩状态,装备制造业表现出来的产能过剩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即相对产能过剩。一方面一般的劳动密集型、技术附加值低的机械产品大量过剩,竞争加剧;另一方面,高端先进装备仍需进口,市场前景和需求很大。供求关系的变化,也倒逼很多行业进行转型升级。辽宁装备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也表现突出,行业景气指数一直低位运行,某些企业产能利用率明显下降,而且延续传统行业与高端装备行业供求表现分化趋势。
(三)装备制造业正逐步迈入智能制造时代
近年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在我国迅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工业大数据、智能制造等等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创造了全新的环境。2015年,国务院相继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两个国家战略层面文件,将智能制造产业作为未来十年的主攻方向。从全球发展来看,机器人在欧美国家的市场基本趋于饱和,但是在我国市场上,未来一段时间将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这也将促进智能装备行业蓬勃发展。因此,可以说装备制造业迎来了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的黄金时代。在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辽宁也同样以发展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实现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在2016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领》,以推进智能制造、智能服务为主攻方向。新松机器人、沈阳机床、华晨汽车等装备制造企业也正在做着这方面的研发生产,为辽宁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装备制造业逐步进入服务化转型时代
根据“微笑曲线”的理论,在现代制造业产业链条中,高附加值更多的体现在产业链条的两端,利润更多的集中在产业链条的前端(工业研发设计、市场研究、咨询服务)和后端(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优化、市场营销与售后服务)等环节,而处于中间环节的加工制造附加值最低。因此,很多制造业企业开始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转移,其企业的主营业务逐渐转向服务环节。从全球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来看,服务化转型趋势十分明显,一些传统大型制造企业纷纷向服务领域渗透,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业正在向服务增值领域延伸,通过制造服务的流程再造、创新融合等,实现差异化发展,创造出新的利润点和增长点。国内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虽然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和较为新兴的领域,但已呈加速发展态势。GE、IBM等国际巨头都是制造业服务化的典型代表,国内的陕鼓集团、上海电气、东方电气等装备制造型企业也实施了服务化战略。辽宁的装备制造企业除了在产业链上拓展服务内容外,也将一些非核心和没有优势的环节进行着“服务外包”和“服务分离”,然后将其集成,以更好的满足客户个性化要求。可以说,装备制造业正逐步进入服务化转型时代。endprint
二、辽宁装备制造服务转型的关键
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已成为普遍共识,那么,对于辽宁而言,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关键点在哪里?笔者认为主要在三点: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发展
未来一段时期,诸如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主要特征。辽宁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也必将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进行。因此,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将成为一种重要方面和手段。服务化制造与传统制造在组织模式上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就在于传统制造常常是通过纵向或者横向的一体化来实现规模经济,而服务化制造则强调的是通过网络写作关系来实现知识的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工业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是实现网络化协作共享的重要手段。服务转型需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工业互联网思维,优化配置资源,逐步建设虚拟制造生态圈。辽宁装备制造业服务转型的关键是应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装备产品生产、业务流程、生产要素、经营售后等各个环节和领域进行全面渗透和深度集成。
(二)用“制造+服务”的“走出去”发展模式突破国际市场
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态势看,2014年以来结构调整不仅仅局限于关键技术攻关和国内产业生态链的搭建,而且已经上升到了国际市场突破阶段。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合作的指导意见》,装备制造业“走出去”被正式提上重要日程。对于辽宁而言,装备制造业一是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和基础,二是亟待依靠“走出去”化解过剩产能。目前,辽宁沿“一带一路”方向布局了9大工业园区,以这些园区为平台,让优势产品和技术走出去。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不能仅仅简单将相对优势产品和单个企业推出去,更多的应是利用“走出去”的机会,将服务融入装备制造生产中,打造全链条服务商,用整个装备制造产业链条上的相关产品、技术服务等优势组团开拓国际市场。
(三)构建服务型人才引进、培养和储备平台
服务化制造与传统制造一个重要区别是传统制造仅关注产品本身的制造,而服务化制造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知识的积累和传递。因此,人才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辽宁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实际来看,服务化进程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服务型管理人才,导致整个社会的制造服务生产效率较低。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要跟上装备制造业服务转型的趋势必须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一批服务型人才,同时在本地培养和储备一批服务管理人才。
三、当前辽宁装备制造业服务转型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发展实际来看,总体上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较低,尽管一些领军企业正试图从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即使是走在前头的骨干企业,其服务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也仅在10%-20%之间。制造业转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受企业“大而全”、“小而全”思想影响,企业简单服务内部化现象严重
制造企业服务化并不是要求制造企业大包大揽全部服务,但现实中,长期以来,辽宁装备制造企业国有企业占比较高,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较深,工业企业大多有着“大而全”“小而全”的自我封闭服务模式和思想,受此影响辽宁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内部化现象严重,而且简单服务居多,对高端生产性服务需求不足,没有形成对客户的集成服务。以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基地为例,就检验检测来看,检测力量雄厚,有14个国家级检测中心、8家国家级产品认证中心、103个检验检测实验室。但这些机构绝大多数只对企业内部检测使用,设备利用率普遍不到20%,占用了大量资金和管理资源,降低了企业运营效率。
(二)装备制造服务的外部化发展不足,市场基础薄弱
相对于装备制造业而言,为其提供服务的辽宁生产性服务业起步较晚,实现制造业服务化的外部市场基础薄弱。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总量小且分散,缺少位居全国前列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缺乏支撑行业发展的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中,传统服务占比较大,技术水平和含量较低,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成本相对较高。技术水平和知识含量较高的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技术研发、咨询服务、商务服务等高端服务业规模较小,发展薄弱。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推力不够,两者无法实现更好地融合发展。
(三)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集成服务较弱
尽管辽宁装备制造业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但多数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不强,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寥寥无几,很多企业的主要核心材料和关键技术要依赖进口,部分企业只是形式上跻身高端产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陷入了“高端产业价值链低端化”陷阱。由于核心竞争力不强,服务化的技术基础薄弱,就无法汇聚资源形成差异化、个性化的集成服务。一些企业有着较强的单机制造能力,系统集成服务能力较弱。在产业价值链延伸、提供集成服务与整体解决方案、零部件的定制服务等方面存在不足,为行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服务的企业不多。
(四)缺乏高端人才支撑,商业模式创新不足
长期以来,辽宁装备制造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地位,储备了一批工业技术人才,但是面对装备制造业服务转型升级,从调查研究来看,针对于研发、工业设计、人力资源、会计、咨询服务、商务服务、金融、物流管理等领域,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人才普遍存在短缺问题。2015年辽宁省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高级人才总量偏低,需求缺口大。2016沈阳市中高级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显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人才需求居于首位。随着“互联网+”对各行业的融入,既熟悉装备制造行业先进技术、现代市场营销管理技术,又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从总体上看,辽宁适应服务型制造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缺乏复合型高端人才成长环境。endprint
四、促进辽宁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思路与建议
立足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短的实际,未来应从产业价值链的视角在产业发展的内涵深化(纵向)和外延拓展(横向)两个方面探讨服务化转型问题。树立装备制造业与服务的产业发展观,分阶段分类型实施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第一阶段,鼓励有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将非核心服务业务外包。制造业企业的内部职能不断调整,工业设计、技术研发、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活动从制造领域中逐渐独立出来并进行专业化外包,形成独立的专门的生产性服务业部门,为装备制造业提供辅助管理;第二阶段,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使得生产要素向这些制造企业分离出来的生产性服务部门集中,引导这些服务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手段,走品牌化道路,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向装备制造业提供管理支持;第三阶段,向高级化演进,发展信息技术、创新与设计、供应链管理等服务业务,为装备制造业提供战略导向服务,推动服务创新,完善制造服务化生态。为此,建议如下: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完整的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政策框架体系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且转型升级需要付诸成本,不事先做好顶层设计,没有一整套的政策支持,是很难顺利完成的。因此,我们主张从宏观层面进行战略规划,将辽宁装备制造业服务转型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明确发展方向、目标和实现路径,从人才培养、市场秩序与环境、科技发展专项、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转型升级共同系统开发与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完整系统的政策扶持。
(二)构建“工业互联网+全球化+制造+服务”的发展模式
以互联网思维和全球化思维,推进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正逐步影响着装备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和产品全生命周期,因此,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必须在互联网思维下进行。不能把“互联网+制造”简单理解为只是增加一个卖东西的渠道而已。工业互联网是开放、全球化的网络,它是将人、数据和机器全部连接起来。善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思维,鼓励互联网等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业务协作流程与线上到线下等创新模式,同时,辽宁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应坚持走出去,努力为搭建企业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将省内装备制造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在全球价值链里实现转型升级。
(三)以装备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和突破口,深化和拓展产业链条
装备制造业技术构成较为复杂,配套的零部件高度多样化,上下游相关企业众多,高度灵活的专业化生产网络和产业集群是装备制造业服务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辽宁应借助装备制造园区中相关装备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集中且平台较多的优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优势,纵向延伸研发、设计、生产、集成、安装、维护与回收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领域,横向将装备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融合发展,产业层面将低端制造产业链向高端生产性服务产业链+制造链转变。
(四)选取重点企业,培养服务转型的技术和品牌优势,提升装备制造的附加价值
实施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行动计划,开展试点,培育一批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领军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单纯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重点支持制造企业进行服务创新和制造业服务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加大企业技术和品牌优势的培育,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构建面向服务型制造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加强高端服务人才的培养,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团队培养,建立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由政府牵头,政府与企业协同配合搭建一个完善的人才架构体系。主要面向服务型制造的人才,实施优惠政策。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将高校与培训机构等纳入到政府的支持体系中,搭建专业的人才数据库,保证各类人才新的持续更新与补充,形成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安筱鹏.制造业服务化路线图:机理、模式与选择[J].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 刘继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研究[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黄群慧,霍景东.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现状与问题——国际比较视角[J].学习与探索,2013,8。
[4]黄群慧.东北地区制造业战略转型与管理创新[J].经济纵横,2015,7。
[5]李毅中.人民日报经济时评: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N].人民日报,2014-6-24。
[6]綦良群,赵少华,蔡渊渊.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内地30个省市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4。
[7]温晓丽,张万强.制造业剥离生产性服务业探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5,5。
[8]张万强,潘敏.财政政策影响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经验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