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景茹 李娜 董立朋 孙素娟 陈景红 邢星 王建华
·论著·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流变相关指标的影响
赵景茹李娜董立朋孙素娟陈景红邢星王建华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前后患者血流变相关指标变化。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及神经保护剂等治疗;干预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14 d。治疗前后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NIHSS量表对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比较2组疗效差异。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中、低切粘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和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以有效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流变相关指标水平,对临床脑梗死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脑梗死;血液流变学;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急性脑梗死中脑血流突然中断或减少,导致脑组织软化坏死,从而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在世界范围内,脑梗死是成人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致残的首位原因。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恢复缓慢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1]。静脉溶栓被认为是唯一有效而可行的卒中治疗措施,但是由于其严格的治疗时间窗以及颅内出血的风险,从此项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十分有限。因此,为脑卒中治疗寻找有效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丁苯酞是经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国家一类新药,近年来研究显示其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日益明显[2],目前笔者所见较少有关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前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的报道。本研究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前后血流变相关指标的变化,进一步发现其在急性脑梗死临床应用中的作用。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80例,其中男42例,女38例;平均年龄(61±10)岁。2组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2组一般资料具有均衡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首次发病,既往无脑血管病病史;②发病24 h内入院;③有神经功能缺损。
1.2.2排除标准:①有明显的肝、肾或心功能衰竭;②严重全身感染或肿瘤等恶性疾病;③近4周有外科手术或创伤史;④有结缔组织病等代谢免疫性疾病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1.3方法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0.1 g,口服,1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 mg,口服,1次/晚。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100 ml,静脉滴注,2次/d,滴注时间1 h/次以上,2次用药间隔6 h以上,总疗程14 d。
1.4血流变相关指标测定采用赛科西德全自动血液流变仪进行检测。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加入EDTA抗凝,静置,在4 h内检测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
2.12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血流变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2组NIHSS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NIHS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 d,干预组患者NIHSS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组别全血粘度(mPa·s)血浆粘度(mPa·s)红细胞聚集指数切变率(200/s,mPa·s)切变率(60/s,mPa·s)切变率(6/s,mPa·s)干预组 治疗前15.91±0.891.40±0.054.48±0.284.11±0.435.60±0.347.93±0.73 治疗后13.07±1.08*#1.22±0.05*#3.93±0.25*#3.27±0.21*#4.55±0.39*#6.31±0.31*#对照组 治疗前15.54±0.881.41±0.074.43±0.154.13±0.425.59±0.327.93±0.25 治疗后14.23±1.99*1.35±0.05*4.39±0.21*3.77±0.27*5.19±0.51*6.70±0.59*
注:与治疗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2组NIHSS评分比较 n=40,分,
注:与治疗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复杂,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目前公认明确有效的仍然是溶栓治疗恢复再灌注,然而由于其严格的时间窗限制(3~4.5 h)[3,4],且合并大动脉闭塞的患者再通率较低(13%~18%),因此能够从溶栓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不足3%,而且90 d 的病死率及残疾率高达21%和68%[5]。缺血性脑卒中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血流供应中断或减少,其病理生理过程是由于脑血液流变学改变的结果[6],最终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改变,而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病理机制主要包括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凋亡等,是加重脑组织缺血性损伤的重要原因[7]。因此在脑梗死治疗中如何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减少细胞毒性物质对脑细胞的损害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
血液流变学异常对血管损伤,微循环障碍,血栓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血液流变学的异常主要体现在高粘血症,其为脑梗死产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一方面由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等血流变相关指标的增高,使血液流速变慢,血液流动阻力增高,使微循环的血液灌注减少,组织灌注量减少[8],而其中红细胞聚集指数增加是发生局部脑缺血最可能的危险因素[9],随着红细胞聚集指数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导致红细胞携氧能力降低,血液流动性减慢,从而加重组织缺氧。另一方面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缺血缺氧,导致血管内皮退行性变,血管壁表面光滑度及负电荷降低,使红细胞、血小板与血管之间静电排斥减弱,引起脑血管缺血性改变,从而进一步加剧缺氧缺血对神经细胞的损害[10]。因此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粘附与聚集,改善微循环灌注,纠正内皮损伤微环境改变在急性期脑梗死治疗中具有积极的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相关参数的增高和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被认为是血管闭塞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1)由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等血流变相关参数的增高,能够导致血液流速变慢,血流阻力升高,导致微循环灌注减少,最终导致脑组织血流灌注减少[8]。红细胞的聚集增加是导致脑缺血最可能的危险因素[9],随着红细胞聚集指数的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从而使血液流动性变慢,红细胞携氧能力降低,最终加剧脑组织缺氧。(2)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缺血,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发生退行性变,因此血管壁表面光滑度及负电荷减低,使红细胞、血小板与血管之间的静电排斥减弱,最终导致脑血管发生缺血性改变,从而加重缺血对神经细胞的破坏[10]。因此通过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及红细胞聚集,能够明显改善微循环灌注,改善导致内皮损伤的微环境,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有研究表明丁苯酞能减少改善脑组织能量代谢,从而保护脑组织[11];其能够降低缺血后损伤区域的中性粒细胞水平,从而减轻炎性反应及血管内皮损伤[12];丁苯酞还可通过抑制脑缺血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阻止神经细胞凋亡的启动,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13]。丁苯酞通过保护血管结构的完整性,增加缺血半暗带的血供,从而促进侧支循环的开放,同时丁苯酞还能够提高线粒体酶的活性,维持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从而改善梗死及梗死周边区域的血供,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而且通过临床研究也证实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2]。正是由于丁苯酞在促进侧支循环开放,改善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方面的显著效果,本文进一步探讨丁苯酞是否能够通过改善缺血及周围区域血供,降低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流变相关指标,从而进一步缺血区微环境,发挥其脑保护作用。
本研究通过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发现,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以有效降低全血和血浆粘度,降低红细胞聚集性,并且显著改善临床疗效,验证了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
应用前景,值得关注并深入研究。
1Donnan GA,Fisher M,Macleod M,et al.Stroke.Lancet,2008,371:1612-1623.
2王丽欣.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血栓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37-138.
3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rt-PA Stroke Study Group.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N Engl J Med,1995,333:1581-1587.
4Hacke W,Kaste M,Bluhmki E,et al.Thrombolysis with alteplase 3 to 4.5 hours after acute ischemic stroke.N Engl J Med,2008,359:1317-1329.
5Rha JH,Saver JL.The impact of recanalization on ischemic stroke outcome: a meta-analysis.Stroke,2007,38:967-973.
6邹艳秋,赵红.彩色超声多普勒对脑梗死病人颅外段脑动脉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中华神经杂志,2001,34:151.
7Danton GH,Dietrich WD.Inflammatory mechanisms after ischemia and stroke.J Neuropathol Exp Neurol,2003,62:127-136.
8Zhong SQ,Sun LJ,Yan YZ,et al.Effect of Xuesaitong soft capsule on hemorheology and in auxiliarily treating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Chin J Integr Med,2005,11:128-131.
9Mchedlishvili G,Lobjanidze I,Momtselidze N,et al.About spread of local cerebral hemorheological disorders to whole body in critical care patients.Clin Hemorheol Microcirc,2004,31:129-138.
10沈庆乐,李培英,张存琪,等.脑血管意外患者的选择素、组织因子、血液流变学的监测意义.高血压杂志,2001,12:48-49.
11冯亦璞,胡盾.丁苯酞对小鼠全脑缺血的保护作用.药学学报,1995,30:741-744.
12徐皓亮,冯亦璞.丁基苯酞对低氧-复氧及细胞因子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及中性粒细胞粘附的影响.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9,13: 281-284.
13董高翔,冯亦璞.丁苯酞对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皮层钙磷酸酶和钙蛋白酶活性的影响.药学学报,2000,35:790-792.
10.3969/j.issn.1002-7386.2016.19.034
050000石家庄市,河北省人民医院
R 743.3
A
1002-7386(2016)19-2997-03
2016-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