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娄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中梅山棕编产生于唐朝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在当下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趋势下,我们更需要将原生态的棕编技艺与现代表现手法相融合,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共同推动梅山棕编的应用前景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促使大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梅山棕编的传统技艺与民间智慧。
关键词:湘中;梅山棕编;棕编技艺;活态传承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湘中梅山民间棕编技艺的活态传承与应用研究”(18C0894)阶段性研究成果。
梅山棕编产生于湖南省涟源市西北部古塘乡等地,是娄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梅山棕编技艺的百年传承中,主要以血缘关系的内部传承为主体,通过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将棕叶经手工编织成各种农作器具。直到传至第十八代传承人吴方才先生,他在原有农作器具基础上进行自主性的产品创新,为具有民间传统韵味的梅山棕编产品注入新的活力。不仅将产品功能从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提升到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还为梅山棕编技艺的活态传承找到一个展示传播的最佳语境,促使棕编的传统技法在文化创意衍生品中得到进一步地运用。
一、湘中梅山棕编技艺活态传承的原则
梅山棕编具有浓郁的民间地域特色,对其传统技法的活态传承须建立在遵循传承原则、尊重传承人自主创新及对核心技艺进行保护性开发的基础上。使传统的棕编技艺在时代发展中以全新的形象,向大众传递和诠释梅山棕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内涵,进而使梅山棕编技艺可以得以被更好保护、传承和发展下去。
基于此,在对梅山棕编技艺活态传承的过程中,首先应遵循地域性原则。笔者在对其进行田野调查中发现,当地山林、田埂间随处可见的棕树为梅山棕编的保护传承提供了生存和滋养的土壤。一代又一代传承人对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坚守和努力,让梅山棕编传承至今且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地域特色。而这一地域自古便是瑶族、苗族和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居地,先民们通过精湛的手工技艺,将棕树叶编成与当地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具,使其在民间的艺术土壤中不断发展壮大。不仅成为人们智慧结晶的载体,还为梅山棕编艺术的传播和展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应在推进梅山棕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坚持保护性传承原则。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逐步加大,当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政策扶持和传承人机制的重视,都对梅山棕编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各部门和团体应本着科学发展的态度,避免对棕编技艺进行过度的开发,以免使其失去传统手工艺应有的文化内涵和生存空间。因为梅山棕编来自民间,凝聚着每一代传承人对棕编艺术的热爱与坚守,每一件棕编产品都饱含他们的情感与智慧。作为民间艺术的应用载体,对棕编产品的制作,需要保护周围的原生环境不被破坏,并在不违背梅山棕编文化、历史和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使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在与商业价值的协调中实现共赢。
同时,应在注重地域性原则和保护性传承原则的基础上,为梅山棕编技艺的活态传承提供条件,从整体性原则出发对其进行传承发展。梅山棕编的生存空间是由当地的气候、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共同构成的,它的诞生和发展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密不可分,他们尊重自然、遵循发展规律并用勤劳的双手进行创作,让普通的棕树叶由农具衍变为手工艺术产品,使其具有多重价值。因此,面向梅山棕编的活态传承并不只是对手工技艺的口授心传,更需要对棕编的每一个技术环节、文化内涵、生存环境和地域文化空间进行整体性的保护,才能使其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二、湘中梅山民间棕编技艺的活态传承研究
梅山棕编来源于民间,对其进行活态性的保护传承是一项长期的研究过程。随着时代的进步,梅山棕编在文化传承中不断融入新的元素,使其在传承体系、传承的社会机制和传播路径等方面不断发展,尤其对梅山棕编文化的传播和地域形象的推广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一)湘中梅山民间棕编技艺活态传承的传承体系建构
梅山棕编是民间一项极具特色的编织技艺,主要将棕树叶和棕树皮作为原材料并手工编织成型,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它的传承体系主要由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式传承、将梅山棕编文化资源与院校深度融合的教育传承、遵循行业企业要求的社会推广传承共同建构。
家族式传承是传统技艺最普遍的传承模式,通常以传承人为主体采用习传身承的方式延续至今。梅山棕编历经十八代的传承,从初期以斗笠和蓑衣为主的农具衍生为现今的手工艺产品,离不开每一代传承人对这项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热爱和辛勤付出。家族式的传承模式可以将棕编技艺中的每一个技术环节、制作方式和流程,以原生态的方式保存并延续下来。但随着工业发展和商业社会的冲击,人才传承面临着诸多因素的挑战,如何让最古老的家族式传承保持原有的生命力,实现与现代商业社会相适应的传承发展,值得我們每一个人深思。
梅山棕编技艺作为非遗项目,相关人士近年来积极开展与院校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互动与合作。笔者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了解到,在政府对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的政策推动下,梅山棕编传承人吴方才先生将手工技艺的教授场地转换到大中小学的课堂中,通过“非遗”进校园、举办手工编织培训班和各种讲座等活动,将梅山棕编技艺的文化精髓与教育传承途径相结合。这些举措不仅加深学生对于棕编技艺的了解,还有利于“非遗”项目向课程教学资源的转化,从而推动梅山棕编技艺活态传承向纵深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梅山棕编就自身在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景和行业要求,结合政府的扶持政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全社会对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的重视程度,采取创新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方法,迈出棕编产业转型发展的坚实步伐。从传统的农耕器具向手工艺产品的技术转型,再到面向大众日常生活的鞋类产品,梅山棕编通过创办企业和招收学徒等方式,为棕编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尤其是将初具规模的棕编产业由家庭作坊形式向现代企业模式转变,并在遵循行业要求的基础上加快产业转型,这些举措都为梅山棕编技艺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
(二)湘中梅山民间棕编技艺活态传承的创新机制建构
梅山棕编技艺的活态传承需要多方助力和维护,尤其是在文化产业多元发展的当下,更需要通过创新机制为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得以呈现。
梅山棕编技艺活态传承的创新途径,一方面源于对技艺本身包含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的提取,将其转化为有形的手工艺产品。并结合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政策扶持与引导,把传承重任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通过自主创业、开办公司和招收学徒等举措,积极拓宽梅山棕编技艺的市场转化之路,并对原有的手工艺品进行产品研发与升级。将大众的日常生活需求引入产品创新之中,开发了系列棕編鞋垫和以山棕为原材料制作的棕鞋,走出了一条带动乡邻共同发展的非遗扶贫之路,进一步扩大了梅山棕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过程中的社会影响力。
另一方面,梅山棕编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加大文化输出的力度,积极参与技能大赛、大型展览、博览会和研讨会,得到多方参观者的认可和市场的较大反响。这一系列活动,不仅让技艺传承与文化传播相互作用,极为有利地推动梅山棕编文化传承创新成果的推介与展示,还能将梅山棕编产业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促使棕编技艺的活态传承进入良性的循环轨道,展现文化产业最佳的传承语境。
(三)湘中梅山民间棕编技艺活态传承的传播路径建构
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渠道和范围的扩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热度也在持续升温中,尤其是在各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的共同作用下,梅山棕编技艺的传播路径也在当代传播环境中悄然改变。
梅山棕编技艺在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传播助力下,通过书籍、报刊、杂志、网络和社交自媒体等传播渠道,将手工棕编技艺的历史脉络、传承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完整再现,不仅为大众了解和熟悉梅山棕编提供了丰富的可视化资料,也为棕编技艺活态传承的传播路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除了传播媒介的助推,梅山棕编传承人吴方才先生结合实体展示空间的直观性和艺术表现形式丰富性的特点,通过参加各种非遗展览、成果展演和博览会等文化活动,借助展陈推广和现场演示的机会,构建起推介民间传统编织技艺传承创新的传播路径,让大众与梅山棕编艺术有了更多近距离的互动与交流。
与此同时,梅山棕编借助产业转型发展的契机,将棕编艺术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融入对现有的棕编手工艺产品创新应用中。通过棕编技艺保护传承与企业运营推广的联动模式,构建文化与商业互利共赢的传播路径,让产品通过市场的运作走出国门,以此实现对民间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和弘扬的目的,也使国内外消费者在获取产品的同时,感受到梅山棕编技艺的独特魅力。
三、对未来湘中梅山民间棕编技艺活态传承的思考
梅山棕编技艺来源于民间,历经百年的传承,从最初单纯的农具到各种用于家居装饰的手工艺品,再到引入人们日常生活的鞋类产品,它将民间传统元素与产品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相融合,让手工编织技法实现了传统到现代的创意转换。而这种转化将为梅山棕编技艺在当下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活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保护、发展和创新是梅山棕编技艺在活态传承中缺一不可的环节。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一方面源于民间传统手工艺生存环境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将梅山棕编文化传播与地域形象推广相结合,使其在形成梅山棕编产品特色的同时,提升湘中地区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尤其是在对梅山棕编核心技艺保护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新媒体和数字技术发展的优势,对其进行数字化的存储和开发,让这一传统的手工技艺资源以动态的展陈形式,带给大众直观的视觉感受和互动体验。与此同时,可在夯实梅山棕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政府部门、高校和市场需求,对其进行最大化的传承发展,打造梅山棕编技艺的品牌形象。并结合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兴起的趋势,为梅山棕编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大的平台,加大对棕编文化创意衍生产品的开发力度,真正实现对其文化资源的有效运用和活态传承。
参考文献:
[1]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前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欧阳丽,硕士,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编辑: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