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晨颖
当下的中国市场,有这样一条线索:很多“爱国主义者”抱怨中国消费者用脚投票,数万亿的消费都贡献给海外,向上找原因,中国的商家在出售性价比差的产品,再向深处分析,国内消费局部供给过剩与需求不匹配。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这时习大大提出“供给侧改革”,简直完美。
供给侧改革全称是供给侧的经济结构性改革。以前中国走的是需求侧改革,也就是传统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但已经出现局限性。中国过剩的同质化产品淘汰不了,僵尸企业也淘汰不了,市场中鱼龙混杂,大幅降低了市场运转的效率。有可能投入10元钱,最后收入连1元都不到。
美国的“前车之鉴”
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开始主导供给侧改革与现阶段中国情况类似。70年代后期,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恶果开始显现—1美元仅相当于0.36美元的价值,房地产形成泡沫,税收居高不下,企业生产进入萎缩。里根政府采用供给学派来刺激生产投资,带动消费。
此举导致后来美国的各产业产生重大变迁。
政府投资占GDP逐步下滑,私营部门成为GDP主要贡献者,也就是所谓的“国退民进”。同时,工业持续萎缩,服务业高速发展,公用事业、金融、教育与医疗、信息通讯、零售业迎来春天。
在零售业,沃尔玛依靠并购和管理保持了10多年的高速增长,由区域型企业逐步走向国际舞台,山姆会员店等创新模式都来自于那个时代。
夸张一点说,当下,包括零售在内的中国商业正处于“内困外焦”的状态,很多人都表示看不清行业的未来。
那么,中国的商业市场在供给侧改革的浪潮中,是否也能像当年的美国那样突然爆发呢?
尽管寄希望于此,但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不是、也不能生拉硬套“里根经济学”等供给学派的减税和紧缩货币等硬概念。
从大部分消费品行业来看,中国目前并不缺供给,很多甚至面临着同质化过剩的局面。主要是由于中国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所以,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实质上是一个产业端的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改善的概念。
在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培育新供给、新动力的24条措施中,对于传统产业,文件提出要改造和提升。
“加快推动轻工、纺织、食品加工等产业转型升级,瞄准国际标准和细分市场需求,从提高产品功效、性能、适用性、可靠性和外观设计水平入手,全方位提高消费品质量。”
“实施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计划,鼓励传统产业设施装备智能化改造,推动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精细化、柔性化转变;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推行生态设计,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支持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引导制造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加服务环节。”
“实施工业强基工程,重点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加强计量技术基础建设,提升量传溯源、产业计量服务能力。健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市场应用机制,支持企业研发和推广应用重大创新产品。”
从消费者角度出发
这24条措施表达的很清楚,改革的前提是“瞄准国际标准和细分市场需求”,这就意味着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
政策和经济的条条框框理解起来总有些“烧脑”。乍一看,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与供给侧不是又矛盾了吗?其实不然,现阶段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产能同质化过剩,但这并不是简单地提高生产率就能够解决的,供给端的改革需要侧重在供给而非生产。需要从消费者和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一定不能只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考虑,否则从需求端出发加大总需求的老路径无法改变。
举例说明,中国有那么多生产马桶盖的企业,但供给侧改革需要这些企业最终能生产出像日本马桶盖一样质优价廉,被消费者认可的产品。
现在把目光转向纺织行业。近几年,同质化竞争激烈、生产规模增长过快等因素导致服装行业普遍出现库存过高、资金周转困难,甚至有公司老板跑路或破产的情况出现。
根据同花顺平台提供数据统计,以2015年中报为例,在82家纺织服装上市公司中,有61家公司的商品库存金额超1亿元。其中,海澜之家、华孚色纺、报喜鸟等10家上市公司的商品库存金额超10亿元。
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朱庆骅表示:“供给侧政策的推出对于纺织服装业去库存和去产能会产生重要影响。其一,供给侧政策提倡进行有效投资,将促使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产能计划,避免盲目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其二,政策表示要全面提高标准化水平,完善质量监管体系,这对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有很大帮助;其三,政策还强调创新,创新是企业去库存的重要途径。”
以前,企业怎样清库存?最常用的就是通过不同渠道出售打折商品,互联网曾经一度沦为企业清理库存的“圣地”。但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只会中毒更深。
供给侧改革下,企业如何运作?
首先,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产能,目前纺织服装行业已经处于产能同质化过剩状态,企业不能依赖通过扩产提业绩;其次,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品升级,走品牌化道路,提高利润空间;最后,增强创新力,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可以预见,供给侧政策发布之后,大中型服装纺织企业将因此受益。中低端产品泛滥的纺织服装企业要如何自处?
第一,需要通过引入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向中高端升级,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价格优势正在逐渐丧失,需要以质量促销量;第二,提高设计创新能力,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第三,完善企业的服装管理、运营体系,与市场更好对接;最后,要理智看待市场的重组与兼并,从大局着眼,找到最适合企业发展的路线。
如果供给侧改革成功,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步伐将会更加轻快。现在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发展多靠投资、收购等手段,虽然成效不菲,但很难凭借自己的产品去国际上抢市场,服装品牌亦然。
以至于当下,中国在国际上依然顶着“加工厂”的帽子。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口号已经呼喊了很多年,虽然中国企业一直在努力,但从国际市场看,收效甚微。
供给侧改革后,中国品牌的产品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品牌的形象也能更好地树立。届时,二流的国际品牌到中国市场却能享受一流品牌的待遇这种事情,就再也不会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