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冬梅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价值诉求,也是我国文化价值取向里的标杆。在分析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教育所体现的价值基础上;从立国、 处世、为人三个维度来诠释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资源;并提出从课程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校园文化的建设等方面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展现出其价值所在。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9 — 0135 — 02
一、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再现
首先,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使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身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文化塑造成我国文化价值取向里的标杆、旗帜。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以和为贵、诚信、仁义、勤俭”等思想,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爱国、诚信、友善、和谐、自由、公正、文明”等息息相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2〕可见,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涵丰富的、宝贵的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渊源。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精髓也是利于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增强大学生民族自信心,肩负历史使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纵览中国史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品德、文明行为、艺术修养等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的品质。也正因为如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需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日益繁荣昌盛的内在精神动力、作为我们持续迸发创造力的智慧源泉;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不被湮灭。为此,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在培养国际视野、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习传统文化的精神要素、思想精华。因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是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具有天下情怀、世界视野;是否具有担当、奉献的精神,是否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能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等,成为了一个严肃而重要的使命问题。
最后,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利于削弱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西方多元价值观念的涌现、以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价值取向扭曲、道德规范淡化、个体自我意识膨胀;功利、拜金等不良思想。在一项关于山西省高校开展价值扭曲度的问卷调查中显示:“36%的大学生认为‘在现实中有了金钱就不会奋斗了,45%的学生认为‘帮助别人应该是有条件的,32%的学生选择‘利益大于友谊”。〔3〕此外,由于受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就业市场的自由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世界视野狭窄;没有个人精神追求,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为了解决大学生所存在的这些思想道德问题,高校需要完善和合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精华;来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其道德品质。
二、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思想教育的价值资源
(一)立国:树立“家国情怀”“承担责任”的社会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是一种天下情怀,正是这种情怀,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宋代理学家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恢弘气魄,都体现了古人的一种天下情怀和家国的责任意识。孟子出于承担社会责任曾劝谏君主实行仁政。孔子为了承担起社会责任曾周游列国、开办私学。这些思想告诉我们大学生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要首先维护国家的利益,因为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是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大学生个人要有正确的义利观。而在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就是要汲取“以道自任”的天下情怀和刚建有为,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来形成自身的社会价值观;而这种社会价值观能够促使大学生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以高尚的品格和民族精神,承担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当代大学生所要承担的使命和责任。
(二)处世:秉持“德行仁善”的社会情怀及“和谐共生”的处世理念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仁爱”思想是讲求人与人之间要互敬互爱、互帮互助,以及个人要有怜悯、恻隐之心的人伦情感。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仁”(《论语.雍也》)所倡导的是充满善心善行的社会关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是孔子在告诫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在与人交往时要秉持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相处原则。老子也曾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就是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同时也要怀有一颗宽容的心。可见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处世之道无不利于促进个人与他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在与自然界相处时,我们也要秉持“天地人和”的自然观,即以积极友好的态度面对自然界。就像庄子说的:“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庄子.天运》)老子也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也就是以“和”的态度对待自然界。由此可知,这些思想无不利于我们处理好与人类社会及自然界的关系。
(三)为人:以“慎独”“自省”的修为方法加强自身修养
古人认为一个人要想具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最首先要做的是加强自我修养。“慎独”是主体对于道德的一种高度自觉,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遵循道德的要求并始终按照道德规范来行动的修为方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慎其独也。”(《大学》)即君子在独自一人的情况下更要谨慎,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背离君子之德。另外,“自省”就是常说的“改过”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中所重视的修为方法之一。朱熹说过“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集注》)但个体每天要是都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检讨、反思,进而在生活和学习上扬长避短,其道德修养的提升肯定会达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高度。“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也就是孔子告诉我们大学生个人要懂得反省自身的不足,看到有仁德的、有优点的要思考怎么去学习,看到别人的不足时,我们也要思考、反省自己是否也如那人一样没有“仁德”的品质。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价值途径
(一)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教学
1.优化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尽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但是我们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要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如:在公共必修课上可以开设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书法》《大学》《中庸》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课程。来帮助大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开设《道德经》《论语》《孟子》《诗经》《周易》等富有智慧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做为选读课程;通过带领学生长期仔细的研读这些思想道德资源,利于大学生更好的领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内涵及精神实质。
2.创新教学手段。在研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的理论灌输,而是在讲授的过程中增加启发性的引导。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以讲古代圣贤仁人的故事来揭示其中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并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待人接物应怎么做,从而启发大学生对道德文明的理解和学习。
(二)重视提高教师的文化、育人水平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育者有了深厚的学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够在以身作则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及个性品质;学生因此也才得以有发展的眼光和独特的认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高校可以多渠道、多形式、多维度地对教育者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特别是高校铺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的系统把握。另外,榜样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其自身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教育者个人要有意识的提高自身德性,以身示范地引导学生,才能够教育学生成为拥有道德规范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建设人才。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营造利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在高校里可以通过把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元素融入到校园里的建筑、规章制度、人文景观,以及教学设施当中。如:在校园环境建设当中可以种植传统文化中具有人文气息的梅、竹、兰、菊等植物,在教学场所等特定的场合中以书画、锲刻的方式的经典格言。另外高校还可以利用校报、专栏、校园网站等载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思想和价值内涵,使大学生无时不刻不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中。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第二课堂。开设第二课堂的目的在于,大学生不仅仅是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中的理论知识,而是要在实践中把这些已有的理论内涵、精神要素内化为自身的感悟和实际行动之中。对此,高校可以展开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学习班、典籍研讨班,读书会。即每月建议学生读哪些著作并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还可以通过端午节、春节、中秋节等各种节日和纪念日的形式开展古诗词的朗诵、书法比赛及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来培养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活动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感受到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
〔2〕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3〕王艳菊.传统文化视野下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