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少武
还是那片黄色的土地,还是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还是那么执著于文化艺术的热爱,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第五代导演的教父吴天明在最后绝唱之作《百鸟朝凤》里继续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通过唢呐乐器的兴衰起伏来管窥农村艺人的命运,来反思和警醒民俗艺术的传承发展困境。这种独具匠心的影像思考和实践,在日益浮躁、追名逐利的当下,尽管显得多么不合时宜,但却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注重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电影是科技和艺术的结晶,如果说前者是电影存在的物质基础,那么后者则是电影赖以存在的目的和境界。从电影作为杂耍诞生到步入艺术殿堂,从无声过渡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科学技术为百余年来电影艺术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极大地促进电影事业的繁荣,以至于在现代技术日益发达的年代,电影更加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撑,甚至有过分依赖技术之嫌,如跟风迷恋3D、4D技术,追求特效奢华制作,突出视听音色享受,严重忽略了对特定艺术形式表现和特定艺术内涵的追求。
电影《百鸟朝凤》打破了对技术的崇拜,摒弃了那种依靠技术拟仿追求铺张奢华的场面、超真实的影像、夸张离奇的情节等一味迎合观众趣味的东西,而是将镜头对准陕北大地,关注民俗题材,关心土生土长的民俗艺人,着力运用素朴的形式来表现朴素的内容、用本色的表演来反映传统的主题,用朴实的情境来贴近日常的生活、坚实的大地。
影片以全知全能的视角讲述一个农家少年游天鸣立志学唢呐、传唢呐并最终圆了唢呐梦想的故事,呈现了农村唢呐匠的命运,折射了传统唢呐艺术的兴衰。与之相应采取的总体格调也就返璞归真,情节结构简单,人物形象朴实无华,洋溢着令人尊敬的本色美、朴素美、简约美。这种质朴单纯的形式或许单调乏味,让人感到老气陈旧,但它与古朴的唢呐乐器相映成趣,与淳厚的农民形象相映生辉,与民俗艺术的命运变迁融为一体。这给时下盛行的一味崇尚形式、技术的电影现象,提出了沉重的警醒:一切艺术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的革新只有与内容有机结合,才能提升电影的艺术品质,才能有助于表现电影的思想情感,否则只能得形忘意,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注重彰显人民的情怀
古今中外,但凡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以人民为中心,努力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都充满了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
吴天明导演多年来立足于哺育中华民族的黄土地,着力展现劳苦大众的悲欢离合,挖掘底层民众的喜怒哀乐,不断深化世界对中国历史进程的认识和理解,《人生》《老井》《变脸》是这样,《百鸟朝凤》也是如此。影片选择民俗艺术保护的独特视角,表现农村唢呐艺术传承发展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性,着力彰显民俗艺人的品格和情怀,如俯拾皆是的师徒之情、父子之情、兄弟之情,尤其是心系唢呐之情让人刻骨铭心。
片中主角焦三爷钟情唢呐,痴迷唢呐,与唢呐同呼吸、共命运。从爱唢呐到演唢呐,从传唢呐到护唢呐,每一个环节无不让人深深地感到他是一位品德高尚、技艺超群的民间艺人。他细心地珍藏着一把把二三百年来代代传下来的唢呐,藏在阁楼上,惜之如宝。他要求“吹唢呐者离口不离手,吹唢呐时要吹到骨头缝里”,“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当唢呐代有传承、师徒把酒言欢时,他酣畅淋漓地表演唢呐,最后情不自禁陶醉在地上,忘乎所以地睡去。为德高望重的窦村长吹奏“百鸟朝凤”这首曲子,他即使咳病吐血,也不惜一切代价表达崇高的敬意,奏起悲怆动人的旋律。焦三爷守原则、有立场,接活出演分层次、按标准、有气节,不为人情所惑,不为金钱所动,金村查村长过世,不论其子怎么哀求,也只吹奏8台唢呐为止。不仅如此,焦三爷对唢呐还有着一种至高无上的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他认为“黄河岸上不能没有唢呐,婚丧嫁娶不能没有,就连干活累了解解乏,也不能没有唢呐”,所以发自内心地希望弟子把这门艺术世代相传下去。为确定接班人,他精心挑选、严格考验,即便蓝玉气力足、悟性好,也被他毫不留情地淘汰,他心里明白自己需要忠诚、担当且有自我牺牲精神的游天明,才能拼住性命把这门艺术传下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唢呐的地位逐渐走向没落,他又四处奔走,带病重出江湖,最后时刻还卖牛置办行头,努力进行不屈的抗争,这着实让人感到他对唢呐艺术的危机感、失落感以及勇于抗争的品格。
焦三爷坚守艺术理想的情怀,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的职业操守,以及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精神,是一种传统美德。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永不褪色的价值。
注重引发对意义的叩问
精彩的艺术作品离不开对思想的发掘,对意义的追问。正是着眼于精湛的思想、深刻的意义,艺术才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百鸟朝凤》的故事有本意,也有寓意,二者交融并进,耐人寻味。从本意上看,它讲述了一个迎难向上、励志成才的故事,通过表现气力不足、天份不行、悟性不好的游天鸣奋发进取,勤学苦练,终于圆了唢呐梦的经历,揭示了只要坚定理想和信念,勇于担当,敢于进取,就一定能实现梦想的启示。从寓意上看,它透过励志故事的包装,同步展开焦三爷坚守传承唢呐艺术的传奇,让我们目睹了农村艺人随着唢呐的辉煌落寞而经历的悲欢离合,感受到了唢呐匠为坚持传统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作出的不懈努力。“百鸟朝凤”这首悲怆的曲子既缅怀崇高的逝者,更敬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实践。
正如影片指出,在无双镇,吹唢呐这种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绝不止于娱乐,更具意味的是它在办丧事时是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可见,文以载道,唢呐艺术除娱乐之外,更是承载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价值观念的评价,传递着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念。因此,唢呐开始时受人尊重,唢呐匠受人敬仰。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城乡的变迁,西方文化开始流行,使得唢呐的至尊地位受到冲击,并逐渐边缘化,唢呐匠也随之不受重视,没有相应的礼遇,好多艺人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唢呐,背乡离井,进城打工,即使在城市中切掉手指、得病乞讨也义无返顾。剧中,游天鸣在政府的帮助下,最后继承了师傅的衣钵,传承了唢呐艺术,但也只是送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一些有意义的思考并没有终止:
一是反思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困境。传统文化过去辉煌灿烂,现在怎样发扬光大?这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话题,从五四时期到建国到改革开放,都一直发人深思。今天,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从中汲取营养,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是关注社会转型时期物质与精神、乡村与城市、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冲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需要人们辩证看待这些冲突,它们相互之间能否和谐发展,能否避免剧烈的动荡,无不需要进行探索和解答。
当然,电影《百鸟朝凤》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多种层面的,比如反映农村农民的生存境况,反省农民传统保守、小富即安,缺少创新求变等问题。虽然影片对此都没有给出答案,但它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提出了这些难题,相信必将像“百鸟朝凤”得到传承发扬一样,让人们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作者系江苏省文联艺术部主任、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省青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