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的挖掘研究*——以沂源三岔乡为例

2016-10-13 08:57李晓东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年6期
关键词:农耕农家乐旅游

焦 雷,李晓东

(河南城建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平顶山 467036)



·休闲农业·

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的挖掘研究*
——以沂源三岔乡为例

焦雷,李晓东※

(河南城建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平顶山467036)

农耕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精髓,其发掘程度及模式对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及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文章通过文献分析和系统调研,对农耕文化的特征及重要性进行简要阐述,探讨了沂源县三岔乡乡村旅游中以农家乐、休闲娱乐和民俗表演为住的3种农耕文化的发展模式,同时指出在文化挖掘过程中存在的农耕文化产业链不完善、乡土特色缺乏及经营模式落后等问题,最后从挖掘农耕资源,打造农耕文化产品; 拓展农耕观光体验,加快农耕旅游发展; 加强农耕文化宣传,创建优势文化品牌; 转变农耕文化发掘模式,创新农耕文化运营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措施,以期为沂源县三岔乡农耕文化的发掘与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及实践借鉴。

农耕文化乡村旅游沂源三岔乡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乡村观光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在欧洲逐渐兴起[1]。进入20世纪80年代,伴随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及保护工作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受回归自然,体验传统思想的影响,体验乡村民俗,感受乡村自然风光的生活休闲方式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2]。乡村旅游[5]是以自然环境、乡村文化、地方特色等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消费群体,满足旅游者放松身心,体验民俗,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两者相互依存。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中质朴、清新,恬淡的文化精髓。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4]。通过开发农耕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快速发展[3]。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及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如何规划与整合农村旅游资源,加大对农耕文化传承力度,是当下乡村旅游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作为山东省“原始生态环境最好地区之一”和山东省“农耕文化产业基地”,发掘与研究三岔乡乡村旅游,探索其农耕文化,对于其它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图1 2009~2015年全国国内旅游和乡村旅游人次

1 乡村旅游及农耕文化的发展概况

乡村旅游也称为农业旅游,产生于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对人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乡村旅游与其他旅游相比,体验性更强,旅游者可以切身地感受乡村风光和文化,达到放松心情,休闲娱乐的目的。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9~2015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次和乡村旅游人次逐年提高, 2015年乡村旅游占全国旅游人次比例首次超过50%(图1),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农耕文化最早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男耕女织”时代,是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积累的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于一体的风俗文化,种类和形式多样,包括民歌、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戏剧等,是目前我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6-7]。近年来,很多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农耕文化的价值,蔡林等[8]指出,挖掘和传承农耕文化对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统计数据,农耕文化产值占乡村旅游中的比重由2003年的8%增长到2015年的23%,农耕文化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同时,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乡村文化、教育、娱乐、旅游的价值,扶持一批具有地域、名族、历史等特点的景观旅游村,这给三岔乡的乡村旅游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2 农耕文化的特征及价值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具有重要地位, 2014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为进一步发展及弘扬我国农耕文化,农业部先后制定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编写导则》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试行)》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从历史性、系统性、持续性、濒危性、示范性和保障性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界定和评判。

2.1农耕文化特征

根植于农民田间劳作以及人际交往的农耕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地农民生活及文化传承本质,农耕文化主要有以下特征(表1)。

表1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

特征具体描述悠闲,清心寡欲长期的农业生产使我国广大劳动人民逐渐养成了勤劳、忍耐、朴实的美好品德,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集生产劳动与修身养性为一体的社会生活态度。在这一“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影响下,我国许多名人志士都通过田园生活的恬淡寡欲来修身养性洒脱,超然物外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在农业生产当中经常采取互帮互助的集体农业生产方式。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互帮互助的独特农业生产方式仍然被保留下来。而这种互助形式的农业生产方式最主要的特点在于乐于助人和不拘小节的洒脱情怀,这也是我国农耕文化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不拘小节、安贫乐道的来源出世,与世无争我国古代文人骚客有归隐田园的情怀,而其在田园劳作中所创作的文化作品及其表现出来的人文情怀往往集中反映出他们对田园生活的享受。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农耕文化很好地保留了这一文化精髓

2.2农耕文化对乡村旅游的价值

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与乡村自然景观共同构成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基础。与传统旅游方式不同,乡村农耕文化的新型旅游模式建立在乡村地区传统文化的深入发掘与深刻体会的基础之上,其特点决定了不同地域的乡村休闲旅游与本地区农耕文化相适应的特色。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文化“全球化”及文化“归一化”现象正在逐步加深,在此背景下与大众文化具有差异的地方特色农耕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根据2014年全国旅游统计年鉴,在全国旅游业总收入中,乡村旅游业收入占29.4%,并且这一比例正在逐渐增加。而根据图3可知,在乡村旅游业中,农耕文化对乡村旅游业的贡献率逐年增高, 2015年达到了32.2%; 从三岔乡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来看,农耕文化对乡村旅游的贡献率也达到25%,且乡村农耕文化对乡村旅游业的贡献率逐渐增加,发展潜力较大。

图2 不同旅游模式在旅游业中所占比例数据来源:《2014年全国旅游业统计年鉴》

图3 三岔乡乡村旅游与农耕文化发展数据来源:《2014年淄博市旅游统计》

3 山东沂源三岔乡农耕文化发展模式

3.1以农家乐为主的发展模式

三岔乡被山东省旅游专家赞誉为“山东省原始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其境内的凤凰山风景区更是被国家评为2A级风景区。景区内森林茂盛,层峦叠嶂,山势雄伟,红叶遍山,三月绿树成荫,五月花开满山,生态环境优美,为三岔乡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自然资源。三岔乡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为农业观光型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民俗型农家乐等(表2)。

表2三岔乡主要农家乐类型及概述

农家乐类型概 述农业观光型农家乐利用田园农业生产及农家生活,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民居型农家乐利用当地古村落和民居住宅,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民俗型农家乐利用当地风俗和民俗,吸引游客前年观光旅游

3.2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发展模式

休闲度假旅游模式主要以森林、温泉、山水等资源为依托,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旅游。三岔乡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东北部,全乡海拔较高,属于弥河发源地,昼夜温差大,绿色生态环境极佳。全乡以农业生产为主,畜牧业历史悠久。特色农产品丰富,有桔梗、丹参、中药材、药材、蔬菜、烤烟、烟草、烟叶、黄烟等。近年来,随着三岔乡全力实施“旅游富乡”的发展策略,突出农产品出口,生态旅游等重点工作,全乡经济迅速发展。而在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三岔乡逐渐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农耕文化发展模式。通过对凤凰山为中心的丝窝流域原始生态旅游的投资开发,挖掘整合现有自然、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以吸引游客,每年凤凰山风景区吸引数万名游客到这里休闲、娱乐、体验农耕文化。

3.3以民俗表演为主的发展模式

以民俗表演为主的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举办农耕技艺比赛、农产品加工等活动开展农业文化旅游。作为我国齐鲁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三岔乡农耕文化就与我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其中已经传承二百多年的五音戏作为三岔乡独有的古老戏种,一直受到游客观众的喜爱。五音戏主要以唱腔优美、语言风趣为主要特征,其主要题材是以当地与农业生产、民俗文化相关的农耕文化为主。通过对三岔乡农耕文化的调研发现,三岔乡五音戏设有独立剧院,在民间组织将五音戏融入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而这一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三岔乡农耕文化在乡村旅游业中的作用。三岔乡另外一个民俗表演形式即为傩戏,是一种预示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民俗活动,大多以劝善、劝孝、劝勤劳等农耕文化为主要内容。同时,三岔乡作为《南征北战》的主要拍摄地点,建有许多相关的抗战题材的历史建筑,为三岔乡增添了浓郁的红色旅游背景。

4 三岔乡农耕文化挖掘中存在主要问题

通过对三岔乡的实地调研发现,尽管三岔乡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及文化资源,但是在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开发进程中并没有对优势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规划,对优势农耕文化资源开发比较欠缺[9],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4.1乡土特色缺乏

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三岔乡乡村旅游也逐渐被传统旅游形式所同化,在乡村旅游开发进程中并没有突出三岔乡本土的农耕文化,也没有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三岔乡独特的农耕文化氛围,乡土特色缺乏。

图4 山东省不同地区农耕文化传播组织数据来源:山东省民俗文化统计2014年

4.2农耕文化产业链不完善

作为乡村旅游的灵魂,农耕文化对乡村旅游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通过对三岔乡农耕文化的调研(图4),目前三岔乡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农耕文化产业链条,境内仅有3家与农耕文化相关的文化公司且规模较小,而同一时期山东省胶州市有17家、黄岛市有23家、莱西市有19家。这说明,目前三岔乡对农耕文化的发掘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严重影响了其农耕文化的发掘与传播。

4.3经营模式落后,模式较为单一

通过对三岔乡乡村旅游实地调研发现,目前三岔乡乡村旅游的主要经营形式仍然是个体经营,但由于个体经营受到经营成本、管理模式、组织架构等制约因素的影响,往往规模较小,导致乡村旅游对本地区优势农耕文化的挖掘能力较弱,很难在较高层次对本地区农耕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限制了三岔乡优势农耕文化的传播。现有农耕文化发展模式主要集中在农家乐和民俗表演方面,产品模式较为单一,还没有形成产品体系,缺乏深层次的开发。此外,对三岔乡农村资源和民俗文化的内涵开发也不够深入,缺少特色产品加工、农事活动等内容。

4.4营销意识淡薄

目前,三岔乡主要以农家乐景点为依托,为游客提供休息和住宿,对本地农耕文化优势开发力度还不够。同时乡镇政府对本地农耕文化宣传力度不足,宣传方式较为单一,对互联网认知度不够,导致本地农耕文化产品不能很好地包装和营销出去,限制了三岔乡乡村旅游的发展。

5 三岔乡乡村旅游农耕文化开发策略

5.1开发农耕资源,打造农耕文化产品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与农业产业化紧密关联的乡村旅游业也获得良好的发展契机。因此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必须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掘本地区的独特优势。而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10],农耕文化的发掘对于提升乡村旅游品质至关重要,因此在对三岔乡农耕文化发掘进程中必须对本地区农耕文化进行深度挖掘、重组、包装、打造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农耕文化产业链条,例如加大对齐长城文化历史宣传并赋予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同时对凤凰山每年的庙祭盛会,寺庙文化,祭祀民俗等活动,都应该结合农耕文化历史底蕴以及人文气息。

5.2拓展农耕观光体验,加快农耕旅游发展

依托三岔乡农境内极为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如凤凰山景区,在乡村旅游开发进程中对凤凰山景区的农耕文化进行宣传引导,并将传统农耕文化引入到乡村休闲旅游体验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以及乡村农耕文化演出,赋予乡村旅游以独特的农耕文化气息。此外,在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农耕体验活动,将农耕文化与田园劳作相结合,使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加深对三岔乡农耕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5.3加强农耕文化宣传,创建优势文化品牌

虽然三岔乡具有较为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以及较为浓厚的农耕文化背景,但目前三岔乡农耕文化并没有创建自身的知名品牌,对农耕文化的开发仅停留在初级传播阶段,即单纯的照搬传统农耕文化模式,缺乏对农耕文化的深层次发掘。因此,三岔乡在农耕文化发掘进程中必须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将当地农耕文化与当地农业生产相结合,将虚幻的文化与实体的农业相结合,使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加深对农耕文化的体验。同时可通过整合本地区特色农耕文化资源,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品牌,并通过现有网络传媒手段加强三岔乡农耕文化的宣传力度,以提高其社会知名度。另外还可通过现代手工业将三岔乡农耕文化与农村传统手工业结合,推进农村特色制造业的发展。

5.4转变农耕文化发掘模式,创新农耕文化运营体系

作为一种独特的商品,目前三岔乡农耕文化的发掘主要停留在初级发掘阶段,仅将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机械地结合,并没有将农耕文化发展历程与当地乡村旅游的特色农业生产活动演变历程相互融合起来。因此,三岔乡农耕文化的发掘应该转变传统的商业产品发掘模式,如通过建立农耕文化与农业生产历史博物馆,使农耕文化变迁与当地农业生产活动相互融合,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底蕴。

[1]杨静. 中国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的实践研究——以温州市为例.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2(02): 72~74

[2]李继承, 朱校奇,章勇,等.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 29(02): 74~78

[3]李艳芳, 梁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创新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34): 19842~19843

[4]胡光伟. 农耕文化的现代解读——农耕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华文化论坛, 2009,(S2): 219~221

[5]邵子南, 王怀成,陈江龙,等.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进展与展望.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3, 34(03): 10~15

[6]季铁, 杨媛媛,赵江洪.地域性非物质文化与本土设计体系.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3(01): 140~144

[7]薛荣, 贾兵强.先秦中原农耕文化的内涵与再生机制.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30): 15028~15030

[8]蔡林,王庆.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湖北农业科学, 2015, 54(11): 11~14

[9]刘沙. 成都近郊“农家乐”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14): 7324~7326

[10]孙奇, 孙鹏媛,高永生,等.基于能值分析的河南省耕地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利用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 31(03): 37~42

RESEARCH ON MINING RURAL TOURISM FARMING CULTURE-TAKING YIYUAN SANCHAN VILLAGE AS AN EXAMPLE*

Jiao Lei,Li Xiaodo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Pingdingshan,Henan 467036,China)

As the essence of rural tourism, the development quality and model of farming culture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rural tourism. In this study, the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were used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rming culture. The paper discussed three main development modes in rural tourism township of farming culture in Sancha village of Yiyuan county, which were farm tourism, leisure entertainment, and folklore performances. At the same time, this study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e mining, which were imperfect farming culture industry chain, lacki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backward management pattern.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such as mining farming resources, building farming culture products, expanding agricultural sightseeing and experience to spee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strengthening the promotion of farming culture, establish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brand, transforming the farming culture mining model, innovating the farming culture management system, and so on, so as to provide som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farming.

farming culture; rural tourism;Sancha village; leisure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635

2015-10-12

焦雷(1963—),男,河南汝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历史文化、民居建筑文化及设计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通讯作者:李晓东(1982—),男,山东兖州人,讲师。研究方向:建筑技术。Email: 1041037114@qq.com

河南省社科联“佛寺文化景观价值及其文化遗产保护”(12B560001)

F323.4; F592.7

A

1005-9121[2016]06-0208-05

*

猜你喜欢
农耕农家乐旅游
农家乐里去休闲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杜鹃花红农家乐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旅游
一毛学琴记
——农家乐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