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嵩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7)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基于2005—2015年核心期刊论文的内容分析
李青嵩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7)
2005—2015年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研究特征包括:研究作者呈现“四多、四少”特点,研究者单位的性质和地域比较集中,省部级与校级基金资助力度最大,地域差别明显,发文期刊影响力较强、成果影响力不高。在研究内容上,研究的学科领域、主题、热点较为集中,但是研究成果不成熟,研究视角和方法以中观层面定性经验法和实证调查法为主。今后的研究不应仅把目光放在实证研究和定性分析之上,更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加强宏观和定量研究上,提高研究的层次和水平,提升成果辐射力。
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从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创业课程至今,创业教育在国外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推动下,创业教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趋势。[1]随后,创业教育在中国萌芽,2004年成为我国创业教育普遍探索的元年。[2]十多年来,虽然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专门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成果极少。梳理和总结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发掘亟待解决的问题,无疑是一项必要的基础工作。笔者运用内容分析法,选择30种具有代表性且在2005—2015年之间刊登了相对较多创业教育论文的核心刊物,以其中“高校创业教育”为主题的863篇论文作为样本,经过对样本的编码和统计分析进行描述和总结。除对作者、单位、期刊等常规指标进行整理分析外,还从领域、层次、主题、热点、方法等五个层面进行全面总结,以期对我国未来的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如图1所示,在2005—2015年,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在曲折中不断发展,总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摸索期(2005—2009年)。这五年发文量只有213篇,年均约43篇,文章主要针对创业能力培养,多指向模式研究和文化培育几个方面。2009 年教育部组建了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后续研究的蓬勃发展起了一定作用。第二阶段:稳步增长期(2010—2013年)。2010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各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此阶段研究者开始更多关注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创业管理和创业实践方面,发文404篇,年均约101篇。2012年达到顶峰,刊文累计率是第一阶段的2.9倍。第三阶段:理性反思期(2014—2015年)。这一阶段刊文数量略有下降,除保持前两个阶段的研究重点外,创业教育模式成为新热点。发文213篇,年均约107篇。这三个阶段都以大学生、高职院校、创业文化等方面为研究重点。
(一)作者情况
1.作者结构
在样本分析中,从作者的年龄层面看,30~40岁的青年作者是主力,约占45%;41~50岁的中年作者队伍也不容小觑,约占33%;51~60岁的中年作者、60岁以上的老年作者、30岁以下的青年作者分别约占19%、2%、1%。从作者身份层面看,基本都是高校在职人员,其中学校中层干部最多(占47%),其次是校领导(占37%),还有行政科员、辅导员、教学科研人员(共占13%),高校以外人员只占3%。从作者学历层面看,硕士最多,约占66%;博士约占33%;本科仅占1%。从作者职称层面看,讲师最多,约占46%;副教授和副研究员次之,约占36%;教授和研究员、助教分别约占17%、1%。总体来看,研究高校创业教育的作者大致呈现“四多、四少”的特点:青年多,老年少;高校内部人员多,高校以外人员少;硕博多,本科少;中高级职称多,初级职称少。这表明青年学者、高校领导、学历高者、职称高者对创业教育的关注度较高。
图1 2005—2015年中国创业教育研究文献载文量年份分布
2.作者发文量和核心作者群
在创业教育研究的论文中,独立或第一作者共计722人,人均发文量约1篇。其中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人数高达642人,约占89%,远高于洛特卡定律的60%;[3]而发表2~6篇论文的作者人数分别为64人、10人、2人、1人、2人,发表11篇论文的作者1人。这说明高校创业教育还处于不成熟的研究阶段,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其学术持续性、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单位情况
(一)学科领域
高校创业教育涉及的主题较为专业,这决定了高校创业教育问题研究的开放性和跨学科性会受到一定影响。据统计结果表明,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已遍布大小11个学科大类,学科领域较集中,但分布极不平衡,教育学独占鳌头(高达94%),其中主力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方向。其次是经济学(占3%),涉及工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贸易经济、中国经济、农业经济等方向。最后是农学(园艺方向、畜牧兽医等方向)、艺术学、文化学、科学(科学研究方向)、工业技术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方向)、管理学、人才学、社会学,甚至还有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方向),数量上都微乎其微。这反映出高校创业教育研究领域的局限性,研究视野仍需拓展。
(二)研究层次
对836篇样本所体现的研究层次进行统计分析后,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的层次大体分为:理念层面(20篇)主要从历时发端、理论基础、本质、逻辑等方面论述。宏观层面(33篇)着重关注高等教育大背景和政府政策的大环境中的改革发展、热点趋势、外部关系、影响效果等问题。中观层面最多(770篇),重点探讨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针对不同大学生的体系建设、机制运行等方面。微观层面(13篇),论文数量最少,但集中讨论了创业教育中的具体教育方式、教学方法等问题。这些数据反映了对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的实际情况。在理论层面,创业教育相关理论已被众多学者达成共识,比如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创业教育需加强创业文化的培育、积极学习海外先进做法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5]宏观层面较多、中观层面最多、微观层面最少,一方面反映出各个高校和地区对创业教育研究各显其能;另一方面显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宏观政策和具体操作方面,鲜有人关注,这对于有强烈战略导向的、需要切实操作的创业教育来说,略显根基不稳、基础不牢,其应用性、操作性不够。
(三)研究主题
论文主题最能表达文献核心内容。因此,本文对836个样本篇名逐一分类,从中摸索高校创业教育的主题分布情况。在理论基础方面,有89篇论文是基于一定研究视阈、基础和背景下展开研究,如: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德育视野、职业教育视阈、终身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复杂科学理论、生态系统发展理论、创业富民战略、经济转型理论、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校企合作基础、协同创新理论、众创时代背景等。在地域方面,有62篇论文标明了探讨中国创业教育的地区,总体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居多,中西部、内陆地区少的局面,其中探讨浙江省高校的文章数量位列第一,18篇;其次是探讨江苏省高校的文章有7篇;探讨民族地区高校的文章有4篇;探讨东北、广东、河北、重庆高校文章各3篇;探讨东部、山东、福建、江西、广西、安徽、河南、湖南、上海高校的文章各2篇;探讨陕西、湖北、北京高校的文章各1篇。在研究对象方面,有179篇文章是针对某些特定高校的创业教育进行思考的,其中有119篇文章讨论的是高职院校和技工院校,稳居第一;排名第二的是农业院校和理工科院校,各18篇;再次是对于独立院校和民办高校讨论的文章共17篇;另外还有关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范院校、财经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创业教育讨论的文章,分别是4篇、3篇、2篇和1篇。有24篇文章针对一定的专业展开对创业教育的讨论,最多的是农业科学类专业(园林、畜牧兽医等)有5篇,工程、工业类专业有5篇,管理类(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有4篇,财经、国贸类专业2篇,还有旅游、汽车、体育和商务英语专业各1篇。在启示类方面,有75篇文章学习借鉴海外经验思考我国创业教育发展,其中学习美国大学经验的文章最多(39篇),其次是英国(6篇),再次是日本(3篇)、丹麦(2篇)、欧盟(2篇)、加拿大(1篇)、澳大利亚(1篇)、荷兰(1篇)、比利时(1篇)、芬兰(1篇)、丹麦(1篇)、瑞典(1篇)、巴基斯坦(1篇)、印度(1篇)。总体来说,该项研究的主题相对分散。
(四)研究热点
论文关键词是表现文章大意和热点的标志,通过对样本关键词的聚类分析,总结论文的热点。总体上说,这些文章虽然都在讨论创业教育,但却不是集中于小部分具体问题,而是分散在大大小小1270个主题之中。其中排名前20的主题词是:创业教育、大学生、高校、高职院校、高校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能力、人才培养、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文化、对策、创业实践、美国、就业、模式、创业、问题、创业管理、地方高校。根据词频分析法,将样本的1270个关键词进行统计,提炼出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热点趋势。表1列出了出现15次及以上的排名前18个关键词。
表1显示,关键词突破百次的仅有两个词语,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创业教育,其次是大学生,高校、高职院校、高校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紧随其后但出现频次不足百次。随后的词语更是占比很小,异常分散。热点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本身、大学生能力、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和美国高校)、人才培养等方面。当然也应该看到在内涵上意思相近的关键词,如排名第4的关键词“高职院校”和排名第25的关键词“高职”,排名第14的关键词“美国”和排名第165的关键词“美国高校”,排名第311的“美国大学”,排名第3的关键词“高校”和排名第43的关键词“大学”等。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热点除高校创业教育本身之外,其余则相对多样,话题内部热点离散,研究成果大部分不够深刻、不成体系。
表1 2005—2015年我国创业教育研究文献出现15次及以上的关键词
(五)研究方法
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论文分类,发现文章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定性研究法(占78%),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实证调查法(占11%),如《城镇化对浙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研究》;个案研究法(占5%),如《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为例》;比较研究法(占2%),如《中美高校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比较及借鉴》;文献研究法(占1%),如《中国近15年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而采取历史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概念分析法和定量研究法的文章寥寥无几。这反映出该研究领域的实践经验已较丰富,目前问题是将这些实践经验进行历史回顾和定量分析,从而升华为深刻理论,进一步指导下一阶段的探索。
通过分析2005—2015年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研究的内容,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时间上,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起步摸索期、稳步增长期、理性反思期。第二,在作者上,研究者呈现“四多、四少”特点。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研究持续性有待提高。第三,在单位上,研究者单位普遍为高校,其中江浙高校为主力。第四,在项目资助上,省部级与校级基金资助力度最大,其中以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江西省、重庆市和教育部为主力。第五,在地域上,从内容、单位、项目等方面综合来看,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的重点是江浙地区,其次是沿海地区、川渝地区。第六,在影响上,多数成果受到学界关注,但深度和广度仍有限。第七,在内容上,研究学科较为集中,研究层次多为中观,研究主题和热点分散,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研究法。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在作者方面,亟须加强合作,尤其是跨学科交流,避免“各自为战”、“自说自话”现象。第二,在项目资助方面,仍需加大国家级、市厅级基金的倾斜力度,全力开拓横向平台。第三,在地域方面,“双创”时代要求其他地区研究者立足本地、结合实际,并多向江浙、沿海、川渝地区学习经验。第四,在成果利用方面,继续提高现有成果的辐射力,充分吸取现有经验,也不“跟风”研究。第五,在内容方面,打破现有研究领域和学科的局限,选择不同视角采取多种研究范式,特别加强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加强政府、学界、社会、高校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区别“高校创业教育”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6]丰富和完善对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研究。
[1]刘宝存.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让每个学生都去创业——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N].人民日报,2015-12-15(7).
[2]田夏,张淑敏,吴益锋.我国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CSSCI来源期刊论文(2004-2013年)的计量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91-94.
[3]D·普赖斯,张季娅.洛特卡定律与普赖斯定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9):17-22.
[4]岳洪江,刘思峰,梁立明.我国对技术创新的关注与研究——基于24年的文献计量分析[J].科研管理,2008(3):43-52.
[5]彭淼.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述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1):40-42.
[6]吴婕.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09(5):135-138.
[责任编辑石悦]
2016-04-11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青年项目“新常态下高校辅导员开展精细化学生工作的模式与路径研究”(KY201532C);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生工作特色项目“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微视频库建设”(201503)
李青嵩(1987- ),女,重庆人,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
G64
A
1008-6390(2016)04-0153-04
是影响研究视野和层次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在样本中标明作者单位的有784篇,高校(约占98%)是绝对主力。在类型上,国内有406所高校的作者发表过此方面论文,校均发文2篇,其中职业院校发文最多(占14%),“985”、“211”大学发文较少(占8%),其中发文10篇以上的高校有4所,第一是浙江大学(39篇),第二是温州大学(27篇),第三是东北师范大学(16篇),第四是南通大学(14篇)。值得注意的是,江浙地区高校发文量最多(浙江的高校约占22%,江苏的高校约占10%),是此项研究的主力军。可见,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的机构力量集中,但地域分布不平衡。
(三)期刊情况
《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30种期刊在国内来看属于影响因子较高,专业性、综合性、前瞻性较强的刊物。相比其他刊物,这些刊物相对刊登创业教育类论文较多。
(四)基金资助分布
基金资助很大程度上能够说明政府的支持和导向情况。笔者主要统计的基金资助情况是以每篇论文获得的最高级别的基金项目。在2005—2015年,创业教育论文享受各级各类基金资助的有305篇,占论文总数的36%。在基金资助的年度分布上,大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2008年后更是直线攀升,在2012年达到顶峰,77篇享受基金资助,占25%,2012年后略有下降。在资助级别上,国家级27篇(占9%)、省部级229篇(占75%)、市厅级5篇(占2%)、校级43篇(占14%)、横向1篇。国家级基金资助自2009年起才有成果出现,其主力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论文24篇;省部级基金资助比国家级早,2006年起就有成果出现,以各省市教育改革项目和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为主,其中以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江西省、重庆市和教育部为主力;市厅级基金资助也是从2009年起,绝对主力是浙江省的杭州市和温州市;校级基金资助从2007年起,其中以江苏省的高校最多,约占总数1/3,其次是川渝地区高校,再次是北京的高校,还有贵州、河北、河南、山东、浙江、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的高校。总体上,省部级与校级项目的资助力度是主力,国家级、市厅级和横向项目的资助力度需要加强。
(五)论文被引用情况
被引用次数是论文质量和价值的一项重要指标。论文包含原始创新成分越多,科学知识生产质量越高,才会被引用得越多。[4]据统计结果显示,93%的创业教育论文被引用过,被引用1~10次、被引用11~20次、被引用21~30次、被引用31~40次、被引用41~50次、被引用51~60次、被引用 61~70次、被引用71~80次和被引用100~200次的论文分别为335篇、59篇、34篇、13篇、12篇、6篇、4篇、2篇、2篇,说明多数成果受到同行一定的关注,但关注的深度和广度仍有限。当然,发表时间的早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被引用次数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