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时代意义与创新发展研讨会召开

2016-10-14 03:01上海师大非遗传承研究中心
非遗传承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上海师范大学生命力进校园

上海师大非遗传承研究中心

12月11日,“非遗进校园:时代意义和创新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主办。来自市教委、市文广、市文联的有关领导,以及各界的非遗研究学者、非遗传人、非遗保护经验典型学校等汇聚一堂,共同就如何进一步做好“非遗进校园”这一重要战略意义的课题进行研讨。

研讨会上,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高春明与上师大非遗中心主任陆建非共同发布了《上海非遗传习地图》。上师大非遗中心副主任王健介绍说,2011年教育部在全国评选出北京市海淀区西颐小学等449所学校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其中,上海就有闵行区颛桥中心小学等15家学校入选。“上海具有非常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的案例资源,我们通过汇聚各类优秀的非遗保护案例、经验和做法,形成了《上海非遗传习地图》。”地图的发布,为提升上海城市文化内涵建设发展及非遗进校园的持续传承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平台,成为上海非遗生命力的直观体现,同时为域外(外地或外籍)人员来沪旅游、工作、研究或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地图,使用者可以了解到某一非遗项目在上海的传承情况、受欢迎程度及普及度,进而为非遗学习、传承和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在全社会营造非遗传承的良好氛围,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非遗生命力。

论坛会现场,非遗研究专家做了相关的主题报告,并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实现“文教结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恒夫通过昆山市、江阴市与双流县小学开设戏曲兴趣班的调查,以翔实的数据指出,在中小学开设戏剧兴趣班可以提升传统戏剧的普及程度,但核心在于“制定出一套适合少儿儿童课余习艺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现有的戏剧很多都是大人们看到戏剧,并不迎合儿童的趣味。要专注于开发儿童喜欢的剧本、教材等,才能提高戏剧在儿童中的欢迎程度。”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民俗与非遗研究中心常务主任蔡丰明强调,非遗进校园是近年来的一项国家战略,是关系到民族文化传承,国家文化安全保障,以及中国梦是否能够实现的大问题。目前已有很多学校重视到这一问题,但还需要指出的是,非遗进校园要侧重精神传承,而非传统认知的技能传承。“技艺的传承和技能的传承要服从于精神传承的主要目标,我们现在要改变重视生产性,轻视文化性艺术性和民俗性的现象,只有精神的长城不倒,民族文化才能够保持生命力。国家的文化命脉才是安全的。”

上海市霍山学校党支部书记吕晔以民族记忆为主线,分享了霍山学校的非遗传承做法:学校通过“提篮记忆”进校园,帮助学生学做现代中国人。通过“提篮桥文化”系列校本课程的编写,设计相关的学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及现代公民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与时代、社会发展相结合。

安徽省行知学校校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非遗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于日锦介绍了学校以职业教育为核心,创新模式培养非遗传承人才的做法。“学校所处的徽州有着典型的徽州文化,学校运用现代职业教育手段,主动服务皖南现代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了歙砚、徽墨、徽州三雕、徽派建筑、徽州盆景、徽州民歌、新安文学等10多个传统艺术项目的传习活动。创办全国首家徽雕艺术学校,组建首家非遗职业教育集团,开展歙砚、徽墨、砖雕、木雕、竹雕等9个非遗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制定,创建综合性职业技能鉴定所。”

海派面塑国家级传承人陈凯峰结合非遗传承人的职业发展,分享了关于非遗进校园的看法:“上海的非遗文化多数具有海派的风格,这样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成本地人具有了开阔的眼界和更宽泛的见识,使传统与现代得到良好的统一,形成了独到的‘海派’地方艺术风格。这在非遗进校园中也是需要重点指出的。”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翁敏华在书面发言中指出,“文化空间(the Cultural Space)”是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一个重要概念,专指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祖国的传统节庆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她的传承载体只能是人,是人本身。而人的群体中,年轻人是格外重要的一支力量。只有年轻人对传统节日有感情了,想过、会过、喜欢过了,发挥创造力把传统节庆发展了,传统节庆文化深入到青年一代的内心深处了,我们的传统节日才有望得到保护和传承。”

上海师范大学非遗中心主任陆建非在总结中提出,调研与实践表明非遗传承的主体力量是中小学生,非遗传习的重要场所在学校,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度、感悟力、参与人数、传习频度、传播范围、持续时长、传承模式、操作质量等可视作某项非遗传承的生命力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生命力等级。

陆建非表示,非遗进校园的传承中,需要注意“非遗文化的生命力指数”: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展示的窗口,传承和发展好非遗文化对提高上海城市文化内涵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上海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非遗传承面及影响力必定会越来越大,在城市文化建设、发展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突显。因此,以《上海市非遗传习地图》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与研究也注定不会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我们通过地图,可以直观地显示上海市非遗项目的活跃指数。如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剪纸艺术的生命力指数非常高,这说明它深受广大中小学喜欢,因此剪纸艺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相反,一些基础城市记忆的非遗文化、郊区的田歌号子等,因为缺乏有效载体,生命力指数呈现衰退。这部分非遗项目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也是应该大力倡导文教结合的内容。通过进入校园、进入中小学课程,可以有效提升它们的生命力指数。”

陆建非还透露,上师大非遗中心将以刊物《非遗传承研究》和《上海市中小学生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报告(2014-2015)》等为载体,不断跟踪上海市非遗的项目生命力指数。上师大非遗中心将进一步探索非遗生命力的表征及等级,持续不断地组织本校学生,联合中小学及社会力量重点探索和研究非遗传承的机制、路径、载体、方法等,特别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体验与传习,以此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教育中的培育、涵养和践行,从根本上帮助年轻一代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深层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

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兼专职副主席宋妍、上海市文广局非遗处处长杨庆红、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高春明等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非遗专家、非遗传承人及非遗学校代表发言人,区县教育局、非遗学校代表,上海师大代表及上海各大媒体参与了此次研讨。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高春明作了总结性讲话。

猜你喜欢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力进校园
苗语典型存在动词初探
贸易生命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发展教育,让每一位师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坚守初心,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上海师范大学学生篆刻作品入选全国大展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咏春社团推动武术“非遗”进校园上海师范大学咏春社团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