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守平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才成长的起点,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兴趣所产生的连求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237-01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带有感情色彩的意向,是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强化剂。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数学的学生,比那些缺乏热情,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数学感到焦虑或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因此,在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乐于学习
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大多数的学生没有任何明确的学习意向,而是家长、教师让我学我才学。所以,教师对于那些无学习兴趣的学生,最好的办法就是要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尽可能地用多种方法去激发兴趣的形成。
1.1在导入环节中精心设疑,诱发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深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为此,教师应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设疑,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勾股定理》一节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今天的天气真好,很适合放风筝。"同学们被老师的激情吸引,接着我又说:"昨天下午我放风筝的时候,风筝飞得很高,但还有一只风筝和老师的风筝飞得差不多,我们都很想知道每只风筝到底飞得有多高。"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即在学生心中产生了疑团。他们都急于获得答案,都想知道个究竟。这时,我趁机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的设疑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渴求知识的欲望,借助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进行教学,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1.2在新授知识环节中注重实践,提高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成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因此,在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时,要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生动的认知材料,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以便培养兴趣。
如《等腰三角形》一节中,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我让学生通过折纸自己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再分组合作,看看有什么发现,这样学生很容易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一性质。再如教学《轴对称》一节时,事先我让同学们自己准备剪刀和彩纸,在课上让他们把彩纸对折一次后剪出自己最拿手或最喜欢的图案,再展开粘贴在黑板上。比一比谁剪得好,从而得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这样,教师不直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画图、拼摆,互相交换意见或小范围的开展讨论等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
1.3在练习环节中开拓思维,保持兴趣。数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但中学生对类似的哲学观察缺乏认识,认为数学不是课,就是难,有的甚至讨厌数学。为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将生活与数学作为开放题创设的重要的题选。以此为契机引导组织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从而培养兴趣。
如《全等三角形》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一次战役中,我军阵地与敌军碉堡隔河相望,为了炸掉这个碉堡,需要知道碉堡与我军阵地的距离。在不能过河测量又没有任何测量工具的情况下,一个战士想出这样一个办法:他面向碉堡的方向站好,然后调整帽子,使视线通过帽檐站好落在碉堡的底部;然后,他转过一个角度,保持刚才的姿势,这时视线落在了自己所在岸的某一点上;接着,他用步测办法量出自己那个点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他与碉堡间的距离。如图1.
(1)按这个战术的方法,找出教室或操场上与你距离相等的两个点,并通过测量加以验证:
(2)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由于刚刚学过三角形的全等,而图1的基本几何图形就是三角形,所以学生很容易想到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来测量他到碉堡的距离的。如图2所示,用AB表示该战士,C表示碉堡,D表示战士测得的我军阵地上的点。
证明:在△ABC和ABD中
∠BAC=∠BAD,AB=AB∠ABC=∠ABD
∴△ABC≌△(ASA)∴BC=BD
像这种练习既有新奇性又有趣味性,以达到保持学生兴趣,提高练习效率的目的。
1.4在课堂小结中梳理思维,发展兴趣。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知识的回顾,这一过程不能由老师包办代替,要切实地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结。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思考"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的收获有哪些?"、"在学习方法上有什么收获?"等问题,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梳理,还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思考"你是怎样学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启发?"等问题对自己的收获进行梳理,并进行联想和想象,梳理的过程是让学生欣赏自己的学习成果、体验"再创造"成功喜悦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又成为激励欣赏进一步发现、探索的动力,从而发展学习兴趣。
2.课后延伸,用多样化手段培养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是长期不断巩固的过程。为此,教师可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培养数学知识提供广阔空间。
2.1创造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谐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唤起他们成功的欲望。如在课堂提问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哪怕答错也应表扬他大胆发言的精神。再如批改作业时,教师可以写上适当的评语,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注意、关怀和喜爱。像"你真棒!"、"你这一段时间有很多进步!"、"恭喜你,全对了!"或"你很粗心,但老师相信你以后一定能改正。"等。这样,使学生和老师的距离大大拉近了,学生没有了心理障碍,自然会保持愿学、乐学的心理状态。
2.2锻炼学生写数学日记或小论文。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觉,增强学习自信心。
2.3开设"数学天地"。让学生将日常生活中发现、搜集的数学问题进行整理,做出答案,并把整理运算的过程记录下来的一种数学活动。活动中,学生可以从课外资料中搜集一些数学趣题,巧妙地加进自己的见解,再配上插图和说明。这种形式活泼有趣,是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理想天地。
总之,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老师精心的呵护和正确的启发引导,需要老师不断的创造条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使每位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找到乐趣,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