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桂 生
播撒安全的种子在乡间
——记娄底市娄星区万宝镇清江村“安全文化达人”黄良生
文|本刊记者 桂生
▲黄良生每年都会向村民赠送“平安福”
“出于安全考虑,禁燃行动已经在我国人口集中的城区实施了多年,不少地方还专门立规强力推行。可在广大农村地区却一直没有开展起来。”春节期间,娄底市娄星区万宝镇清江村老支书黄良生萌生了一个念头——尝试禁燃烟花爆竹,提倡安全环保过新年。
黄良生的想法得到了娄星区农民书法家协会党支部、清江村党支部党员及村民们的支持。大伙儿共同倡导“安全环保从我做起,谢绝烟花爆竹贺新年”,并将节省出来的购买烟花爆竹的12200元全部捐给村老年协会,用于救助村里的贫困老人和协会日常开支。
虽年过花甲,头发全白,黄良生依然热心安全文化建设,2014年4月退休后,带动当地村民关注安全,成了他最大的精神寄托,被当地称为“安全文化达人”。
2015年12月,黄良生创建的湖南新农村湘中文化艺术创作交流中心被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安全文化工作委员会授予2014至2015年度“首届安全文化建设十佳单位”。
“现在‘做文化’的都是时髦人,而我做的是农村安全文化,不仅时髦,还是一项救人济世、行善积福、利在千秋的大事业!”黄良生说,“大家都叫我‘安全文化达人’,这是给我的荣耀,也是我的责任。”
黄良生与安全结缘,是在1954年,那时他还不到6岁。
一天,黄良生发现万宝公社小江大队(现清江村)村部墙上立了一块告示牌,上面用毛笔字写了《防火公约》、《安全公约》。每个“公约”5项内容,写着“有火不离人,人离火熄灭”、“坚决禁止小孩玩火”等具体要求。
自此以后,这些简洁易记的“公约”内容,深深地印在了黄良生的心里,随口就能背诵。因为有了“公约”的提醒,清江村好多年都没有发生火灾事故。机缘巧合,这无形中也成了黄良生许多年后开展安全文化的有利基础。
担任清江村支部书记近30年,眼看着乡亲们慢慢富裕起来,黄良生由衷地高兴。可是看到不少村民的精神文化追求明显跟不上物质的变化,富裕起来后反倒滋生了打牌赌博、铺张浪费等陋习,农村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淡薄,农村正在成为文化的荒漠,黄良生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农村是一块文化沃土,要想获得好收成,除了天气,还需勤翻耕、勤施肥。因为我们疏懒了,才让这块土地荒芜了,长了杂草。只要大家一起尽心用力,将文化活动化作雨露,勤动手,勤用脑,就一定能让这片土地恢复原有的风采。日前,我的湘中田野文化实验区项目也已经正式立项,更有利于安全文化宣传。”黄良生说。
因为家里穷,黄良生只读到了小学,读书看报却是他最大的爱好。2002年,黄良生的儿子黄雄到中国安全生产报社工作后,也给他订了一份报纸。这一份《中国安全生产报》,为黄良生打开了一扇系统了解安全文化的窗。
“上面的安全知识专业、系统、新鲜,报道的很多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其实就发生在村民身边。”每天阅读《中国安全生产报》,已成为黄良生的习惯。
特别是这些年,黄良生亲眼见到了,村里有不少人在附近的小煤窑做工,安全根本得不到保障,每年都有十几例意外受伤、死亡事故发生。为了养家糊口,村里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只能到城市的工地、厂矿找工作谋生计。而城里的工作,却不见得比煤矿安全。
2005年7月,村民黄善全与工友在广东肇庆怀集县的河堤上建造墙体,谁料墙体突然倒塌,黄善全来不及反应,就被倾倒的石块砸中,当场身亡。其后,黄善全的妻子改嫁了,留下了刚刚2岁的儿子黄俊德,由两个伯伯轮流照顾。
2009年,黄善全留给儿子的唯一遗产——几间土砖房突然发生火灾,被烧得一无所有。大火扑灭后,黄良生半天没回过神来:“真是雪上加霜。”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黄善全的父亲就因矿难受伤去世,母亲因受不了打击,整日郁郁寡欢,最终失足跌进河里撒手人寰。
“决不能让事故继续发生!”黄良生暗暗地告诉自己,“一定要让安全文化成为一种民风民俗,让广大村民对安全文化耳濡目染、对安全才能耳熟能详。”
于是,黄良生从自己经营的湘中民俗生态园里清理出近300平方米的房间作为安全文化馆,收集了安全警示标语、安全书籍、影视资料等,定期组织村民学习安全知识,并邀请安监、消防、交通等部门人员为村民们上安全课、讲安全知识。
“光有一个安全文化馆还不够,要是能把安全氛围搞得更浓一些就好了。” 黄良生觉得自己与安全生产有缘,也真心喜欢上这份造福、积德的事业。
2009年,黄良生发出《让安全文化成为一种民风民俗》倡议书,并整理了书上、报纸上的安全知识,编成《市民安全常识读本》一书,自掏腰包印了2000本,趁自己60岁生日的机会,作为回礼发给前来道贺的亲戚朋友和村民。
到了妻子的60岁生日那天,黄良生又把买香烟、糖果的钱全部用来印了4000本改编后的《湘中安全常识读本》。“宣传安全文化已经痴迷了。”妻子反对他,一些村民也不能接受。
听了黄良生的耐心解释,大伙才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因为香烟、糖果只能享用一时,书里的安全常识却能让人受用一生,甚至可能救人一命!”
2010年春节,黄良生在筹备娄星区农民书法家协会新年笔会时又突发奇想:“若是让大家写一些跟安全生产相关的对联,赠送给村民,让大家进进出出都能看到,这样既能练了笔,又宣传了安全文化。”把这个想法一说,书法家们一致赞同。
书法家现场创作了100多幅寓意平安吉祥的“安全春联”后,黄良生打算赠送给村民。未能料到的是,一些村民对“安全春联”这一新事物,并不是多么欢迎。“大过年的,贴这样的春联不吉利。”甚至有村民有这样的议论。
于是,黄良生带头在自家大门前贴上了当地的第一幅“安全春联”,并发动关注安全文化的村民“尝鲜”。春节期间,村民进进出出看见“安全春联”,议论中,慢慢就理解了其中的含义:书法家写的“安全春联”,不仅实用,而且好看,挂在门上,时刻提醒家人注意安全。
到了第二年春节,让黄良生感到惊喜的事情发生了,村民们纷纷上门询问“还有安全春联吗?”连附近的磨石村、新柏村、垭古村和涟源市水洞底镇金塘村、红旗村等地村民也闻讯赶来求春联。
见到大家对“安全春联”这么喜欢,黄良生争取娄底市书法研究会和农民书法家协会的支持,尽量让“安全春联”贴得越多、覆盖得越广。而今,清江村附近几个村落过年贴“安全春联”已成为新民俗,承载着平安寓意的春联已带着墨香画意,把安全文化带进了普通百姓家。
2012年春节,中国安全生产报湖南记者站在清江村走基层采访时发现了每家每户都张贴“安全春联”的民俗后进行了采访,并以《“安全春联”成了新村景》为题进行了报道,极大地鼓舞了黄良生开展安全文化活动的信心。
黄良生还邀请中国安全生产报记者一起,趁村民春节返乡的有利时机,走上街头宣讲安全知识、开展外出务工人员安全文化座谈会等活动,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到2013年春节,黄良生积极联系娄底市书法研究会、中国安全生产报湖南记者站等单位两次组织“送安全春联下乡”活动,邀请书法名家为村民写福字、赠春联,还现场组织抽奖活动,共送出安全春联480多幅。自此,送“安全春联”,已经成了黄良生近几年春节前最忙碌的事。
2014年4月,黄良生退休了。清江村40多名老党员和村干部相约来到黄良生家,祝贺当了30年村支书的他光荣卸任。黄良生依然开口不离“安全”:“上午我请书法家给每个人都写了一幅‘平安福’,只有平安才能幸福。装裱之后我会挨家送上门,真心希望每个人都平安。”
退休之后的黄良生,一点都闲不住。播撒安全文化的种子,是他最大的精神寄托。
每天走在湘中民俗生态园里,黄良生总要在书法碑廊前驻足许久。
这是他2011年初看到时任湖南省安监局局长刘尧臣在《中国安全生产报》发表的《关于3000个生命的沉重思考》一文后,精心筛选了100多条安全生产名言警句、新闻语录,请书法家书写后,以碑刻的形式制作成的书法碑廊。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常态,一种意识,一种自觉”,“没有安全就没有饭碗”,“让安全支撑每一个幸福家庭”等,书法碑廊的这些话语浅显易懂,寓意深刻,深受村民喜爱,是娄底市安全文化宣传的一道风景。
2014年,是黄良生收获的一年。
黄良生筹建的“农村安全书屋”由娄底市安委办挂牌成立,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浙江省杭州安轩图书有限公司负责人唐祖东从人民网、《中国安全生产报》上了解到黄良生老人的义举后,将6000册安全系列丛书送到了湘中民俗生态园。
湘中民俗生态园“安全书屋”的建设还为娄底开展基层安全文化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该市以此为范本制定了“安全文化书屋”建设实施方案,率先在“省级安全生产示范乡镇”进行了试点推广。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评委,湖南省书法家协会驻会主席兼秘书长陈羲明得悉黄良生的举动后,提出了建立“田野书法实验村”的设想:“给忙碌的心灵安个家,给创作多一些纯粹的空间,让自己回到年少孩童时期,回归田野乡间地头,探寻最质朴、最有泥土味的艺术”。
2014年12月,黄良生精心筹备的全国首个“农村安全文化体验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安全文化达人”的集成之作。湖南省安监局副局长罗德龙表示:“湘中农村安全文化体验中心将对弘扬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生产常识,探索安全文化机制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湘中农村安全文化体验中心收集了安全警示标语、书籍、报纸、事故警示光碟等宣传资料和文化书法作品,以楠竹纯手工雕刻的“脚踏油门、心想人民”等数十条安全宣传标语,别出心裁地警醒安全生产工作,饱含了“竹报平安”的深意,安全文化氛围浓厚。
“前年我在医院检查出头部、胸部皮下肿块,所幸手术成功,但这也让我更加明白了时间紧迫,要争分夺秒做好自己认定的事,那就是——乐在小乡村,干好安全文化大事业,让我的乡村安全文化实践真正照亮中国梦!”黄良生说。
虽说如此,因湘中民俗生态园至今未有一分盈利,反倒花光了黄良生毕生的积蓄。说起安全文化建设的投入,也是他头疼的一件事。
“下一步我想把外出务工人员组织起来,将三星级农庄办起来,盈利部分50%用于对他们的工资和奖励,50%用于体验中心的公益事业。”黄良生说。
这么大年纪的人,不愁吃不愁穿,为什么还要这样折腾?黄良生回答:“我的所行所为,不求名利,只求问心无愧,只希望做一些对家乡和周边群众有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