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海中小学非遗传承调查问卷的分析

2016-10-14 03:01上海师范大学非遗传承研究中心课题组
非遗传承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进校园遗传文化遗产

上海师范大学非遗传承研究中心课题组*

一、非遗和调查问卷

1.非遗与非遗进校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培育全民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此后,优秀传统文化犹如雨后春笋般地进入全国各地中小学校园,在校园里逐渐扎下根来。在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非遗进校园成效日渐凸显。2011年,教育部在全国评选出北京市海淀区西颐小学等449所学校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其中,上海就有闵行区颛桥中心小学等15家学校入选,成为上海市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传承的优秀案例,以此激励更多的学校结合自身区域文化资源,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作出各自的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传承活动,引领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调查缘起与调查对象

意见颁布至今,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走过了10个年头,学校正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的中坚力量,非遗传承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铺开。非遗进校园的传承质量直接影响着上海市非遗文化能否后继有人、是否生生不息的重要问题,为了进一步梳理上海市非遗进校园传承发展的实际情况,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为各学校及相关部门如何传承发展好非遗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2016年初,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在相关单位的支持下,制作问卷并对上海市15所学校进行了调查,其中有1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颛桥中心小学),9所上海市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园南中学、中国中学、徐行小学、封浜高级中学、北郊学校、闸北实验中学、新泾中学、大华第二小学、清华中学),3所非遗进校园一般学校(霍山学校、北蔡中学、五四中学),2所未开展非遗进校园的学校(育鹰学校、吴淞中学),所调查学校遍及上海市10个区,既有发展较好的区(市区),也有稍显滞后的(郊区)。既有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学校,市非遗进校园优秀学校,同时还有未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的学校,作为对比参照。可以说,此次问卷调查学校基本上代表了目前上海市非遗进校园学校非遗项目发展的情况,从一定程度上能较真实地反映出各学校在实际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问卷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在各学校师生的大力配合下,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480份,其中有效问卷1432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7%、95%。

1.学生与非遗

青少年学生是非遗传承的主要力量,了解他们对非遗传承的认识,可以从一定层面看出当前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传承效果、普及面等,提高他们对非遗传承的满意度能更好地促进非遗进校园的传承实效。

此次问卷调查显示学生群体男女比例为:男生占47.35%,女生占52.65%,符合各学校在实际传承中的性别配比。一些非遗项目如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技艺、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中华盘艺)等,由于项目本身的特殊性,学习的全是女学生。而像舞龙、舞狮等需要适当力量的则是男学生较多。还有极少数学生在与自己性别不太相称的非遗项目中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且在实际传承中表现特别优秀。

图1

学生年龄分布(如图1 所示)也非常符合非遗项目在目前学校开展的主要群体数量。调查显示6—10岁(小学生)的学生占6.63%,11—14岁(初中生)占74.51%,15—18岁(高中生)占18.85%。小学生由于在动手能力、领悟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较难去很好地学习、了解某一非遗项目,各学校在校园传承中也多是放在拓展课上,作为拓展课中的一项内容,辅以兴趣社团的形式开展项目传承。初中生因为已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动手学习能力,所以他们成为非遗进校园传承发展的主要力量,像北郊学校这样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小学阶段普及海派面塑相关知识,到了初中进行兴趣班式的培养,学生在有一定非遗项目知识的基础上,到初中再进行提高性训练,这对学校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非常有利。高中生由于学业压力增大,各学校在实际传承中仅作为学生兴趣拓展课中的一项内容,感兴趣的学生自由选学,学校也不会过多地干预学生的项目学习。初中生是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最有效力量。

图2

当问到“下面各项哪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选题)”这一问题时(如图2所示),学生们的选择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沪语69.69%、捏面人66.41%、评弹55.38%、端午节45.04%、永青假发制作技艺44.13%、中国菜28.91%、南京大屠杀24.51%、《大圣归来》等国产动画片15.92%、大熊猫15.57%、大运河14.25%。从学生们的选择中可以看出,一部分学生能从所列内容中判断出哪些是非遗,哪些不是。而一部分学生则可能对什么是非遗这一基本概念都还没弄明白,错误地将不是非遗的选项选上,如大熊猫、《大圣归来》等国产动画片,且选择这两项的学生不在少数,说明学生对非遗概念的理解还不是太清楚。又如,南京大屠杀属于“记忆性”非遗,大运河属于“历史空间性”非遗,但是选择的学生比预想的要低得多。因此,在年青一代开展非遗传承的实践中,首先要使他们明白什么是非遗,并能从具体的项目中辨识非遗,不能将他们对非遗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简单定义和抽象概念上,更不能在没弄清楚非遗之前就开展相关传承活动,这样的活动不可能取得理想的传承效果。

图3

在回答“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吗?”这一问题时(如图3所示),选择“是”的学生占45.46%、选择“否”的占11.31%、选择“一般”的占43.23%。从学生们的选择结果中不难看出他们对非遗并不是很感兴趣,选择“一般”和“否”的便占了54.54%,超过一半多的学生对非遗并没有很浓厚的兴趣。非遗进校园不能只是浮于表面,就非遗论非遗,应将非遗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以点带面,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非遗,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非遗项目。只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对非遗感兴趣,非遗传承发展才会可持续,后劲更足,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更高,非遗生命力也才会越来越旺盛。

图4

在问到“你以哪种方式参加非遗活动?(多选题)”这一问题时(如图4所示),选择“参观场馆或者展览”的占59.22%、选择“参加体验活动”的占53.42%、选择“看电影或者电视”的占47.42%、而选择“阅读书报”和“边学边玩”的分别占38.13%、33.17%。说明学生更多的是喜欢以互动体验式的方式参与非遗活动,这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十分吻合的。体验式的非遗传承活动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者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促进非遗传承的效果。在实际传承中,可以创新非遗项目体验的形式,给学习者多样的项目传承体验,多样的传承选择。

图5

当问到“以某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终身爱好,你愿意吗?(单选题)”这一问题时(如图5所示),学生的选择情况如下,非常愿意28.91%、可考虑53.21%、无思想准备9.92%、不愿意7.96%。由于学生对非遗的兴趣一题选择结果并不是太理想,所以此项要将非遗作为个人终身爱好,选择“非常愿意”的就很少了。只有个人感兴趣的东西才有可能成为其终身爱好,兴趣是持续动力的保证。培养学生对非遗项目的兴趣,即是培养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当下,太多的诱惑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电子产品、网络、各种培训班、活动等,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被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事物所挤占,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诸多新事物的竞争中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进而上升为学生终身的兴趣爱好,成为非遗项目的传承者、继承人,使非遗生生不息,这是非遗进校园的终极目标。

图6

在问到“你会主动参与非遗传承与保护活动吗?(单选题)”这一问题时(如图6所示),48.81%的学生选择“会”,可考虑的39.87%,无所谓的7.26%,而选择“不会”的4.05%。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参与非遗传承保护活动的热情不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各地方相继出台相关保护措施和条例,社会中正逐渐形成一股浓郁的非遗传承保护氛围,相关单位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非遗活动,对引导青少年认识、学习、传承非遗提供了良好平台。广大青少年是非遗传承保护的主要群体,他们参与相关非遗活动的积极性成为影响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各非遗相关保护单位在积极开展非遗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活动对青少年兴趣的培养,抓住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创新活动形式,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其中,使他们成为未来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

图7

在问到“研习某一项非遗,对培育情趣和提升素养很有益处,你认为是这样吗?(单选题)”这一问题时(如图7所示),选择“是”的73.32%,认为“不一定”的24.09%,选择“否”的2.58%。说明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研习非遗对个人情趣和素养的提升有重要益处,大家对非遗的积极作用是持肯定态度的。非遗传承的青少年基础是很好的,关键在于实际传承过程中,如何丰富项目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创设更多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项目活动。非遗项目活动形式在创新的过程中应注意项目的一致性与延续性,避免过度改编,以免广大青少年对项目文化产生曲解。

图8

为进一步了解广大学生对沪上非遗项目的熟识度,调查小组特意选取上海市非遗进校园21项优秀项目,它们分别是江南丝竹、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技艺、沪剧、锣鼓书、徐行草编、打莲湘、顾绣、青浦田山歌、扁担戏、崇明山歌、上海灯彩、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中华盘艺)、漆艺、海派面塑、麦秆画、舞龙(狮)、皮影戏、海派剪纸、鲁庵印泥、丝网版画、崇明灶花。编制问卷题目“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你是否熟悉?”,从选择结果来看,学生们熟悉度最高的三项依次是舞龙(狮)67.6%、皮影戏65.01%、沪剧54.61%,最不熟悉的三项依次是打莲湘60.06%、顾绣52.3%、徐行草编及青浦田山歌50.07%。不难看出学生们熟悉度最高的三项非遗项目不仅在上海、在全国甚至在国际上都有一定影响力,它们成为外国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学生对这些项目熟悉,一方面得益于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另一重要方面则是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其他多种途径认识它们,包括教材、影视剧、课外读物等,非遗传承需要社会多方面、多角度协同推进,它不是一两个部门的事情。而最不熟悉的三项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只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广为人知。它们带有一定的小众性,需要在未来向更大范围的传播,在做好项目建设的同时,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熟悉它们,使它们不再小众,同“国粹”一样成为外人熟知的中国优秀文化代表,进一步丰富“国粹”宝库,让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2.家庭与非遗

父母是学生学习的监督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他们会对学生的学习及成长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问到“你父母的老家是____?”这个问题时,56.22%的学生选择的是外省市,43.78%选择的是上海市。可见目前各学校里外省市来沪学习的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成为上海市中小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上海人”,上海自然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上海文化对他们来讲有一定的陌生感,而他们又是未来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生力军,如何让他们认同这座城市,从而达到用心维护这座城市形象,成为城市主人的目的,以非遗为代表的海派文化认同学习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有幸在平时工作的过程中接触到这个群体,他们对学校里开设的非遗内容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对一些需要克服地方语言障碍的项目也能学习得很好,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得不少荣誉,在这方面他们甚至比本地学生表现更突出。如北蔡中学浦东说书课程班的蔡笑同学,通过参加学校的非遗课程班,她自豪地说到“学习浦东说书让我胆子更大了,上台不会紧张,以前唱歌五音不全,通过参加浦东说书社团,我说话更标准了,歌也唱得更好听了,团队意识和个人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正如她所说,很多外省市来沪学习的学生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不自信,学习平台少,资源少成为阻碍他们全面发展的一大弊端。如今非遗进校园在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建设的同时也为这个特殊群体的学生提供了更多发展的平台,这样的学习机会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宝贵了,有的学生可能因此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使他们的人生从此发生转折,走上一条他们从未敢想像过的人生之路。

图9

在问到“你父母的最高学历是?”这个问题时(如图9所示),25.98%选择的是初中,33.87%选择的是高中,33.1%选择的是大学,仅有7.05%选择的是研究生。从这一数据不难看出,学生家长学历大学及以上的仅占五分之二,绝大部分学生家长的学历都是大学以下。学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们所能掌握和支配的资源及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接受良好教育的父母对子女的成长成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可以给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在问到“你父母从事的职业是否与卫生、教育、体育、文化有关?”这一问题时,回答“是”的占30.17%,“否”的占69.83%。可见多数学生父母从事的职业与教科文卫没有多大关系,与前面所问到的问题“你父母的老家”及“你父母的最高学历”有直接关系,这部分学生的父母多是从外省市来沪务工的低学历普通劳动者,他们中更多的从事着体力劳动,无法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和优厚的学习资源。学校开设的非遗拓展课为这部分学生弥补了相关教育资源的缺乏,从某个角度上讲,也给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多种选择。

3.学校与非遗

学校是开展非遗传承的重要场所,良好的校园文化传统氛围,和谐奋进的师生关系对青少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图10

在问到“你们学校有没有组织过某项非遗活动?(单选题)”这一问题时(如图10所示),选择“有”的60.68%,12.15%选择“没有”,“不知道”的27.16%。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各学校结合自身区域文化资源和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从学生对题目选项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上海市非遗进校园已有相当规模,非遗在学生群体中的受众面在扩大,非遗活动成为学校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图11

在问到“你的老师对你了解或学习非物质传统文化持什么态度?(单选题)”这一问题时(如图11所示),选择“非常支持”的占41.69%,选择“支持”的39.66%,选择“不关心”和“反对”的分别占17.32%、1.33%。说明广大老师都非常支持学生学习非遗。学生的任何一项学习活动,只有得到老师的支持才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像学校里开设的非遗课程,因为它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无直接关系,有的学生如果处理不好非遗课程与学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还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课业学习。当下,学生的学业压力、升学压力、竞争压力已让他们喘不过气,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多少休息时间。在学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在校园里开设非遗课程,更是需要得到老师的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传承,需要各位老师的全力支持与配合。否则,非遗传承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早在萌芽阶段被遏杀,非遗生命力更是无从谈起。

三、非遗进校园对策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本应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它是一个民族血脉延续、永葆活力、不断向前发展的文化滋养之源。近年来,一些非遗项目出现艺人年龄偏大、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针对新时期出现的这种情况,国家相关部门及时出台政策、法律条例,对不同濒危程度的非遗项目采取有区别的抢救、保护措施。非遗一方面要抢救、保护,另一更重要的方面在于传承,使其持续不断、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而非遗进校园、非遗走近广大青少年无疑是解决非遗传承的最重要途径,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学习能力强、领悟力高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最佳群体。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视,上海的非遗保护已走过了10个年头,取得了瞩目成绩。非遗进校园的成效也日渐突显,从调查结果来看,还需要在以下四方面进一步强化,切实提高非遗进校园实效。

1.厘清非遗概念认识

在非遗传承的实践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非遗,而这样的明白也不能仅停留在对非遗概念的记忆上,而应通过实实在在的各种非遗项目弄清楚什么是非遗,并能辨识出现实生活中哪些是非遗,哪些不是非遗。只有在真正清楚非遗概念的基础上开展非遗传承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2.以点带面,扩大非遗文化知识传播

由于学校师资、精力、文化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在校园内开设众多非遗项目课程。在实际传承中,各学校可以某一非遗项目为基础,在做好基本项目知识传播的基础上,适时扩充更多非遗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寻找个人感兴趣的非遗项目,培养更多传统文化的忠实爱好者,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3.项目传承的持续性衔接问题

目前,非遗进校园的学校大部分是小学或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很少。非遗进校园,不论是在什么样类型的学校,非遗传承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传承连续性的问题,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了某一非遗项目,但在中学时到了新的学校,新学校并无相关非遗项目,“浅尝辄止”的做法对学生个人及原来学校而言,都势必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相关行政部门最好能适当干预,建立非遗进校园的持续传承机制,小学、中学、高中、甚至大学,让想学的学生可以有一个持续不断的学习环境。这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及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民族文化复兴也有重要意义。

4.项目深层次发展问题

非遗进校园应成为学校的自觉行为,师生的自觉行动,而非学校发展的负担。各学校在非遗进校园的过程中,应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好区域文化资源,发挥好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努力挖掘好学校非遗育人内涵,创设各种有效载体,开拓各类有趣场域,使得非遗能自然而然地进入生活,变成兴趣,将学校非遗建设成为立德树人的德育精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杨敏玮)

附件:

上海市中小学生非遗传承与保护调研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为了解上海市中小学生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现状,促进非遗的持续传承与有效保护,我们正在开展相关调查研究。本次问卷调查不记名,仅为研究所用,一定为你保密,请如实在选项前□里划“√”。

1.你的性别 □男 □女

2.你的年龄 □ 6-10岁 □ 11-14岁 □ 15-18 岁

3.你的学校所在区(县)___________区(县)

4.你父母的老家是 □上海市 □外省市

5.你父母的最高学历是 □初中 □高中 □大学 □研究生

6.你父母从事的职业是否与卫生、教育、体育、文化有关? □是 □否

7.下面各项哪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多选)

□捏面人 □中国菜 □大运河 □沪语

□大熊猫 □端午节 □永青假发制作技艺

□评弹 □《大圣归来》等国产动画片 □南京大屠杀

8.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吗?

□是 □否 □一般

9.你以哪种方式参加非遗活动?(可多选)

□边学边玩 □看电影或者电视 □参加体验活动

□参观场馆或者展览 □阅读书报

10.以某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终身爱好,你愿意吗?

□非常愿意 □可考虑 □无思想准备 □不愿意

11.你会主动参与非遗传承与保护活动吗?

□会 □可考虑 □无所谓 □不会

12.研习某一项非遗,对培育情趣和提升素养很有益处。你认为是这样吗?

□是 □不一定 □否

13.你们学校有没有组织过某项非遗活动?

□有 □没有 □不知道

14.你的老师对你了解或学习非物质传统文化持什么态度?

□非常支持 □支持 □不关心 □反对

15.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你是否熟悉?

本次调查到此结束,谢谢你的参与。祝你学习进步!

猜你喜欢
进校园遗传文化遗产
非遗传承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