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介绍(四)“精品工程生产线”
——中建一局的质量管理模式
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建一局”)成立于1953年,起源于新中国第一支建筑国家队,总部位于北京,现有员工2.47万人。中建一局在建设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时完成全球首次混凝土千米泵送,在建设水立方时采用世界首创不规则多面体空间钢架结构,首创项目法施工和小流水段施工,首批建成工业化建造体系,具有特级资质和房屋建筑、基础设施、投资开发、设计采购四位一体能力,在超高层、超洁净、超大型工程建设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主持研制11项国家标准,引领建筑生产方式变革和绿色施工发展,填补了多项国家空白。2014年营业额760亿元,利润总额15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级科技奖19项,鲁班奖46项,国优奖40项,詹天佑奖11项。
中建一局具有强烈的质量、品牌、创新意识,以“成为中国建筑行业最具国际竞争力企业”为目标,追求全球领先的工程质量,坚持严控“生产过程”才能出“精品工程”的理念,创造了“精品工程生产线”的质量管理模式,即“目标管理→精品策划→过程控制→阶段考核→持续改进”,引领企业发展,持续打造精品工程,取得了突出成效。该模式将“建设精品工程,为顾客和社会创造价值”的质量理念有机融入企业“1135”发展战略(即一个目标、一个战略、三大建设、五个领先;参见图1),准确把握建筑施工行业特点,以目标管理、PDCA等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把工程建设过程看成“生产线”,总结并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工程质量管理方法,强调过程质量控制、注重质量关键点检测、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该模式适应了建筑施工行业质量管理需要,对解决建筑领域突出问题,规范建筑行业发展,提升建筑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增强建筑企业社会责任具有重要价值,具有在全行业推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图1 “1135”战略体系示意图
中建一局为保证“精品工程生产线”模式实施,加强条件保障,构建了技术及管理人才、设备供应、物资采购、劳务用工等资源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确保了质量管理措施在项目施工一线落地。
实施品牌兴企战略,致力行业领先。从四个维度推进品牌建设(参见图2),将产品质量视为品牌建设的生命线,建立了以行业领先、顾客满意为核心的一整套管理体系,采取了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注重提升“追求技术可能之极限,满足顾客梦想之需求”的技术实现能力、质量保障能力和低成本竞争能力,积极引领行业发展。注重节能、环保、安全等建造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注重将产品质量在设计中渗透进去、在制造中体现出来,增强从优化设计到售后服务的体系能力。
建立标准化的集团、子企业和项目三级质量目标体系。中建一局坚持目标引领与底线管理并举,确保工程质量最低达到行业中等以上水平,明确结构工程100%获得属地结构工程质量奖项、竣工工程100%达到集团“精品杯”质量标准。
根据质量目标要求,识别工程难点、特点、风险和合同要求,按照优质、安全、绿色、节能、环保和先进的圆桌,策划实施路径。依据集团“大平台”搭建项目组织机构和配置人力资源、遴选劳务、物资、设备和机械等资源,优化设计和施工组织文件,形成精品项目的整体实施方案。
按照PDCA循环方法(参见图3),建立样板制、质量三检制、实测实量制、质量例会制和质量奖罚制等五项工作制。确保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文件施工、各级技术交底、物资和工序检试验、规定人员参加验收、施工和质量验收记录五项工作100%做好。集团、子企业、项目部通过质量信息平台结合现场检查方式对质量管理行为和工程实体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及时纠偏。
建立以项目管理效果为核心的二级质量管理考核体系。企业集团从质量管理制度、资质、技术、过程、效果等五个维度全方位评价子企业质量管理效果。子企业从保证体系、产品策划、过程控制、技术资料、工程实体等五个维度对项目部的质量管理效果进行考核奖惩。
以检查、考核结果为依据,及时处理相关质量问题。广泛开展QC小组活动,分析系统质量问题,组织培训,预防同类问题再次发生,实现工程质量持续改善。集团和子企业每年召开质量管理评审会,分析质量管理考核结果及质量管理信息,做出工程质量改进、资源调整、制度调整、目标调整等战略管理决策。
图2 品牌兴企战略示意图
图3 PDCA循环方法示意图
高度重视制度落实,突出强化质量管理保障措施。针对下属企业层级多、差异大、项目多等特性,企业强化集团高层强力推进,着力打造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优化配置全集团人才劳务、建筑物资、工程技术、管理方法等资源。其中,突出强化劳务实名制信息化和“自下而上、按需储备、纳优清劣”的劳务准入制度,确保质量优良。积极探索实施将劳务工人纳入企业体系内管理,建立培育成长机制,促进农民工向稳定的产业工人转化,使劳务公司成为企业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确保了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在建筑施工最末端精准落地,从而实实在在地保证了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