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特殊方式培养特色人才

2016-10-14 03:01于日锦
非遗传承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徽州大师实训

于日锦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优秀历史、民族文化遗产丰富的大国,民族文化的开发、继承、弘扬、创新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是这项工程的基础。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模式难以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任务,安徽省行知学校依托“安徽非遗职业教育集团”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传习基地”,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深化校企合作,创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践行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用特殊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特殊的人才,为我国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子。

一、传统培育窘境迫使学校大胆革新

民族文化的传承在过去一直是以师带徒、口传手授的方式在民间进行,传承人培养数量少、文化内涵低、无文本规范可循,而且同行中为了“饭碗”之争,有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婿之习,其培养方式难以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继承发扬光大的要求。

安徽省行知学校大胆探索,主动与文化部门合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建设非遗传习基地,开办非遗专业,培养非遗传人,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与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相结合,拓展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迈出职教自信的步伐。

二、创新模式培养非遗传承人才

1.“政、校、行、企四位一体”构建办学机制

政府主导。将非遗产学研列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中央社会事业投资、省市县财政投资建设非遗实训基地、非遗教育长廊、非遗教育中心。教育和文化部门支持特色专业、实训基地项目和传习基地项目。

行业支持。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建黄山培训基地,进而设立中国文房四宝传统技艺人才培训基地。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也发挥教育研究优势,把非遗教育研究中心建在学校。中国歙砚协会集协会成员力量,与学校创办新型歙县徽雕艺术学校。

三引三入。学校通过“三引”“三入”方式深化和做实校企合作机制。所谓“三引”,是指“引资入校”“引智入校”和“引企入校”。把企业的资金引入学校,共建专业实训基地、共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引进企业高级技能型人才,承担专业实习实训教学任务,强化学校实训教师队伍;把企业引进校园,做到前厂后校,企业工厂成为学生的实训课堂,做到知识与技能无缝链接。近年来,先后引入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上百名,其中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国家级高级技师等数十人,“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师资力量显著增强。在“引入”的同时,组织师生“入企调研”“入企实习”“入企实践”,杜绝知识与技能两张皮,让教师了解企业发展的最新信息,了解企业的最新需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让学生走出校门前就能了解企业规章、理解岗位要求、把握市场方向。

共建共赢。在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的指导下,由安徽省行知学校牵头,联合相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行业协(商)会等自愿组成的产教联合体与利益共同体“安徽非遗职业教育集团”,以互惠互利为前提,实行设备、师资、技术、信息、教学、实习、生产基地、技能鉴定、毕业生就业等全方位合作,形成集团经营优势,达到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办学与企业经营的效益。还组建政、校、行、企共同加盟的“安徽省行知学校校企育人联盟”,旨在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构建校企合作多方参与的决策、评价、监测机制,深化和完善政、校、行、企四位一体化办学体制。

2.服务徽文化产业事业建设特色专业

徽州文化,涉及徽州工艺、徽派建筑、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商、新安医学、徽州戏曲、徽菜等诸多学科,博大精深,是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和中华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安徽省行知学校运用现代职业教育手段,主动服务皖南现代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已开展歙砚、徽墨、徽州三雕、徽派建筑、徽州盆景、徽州民歌、新安文学等10多个传统艺术项目的传习活动。建成国家示范专业——徽雕艺术专业、国家创新示范专业——徽州砖雕艺术。建设省级重点实训基地——徽墨制作、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基地,市级传习所——操明花徽州民歌传习所。创办全国首家徽雕艺术学校,组建首家非遗职业教育集团,开展歙砚、徽墨、砖雕、木雕、竹雕等9个非遗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制定,创建综合性职业技能鉴定所。抢救性搜集编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材,先后与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合编合著《歙砚艺术》《徽墨艺术》《徽州三雕艺术》《徽州传统文化艺术》等教材。

3.“大师驻校”组成传统艺术师资团队

安徽省行知学校创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本着“能者为师、贤者为师、跨界选师”的原则,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由本校相关课程教师任教,传统技艺与艺术课程全部外聘。学校先后聘请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长郭海棠担任学校名誉校长,副会长周美洪、徽学大师张脉贤担任高级顾问。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歙砚制作传承人曹介铭,中国当代砚雕大师方见尘等大师亲临指导。聘请16位徽雕工艺师长期驻校,在培训基地任教。目前经常来校的砚雕、石雕、木雕、竹雕等专业工艺师有10多位。这些外聘大师带着自己的企业、资金和项目进学校,开办“大师工作室”,同时承担学校专业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既是工艺大师,也是企业家,同时又是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

4.“教学做合一”创新教学模式

行知学校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努力探索适合本专业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中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切实践行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在校内企业从事产品制作,从作品的自主设计,到操刀雕刻,依照工艺品制作流程进行系列化实习培养,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教中做。

由于传统工艺品制作难以在大课堂上教学,每个教师也很难同时指导一群学生学习,行知学校在教学中采取陶行知先生提倡的“小先生制”,实行老生带领新生,熟手指导新手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进团队精神,提高实训教学效率,培养新老学生之间的协作和良好的学友关系。

5.“3+X”学制强化技能教学

行知学校遵循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育理论,制定严谨周密的教学计划和合理可行的课程体系。“民间传统工艺专业”课程包含中华古典文化、徽文化常识、素描、国画、图案设计、书法、篆刻、徽派雕刻基础等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此外,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训操作指导和实地考察研修,这种课程安排突破作坊传承模式只讲操作不懂理论的狭隘的经验型教授方式,使培养出来的学员更具有深厚的潜力和较大的发展空间。

“民间传统工艺专业”采取“3+X”的学制,前三年为本校正规学习,“X”则为三年后的不定期学习,根据学生的志向和需求,或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或继续在校内跟随大师深造,或跟随大师在工作中学习。为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课时安排上,第一年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课时比例为8∶2,第二年则安排为2∶8,第三年的顶岗实习则有大师的言传身教和动手操作相结合。这种课程安排充分体现出本专业的文化性和工艺性相结合的特点。

专业特色教材的开发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鉴于过去民族文化传承人才作坊式培养,口传身授、模仿操练多,文本记录和系统知识少的特点,学校特邀有关大师编写讲义或讲稿,鼓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自己大胆尝试编写相关教材。充分利用实物作品的教学功用,录制示范操作视频等非文字性的直观教材。

三、“五能”培养目标检验培育效果

安徽省行知学校对传统文化艺术专业学生提出“五能”的培养目标,即能画、能写、能雕、能设计(创作)、能欣赏,让学生真正能在“民间传统工艺”领域发挥传承和创新作用。为了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改革传统教学评价方式,采取教师评价、专家评价、市场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学校内课堂上,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言行、课堂学习、实训作品作出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的评价。学校每年举办全员参与的“专业技能比武”活动,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评委,全面检视学生综合知识(徽文化、陶文化、文学修养等)、美工基础(书法、绘画等)和雕刻技能。学校举办师生作品拍卖会,与市场接轨。学校先后五次代表安徽中职教育界赴天津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和“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创新成果交流赛”,获得金、银、铜等30多个项奖。学生作品走出校门跨出国界,先后被江苏省陶行知纪念馆、无锡市职教中心、清华大学等单位收藏,并作为礼品赠送来访的外宾。

文化艺术传承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16个典型案例在教育部等全国会议交流;办学经验在纪念陶行知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今日中国》等平台发表。文化艺术传承成果赢得刘延东、郑万通、鲁昕、项兆伦、王湛、谢广祥等中央及省部级领导的高度赞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均有报道。媒体赞誉说:“是用现代职业教育作为手段,传承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创新示范。”[1]教育部授予安徽省行知学校“全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授予安徽省行知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猜你喜欢
徽州大师实训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人
大师剪我也剪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断裂与传续:元代徽州路仕宦家族的演变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