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元弼先生《经学文钞》礼说初识

2016-10-11 10:36邓国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孝德礼教实事求是

邓国光

[摘 要] 曹元弼先生近世鸿儒,博通经传,《诗》《礼》传家,而天性纯笃,孝弟力行,经师人师,足为后世士人矜式。其经义礼教,一出悲天悯人,爱人之德,表为学说,乃至经纶人道,所谓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者,洵之谓也。其主持两湖书院,讲经授业,必承师法,实事求是,所编《经学文钞》十七卷,虽成书于颠沛流离之际,天下多事之秋,而精心编撰,体例完整,系统分明,无异经学总集,乃经义之学之巨薮,可谓不凡。其中论《礼》者凡三卷,总归会通,起敬起孝,礼之为教,本出天衷。此中华经学与礼教之精义,具见此钞。故虽见弃百年,苟圣人横空而出,必能再显此钞之辉煌者也。自今以后,修齐治平者,必有所取焉。

[关键词] 曹元弼;经学文钞;实事求是;孝德;礼教

[中图分类号] K892.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6)05—0014—07

Abstract:Master Cao Yuanbi was a Confucian Classics Learning master in contemporary China with lofty reputation in Chinese classics scholars for his ethical behavior and academic contribution. During the changing period of modern China he had compiled The Anthology of Confucian Learning for promoting Confucian value for common well being in order to rebuild a humane society without any conflict of interest by means of the ritual teaching in life practice. The anthology highlighted the inner thought and a frame diagram of Confucian classics learning that wa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modern thought development.

Key words:Cao Yuanbi; The Anthology of Confucian Learning; finding truth from the face; filial piety; ritual teaching

一 前 言

经学所以经世,礼教乃其核心,而其本质,则出自人类德性之自觉,为文明建立,不能或缺之精神动力。此德性之自觉,乃人之所以为人之基本标识,是谓“人道”。中华学术之所以长存于天地间,乃因经学撑柱,通过礼教,开拓人道,展示文明生命力。礼教与经学,乃体用一源不可分割。自近代以来,于反封建、反礼教之新时代环境中,尽管学术生态与思想生态之丰富与活跃,大异于前,然清醒之贤哲、悲天悯人者亦比比,在苦难时代维持人道之正学,默默耕耘,守先待后,其中南菁书院学子如唐文治、张锡恭、曹元弼诸先生在护持与发扬礼教、培养经学专才,鞠躬尽瘁,务令斯文不坠。方今国运兴隆,力谋长治久安,滋数先生贡献之伟功,百年后复得见重,亦气运之当然,可喜可嘉者。

二 《经学文钞》编纂缘起

曹元弼先生(1867-1953)行谊,具载其门人王大隆先生所撰《吴县曹先生行状》。先生字谷孙、师郑、懿斋,号叔彦、新罗仙吏、复礼老人,江苏吴县人,书斋名复礼堂。光绪十一年(1885)入读江阴南菁书院,问学黄以周,治经学训诂,与学侣张锡恭、唐文治等先生朝夕切磋,交往甚笃。光绪十五年(1889)丁母忧,居丧读《礼》,成《礼经校释》二十二卷,唐文治先生代撰程其珏之序文,程其珏(1834-1895),字序东,江西宜黄人;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光绪四年(1878)授嘉定知县,先后四年并主持乡试,有政声。唐文治先生所撰《礼经校释序》,题下自注“代程序东太夫子作 (壬辰(1892))”,载唐先生《茹经堂文集》二编卷五。乃先生礼学专书之始。光绪二十一年(1895),登进士,同年五月授内阁中书,未实授官;二十三年(1897)张之洞移节两湖,礼聘主讲两湖书院。处武昌期间,先生因报知遇之恩,复本其忧国伤时之素心,奋力经术,发扬张之洞《劝学篇》宗旨,本《劝学篇》之论经学大义:

经学通“大义”,切于治身心、治天下者,谓之“大义”。凡“大义”必明白平易,若荒唐险怪者乃异端,非“大义”也。

准绳以“明例”“要指”“图表”“会通”“解纷”“阙疑”“流别” 以七种方式,张之洞:《劝学篇》论经学,意义部分,实出曹先生手,盖曹先生《守约》具说此七条之目,见载《复礼堂文集》(1917年曹氏家刻本)卷一,页22至页24。为年后编写《周易学》八卷、《礼经学》九卷、《孝经学》七卷以至预计撰写之《十三经学》俱因此设计体例,提要钩玄,期在“平易明白”,而内容则“切于治身心、治天下者”。曹先生并撰《原道》《述学》《守约》为总义大纲,贯通经义,宣明道术旨意。三论皆见收于曹先生《复礼堂文集》卷一,开宗明义,一以贯之。

在两湖书院之时,与番禺梁鼎芬善,编辑《经学文钞》十七卷,虽共署名梁氏,实则曹先生之力为多,其序文已透露实情。《经学文钞》乃系统选辑历代论述经学要义篇章,两湖书院学子所必读,其后唐文治先生讲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亦要求学子参读。盖实事求是,掌握经学大义,此书实为入门坦途。唯近代以来,经义之学见废,《经学文钞》亦不为世重而绵绵若存。

此书展示曹先生经义之学之根本来源,而曹先生乃地道经师,若认识真正之经学而非口耳虚论,则此书实在必要介绍。本曹先生所秉持“实事求是”之南菁学术精神,则原原本本,不假虚论。先录曹先生序文及其条例如下:

《六经》之道与文至矣。《易彖》《象》《系辞》《文言》《诗序》《春秋传》《礼》七十子后学之记,皆所以发明前圣制作精意,其文章之懿,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穷高极远而尽精微,溥博渊泉而道中庸,见天地之心,着人情之实,是用《六经》之道,昭炳光明;夫子之文章,永亿万世,可得而闻,所谓“文王既没,文不在兹者”,此其大彰明较著者也。

孟、荀二儒,吐辞为经。迨乎汉师贾、董、许、郑,以王道圣法、群经精理为文,微言大义,不绝不乖。魏晋而下,斯道稍衰,儒风凌替,文薄之弊,意为辞掩。幸有言明且清之“义疏”,出于其间,虽辞训古质,或伤烦琐,而清深透达,实开昌黎起衰之先。唐宋至今,学术文体悉以此为大路之椎轮、云门之土鼓。

国朝稽古右文,崇尚经学,风气精博,超轶汉唐,名儒蔚起,著作极盛。道咸以来,考据之学渐流破碎,小言害义,耗心绝气于一名一物,既于先王大道、经世之务,捍格不入,迷惑无闻,而巧说骋辞,变本加厉,遂以猖狂怪诞之言,荡众心而召世祸。近复杂以支离鄙倍之名词,奇衰不衷,生于其心、发于其言。文义乱则古训亡、经术晦,是非无正,三纲五常,无不可横决倒悬。揆厥由来,未始非分文析字、说不急之言,不能使学者因文见道、明体达用,阶之厉也。

光绪戊戌,元弼应阁师南皮张相国聘,主讲两湖书院经学,与挚友梁节盦先生慨论此事,不胜斯文坠地之惧。节盦以为“不兴其艺,不能乐学。造就人才,自正人心始。正人心自明经术始,明经术自深通文义、好之乐之始。”因撰集自汉以来经师指说大义之文,足以羽翼圣经,扶持名教,感发人之善心者,汇为一编。浅暗一得,亦蒙采录。复属元弼更加搜补。

其明年,元弼以南皮师命,编《十三经学》,辞讲席归,杜门著书。去年,又以师命总教湖北存古学堂,至鄂与节盦商量旧学,重将此编审定。今年,我省中丞陈公先各省放立存古,朱竹石师主持其事,以绍吴中乡先辈之绝学,挽近来士习之披猖。元弼复承乏为总教,因将此编就苏学印行,印成以授鄂学,俾吴楚英髦,咸诵习焉。

《孟子》曰:“经正则庶民兴。”又曰:“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延叔坚之说读书曰:“洋洋乎其盈耳也,涣烂兮其溢目也,芬芬欣欣兮其独乐也。”因文辞之美,以歆动其慕尚经术、希圣希贤之心,覃精研思,优柔餍饫,仁义礼智生于心,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蕴之为德行,措之为事业。圣道之明,人才之盛,将于是基之,文辞云乎哉?光绪戊申(1908)九月

《经学文钞》条例

一、是编所录,皆发挥大义、叙述源流之文。其考核训诂名物者,别为《经学丛钞》。

一、德行文学,圣教终始,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是编放《汉儒通义》之例,凡大节有亏,当为圣门所不齿者,学虽博,文虽美,不录。

一、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是编取《易传》旨远辞文、《史记》择言尤雅之意,所采皆日光玉洁之文。凡稍涉枝多游阙之病者不录。

一、所录之文,大醕中兼有小疵,加按语辨正之。

一、是编以经为次,每经中以家法为次。间有前后互异之说,必加识别,俾学者一览而悟。

一、是编每类,先叙录,次训义。

一、是编所录,多汉学类之文,宋元明儒发挥汉学之文,亦悉采录。其家法与汉儒不同者,当别为《理学文钞》,以免多加按语,曲生分别。并非是丹非素,有轩轾之意,学者勿误会。

一、是编每类中有论列宋儒经说者,皆取持平笃实之论。其茍訾洛闽,开后生轻薄诞妄之习者,概不录。

曹元弼,梁鼎芬辑:《经学文钞》,江苏存古学堂刊本,1908年。按:曹先生《经学文钞序》收录于《复礼堂文集》卷一,与《原道》《述学》《守约》并为一卷,可见其学术分量之重。

曹先生明言此书所以纠正时弊,乃经义之学入门书。而其精神,源自陈澧《汉儒通义》,宣示义理之学,乃经学所同存者,此义理乃孔子精神之所在。孔子精义乃义理之根本,非宋儒所独专,治经者所必要正视。正视孔门义理的大经大法,乃反本归原之通衢,所以对治晚清以来零碎与虚浮学风之为害。

三 《经学文钞》礼学体统

曹先生既以《经学文钞》演示经义之学之标准,则所严格挑选之作品,自是关键。全书十七卷,首两卷是为“卷首”,属于总论,自两卷“卷首”以下十五卷,分别专属《易》《书》《诗》《礼》《春秋》等,而《礼》在五、六、七三卷,分量最多。为了周全理解,列述两卷“卷首”及《礼》三卷之篇目如下:

《经学文钞》卷首

群经纲领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序六艺》《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儒林列传》

班固《汉书·儒林传》

范晔《后汉书·郑康成传》《儒林列传》

朱睦《授经图序》

毕沅《传经表序》

阮元《拟国史儒林传序》《国朝汉学师承记序》

以上传经源流

班固《汉书·艺文志》

长孙无忌《隋书·经籍志经部》《上五经正义表》

段玉裁《十三经注疏释文校勘记序》

孙星衍《拟科场试士请兼用注疏折》

陈寿祺《五经异义疏证自序》《上仪征阮夫子请定经郛义例书》《经郛条例》

卢文弨《重雕经典释文缘起》

严可均《唐石经校文序》

洪亮吉《上石经馆总裁书》

陈沣《郑氏全书序》

惠栋《九经古义述首》

戴震《古经解钩沈序》

王鸣盛《古经解钩沈序》

余萧客《古经解钩沈前序》

严杰《书皇清经解目录后》

王先谦《奏刊皇清经解续编疏》《刻皇清经解续编序》

胡培翚《国朝诂经文钞序》

以上经义要略

胡培翚《六经作自周公论》

孙星衍《拟请复孔子封爵表》《许叔重木王结衔议》《增立郑氏博士议》

阮元《西湖诂经精舍记》

孙星衍《诂经精舍题名碑记》《募修费县书院册书后》

以上尊崇圣哲、启迪后学

《经学文钞》卷首下

经师绪论

汪中《释三九》上中下三篇

陈寿祺《答翁覃溪学士书》《答许子锦论经义书》《与何岐海书》

以上群经通释

钱大昕《(臧玉林)经义杂记序》《晦之字说》

段玉裁《经义杂记序》《戴先生集序》《潜研堂文集序》《娱亲雅言序》《与陈恭甫书》

陈寿祺《答段懋堂先生书》

胡培翚《答赵生炳文论汉学宋学书》

陈澧《覆刘叔俛书》《与胡伯蓟书》《与黎震伯书》《覆戴子高书》《示沈生》《与王峻之书五首》《与赵子韶书六首》《与周孟贻书》《覆黄芑香书》

以上先儒论学名言

《经学文钞》卷二

经学大义

张尔岐《辨志》

戴震《原善》上中下三篇

孙星衍《原性篇》《三教论》

洪亮吉《廉耻论》

阮元《商周铜器说》

曾国藩《原才》《召诲》《五箴》《王船山遗书序》

张之洞《同心》《明纲》《宗经》《循序》《守约》《奏湖北省城设立存古学堂以保国粹而息乱源折》

曹福元《正宗旨以袪学界流弊说》《平权自由驳议》

曹元弼《原道》《述学》《守约》《书张相国奏立湖北存古学堂折后》《赠江苏存古学堂毕业诸生言》

安维峻《请毁禁新学伪经考片》

以上为“卷首”两卷之篇目,所编之文,皆在显示孔子立义垂教之文献记载,与及儒门义理之学之正变流别之总纲,皆取史传书序征实之文,而稍裁削芜累,所以实事求是者也。如此奠定经义之学,根本孔子,而融贯孔门后学、孟、荀、司马迁,为一脉相承之义理脉络,则下《五经》之学同归一旨,统摄于“爱敬”之践履,则说《礼》为有本之内在成德之学,而不至流而为“有司”之专职技术,从而维系人道人伦之要义也。

下录《礼》部三卷之目录:

《经学文钞》卷五

《周礼》

郑玄《周礼序》

阮元《周礼注疏挍勘记序》

黄丕烈《重雕嘉靖本挍宋周礼札记序》

以上《周礼》古注疏之学

江声《惠氏礼说序》

阮元《惠半农先生礼说序》《汉读考周礼六卷序》

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序》

孙诒让《周礼正义序》《周礼正义略例十二凡》

曹元弼《书孙氏周礼正义后》

以上国朝诸儒《周礼》之学

戴震《考工记图序》《考工记图后序》

郑珍《轮舆私笺序》

钱大昕《释车序》

以上专说《考工记》

惠栋《周官禄田考序》

沈彤《重校周官禄田考跋》《书周官禄田考后》

曹元弼《书周官禄田考周礼军赋说后》

以上专说《周礼》一事之书

汪中《周官征文》

陈傅良《周礼说》

李光地《周礼五官说》

陈澧《论周官大义》

黄以周《论封建法》(此篇通论《地官·夏官》九畿五等之制。)

(原案)凡《三礼》中考核制度,发挥条例之文,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不能强从经次割分异处。是编于礼类,特出“变例”,务使首尾完具,学者寻省易了。

胡培翚《井田论》

程瑶田《井田沟洫名义记》《沟渠异义记》《稻人沟浍记》

戴震《匠人沟沟洫之法考》

曹元弼《田税轻重辨》

自《井田论》以下,论田制税法。

曹元弼《驳凌氏廷堪乡射五物考》《释调人文》

惠士奇《周礼师氏诏王媺保氏谏王恶说》

汪中《释媒氏文》

胡培翚《与陈警园论奔者不禁书》《周礼嫁殇说》

自《驳凌氏乡射五考》以下皆说“教典”

戴震《周礼大史正岁季解》(此篇说“礼典”)

曹元弼《释条狼氏文》(此篇说“刑典”)

戴震《明堂考》

阮元《明堂论》

此两篇说《考工记》明堂。其惠氏《明堂大道录》义主《月令》,别入《礼记》类。

班固《百官公卿表序》《食货志述周官法》《刑法志衍周官义论汉法》

司马彪《百官志序》

此四篇皆根本《周官》,推论后世政治。

以上《周礼》微言大义。

谭献《军礼司马法考征序》

黄以周《军礼司马法考征题辞》《司马法古注附音义序》

曹元忠《司马法古注附音义序》

以上附论《司马法》备《政典》轶说

孙诒让《周礼政要序》(此篇推《周礼》义论时事)

《经学文钞》卷六

《礼经》

贾公彦《仪礼疏序》

阮元《仪礼石经校勘记序》《仪礼注疏挍勘记序》

顾广圻《重刻仪礼注疏序》《重刻宋本仪礼疏序》《重刻宋本仪礼疏后序》

王鸣盛《仪礼经注疏正讹序》

卢文弨《仪礼注疏详校自序》

凌廷堪《仪礼注详校序》

以上《礼经》古注疏之学

顾炎武《仪礼郑注句读序》

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自序》

钱大昕《仪礼管见序》

胡培翚《读仪礼私记序》

阮元《(张皋文)仪礼图序》

焦循《习礼格序》

曹元弼《礼学图表序》《礼经校释序》《礼经纂疏序》

凌廷堪《礼经释例自序》

阮常生《礼经释例序》

陈寿祺《仪礼紃解序》

胡承珙《仪礼古今文疏义序》

罗惇衍《仪礼正义序》

王大纶《礼经校释跋》

以上国朝诸儒《礼经》之学

凌廷堪《复礼》上中下三篇

张惠言《原治》

许宗彦《礼论》上中下三篇

张锡恭《修礼刍议总论三:说礼大义》

(原案)凡诸家礼议,或入《礼经》《礼记》类,或入礼总义类,各从其宜,他日当与历代礼议合编为《礼学文钞》。

曹元弼《覆陈伯潜阁学论修礼书》《经礼曲礼说》《礼经名目篇次辨》《出妻之子为母服说》《驳胡氏申敖继公为人后者为本宗服说》《立后遣还为所后及本宗服议》《大夫尊降服辨》《礼经会通大义论略》

胡培翚《仪礼非后人伪撰辨》《复夏朗斋先生书论礼》《养母不宜服斩衰三年议》《河南余氏服议》《申敖继公为人后者为本宗服说》《与费耕亭论继父服书》

韩愈《读仪礼》《改葬服议》

陈澧《赠王玉农序论礼》

郑珍《说士昏礼夫妇之名》《说丧服大要》

曹元忠《昏礼加景非盖首议》《昏礼舅姑在无庙见议》

刘敞《士相见义》

张锡恭《修礼刍议四:论相见礼》《修礼刍议五:论服制》《修礼刍议十二:论人君服制》《修礼刍议十四:论臣民为君服》《修礼刍议九:论嫁母服》《修礼刍议十:论祖母为适孙服》《修礼刍议七:论适孙之妇姑在为夫之祖父母服》《孙不为祖庶母承重议》《修礼刍议十三:论后夫人为本亲服》《宋濮议论》《修礼刍议六:论女子两出不再降》《修礼刍议八:论外亲服女子无出降》

陈寿祺《拟请郡县广行乡饮酒礼议》《妾母礼说》《答朱方伯书论降服》

刘敞《公食大夫义》

凌廷堪《觐义》《七戒》

顾炎武《与友人论服制书》《华阴王氏宗祠记论礼教》

戴震《与任孝亷幼植书论服制》《与友人论父在为母齐衰期书》

段玉裁《明世宗非礼论十篇》

程瑶田《谓弟之妻为妇说》

沈彤《丧所生母杂议》

马端临《文献通考·序王礼》

以上《礼》微言大义

《礼记》

孔颖达《礼记正义序》

阮元《礼记注疏校勘记序》

顾广圻《抚本礼记郑注考异序》《抚本礼记郑注考异后序》

洪亮吉《请礼记改用郑康成注折序》

以上《礼记》古注疏之学

朱彬《礼记训纂自序》

林则徐《礼记训纂序》

焦循《礼记补疏序》

陈寿祺《礼记郑读考自序》

郝懿行《礼记笺序》

孙锵鸣《礼记集解序》

陈澧《礼记质疑序》

以上国朝诸儒《礼记》之学

诸锦《明堂大道录序》(此篇专说明堂)

司马迁《史记·礼书》

班固《汉书·礼乐志》

贾生《陈政事疏论礼》

杜佑《通典·礼序》

陈寿祺《答高雨农舍人书》

孙星衍《祥禫不同月辨》

自此以下略以记文先后为次

韩愈《与李秘书论小功不税书》

杭世骏《师制服议》《朋友制服议》

韦协梦《俭说》

此五篇属《檀弓》

阮元《释释训》(此篇属《王制》)

汪中《女子许嫁而壻死从死及守制议》

曹元弼《驳汪氏中女子未嫁婿死从死及守制议》

焦循《贞女辨》上下二篇

洪亮吉《与袁简斋书论吴中行劾座主夺情》三篇

此七篇属《曾子问》

卷七

张锡恭《周公居摄位考》

曹元忠《周公践阼说》三篇

此四篇属《文王世子》

刘台拱《为殇后议》

汪中《妇人无主答问》

此二篇属《丧服小记》

顾炎武《原姓》

戴震《族支谱序说大传公子宗道》

冯桂芬《宗法论》《复宗法议》

此四篇属《大传》

陈澧《离经辨志斋记》(此篇属《学记》)

司马迁《史记·乐书》

杜佑《通典·乐序》

马端临《文献通考·序乐》

此三篇属《乐记》

张锡恭《释服四》(此篇属《杂记》)

马端临《文献通考·序郊祀宗庙》

孙星衍《三禘释》《周制配天表序》《六天及感生帝辨》

韩愈《禘祫议》

此五篇属《祭法》

钱大昕《中庸说》

阮元《中庸说》

姚配中《中庸说》

凌廷堪《慎独说》

此四篇属《中庸》

沈彤《礼记·问丧篇后记》(此篇属《问丧》)

钱大昕《大学论》上下二篇

阮元《大学格物说》

焦循《格物解》三篇

凌廷堪《好恶说》

此六篇属《大学》

汪中《居丧释服解义》

以上《礼记》微言大义

《大戴礼记》

卢见曾《重刻大戴礼记序》

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序》

阮元《大戴礼记补注序》

以上国朝诸儒《大戴礼记》之学

傅崧卿《夏小正戴氏传序》

毕沅《夏小正考注叙》

夏文焘《夏小正经传集解序》

顾凤藻《夏小正经传集解自序》

以上专说《夏小正》

阮元《曾子十篇注释序》(此篇专说《曾子》)

孙星衍《释方》

焦循《说方上》(此篇属《曾子·天圆》)

礼总义

聂崇义《三礼图序》

纳兰成德《聂氏三礼图序》

朱珪《礼笺序》

陈祥道《礼书序略》

朱子《乞修三礼札子》

杨复《序丧祭礼通解》

江永《礼书纲目自序》

汪廷珍《礼书纲目序》

阮元《礼书纲目序》

朱彝尊《读礼通考序》

徐干学《读礼通考凡例》

卢见曾《五礼通考序》

卢文弨《五礼通考序》

秦蕙田《五礼通考自序》《五礼通考凡例》

俞樾《礼书通故序》

黄以周《礼书通故叙目》

顾广誉《四礼榷疑序》

以上《四礼》总义及礼书

曹元忠《议皇后庙见礼》上下二篇、《议公主厘降见舅姑礼》《无丁忧人员当差服议》

张锡恭《满臣行制丧三年义》

以上礼议

曹先生《经学文钞》尽管内容丰赡,所引文但凡有可商量处,皆在文末表出,善读者自可举一反三。文钞中所收录己作,均录存于先生《复礼堂文集》之中。

但《经学文钞》成书于兵荒马乱之时,紊乱难免。其首二卷为卷首之上下,接下第一卷专论《易》,第二卷论“经学大义”,此两卷理应易置,则首三卷乃通论经义,以下专论,则怡然理顺。究其实,如此情况,乃出自客观原因。在卷首下之末,曹先生下一断按语云:

《经学文钞》印未成,而江苏存古学堂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寻大乱起,三纲绝纽,八表同昏。余痛愤余生,苟延喘息,忽忽至今。今姑取旧己印者,编次成书,其所阙漏,俟后人补之。

况先生视力日弱,而且颠沛流离,能达到如此地步,已非常人之可能。故先生晚年自陈其治经“用力过猛”,可以想象其奋斗之悲惨。其忧时愤世、悲天悯人,发而为经学,极大之道义与承担意识存在其间,故其末所收者,乃足为为政者所取法之礼法精义,亦图推动建立一具备责任感之政府,此岂玩世不恭、徒弄虚言之可拟者耶!

四 结 论

以上六卷篇目之类别与布置,乃置于一系统之义理结构之中。此一义理系统乃以历史源流为基础,展示圣人本原天德人性而制作道器、开拓文明而建立一天下为公之太平盛世,而经典乃是文明建构之蓝图,经义乃其精神所在。故此观念系统展示人之所以为人之人道原则,乃人类社会万世不易之真理。

以圣圣相传之历史形成之“道德政治”之全面开发,无疑是宋儒“道统”观念之基本思路。曹先生演说经学大义,重视源流、家法,皆是“道统”观念之应用,而其演述过程,则特出道德自觉之支配性意义,强调缺乏道德自觉所带来之灾难性后果,表明道德意志决定历史与文明之向度。

而曹先生身处灾难时代,依然奋力撰述,弘扬经义,乃深信代代相承之道统,能够继天立极,即使在历史上任何一段荒蛮黑暗之时代,中华因尚存此斯文不坠之先圣遗经,则文明之火种有在,必能贞下起元,重见天日。故经义之学,乃成为支撑义命之根本动力。则此义命所体现者,乃代代相承之圣人精神,通透往古,直下未来,皆是此心此愿之启动。故曹先生必然选择《孟子》之路,一以“正人心”为职志。则所端视之礼学礼教,所以正心诚意,乃关键所在。

曹先生志于道,此志之所以力行圣道,则此心为圣心,此德则天德。圣人善与人同,则先生之秉持圣人之志,推恩以及四海。如此,读经知经,必先存心立志,然后贯而通之。曹先生论诸经大义,必讲求会通。录入文钞之《礼经会通大义论略》,与《复礼堂文集》所收诸经会通大略诸文,俱近代经义之学之大制作。其会通之者,在圣凡同存之爱亲敬亲之天德,移孝作忠,体现为父子、夫妇、君臣之道,各尽其性,各事其职,各守其位。因天德之自觉,行之以礼义,则天位自定。男有分,女有归,天位也。天下各得其所,皆因天德自觉之推衍,推恩之结果,乃至天下太平,相安相生相保,则天德之具备公共意义之普遍道德,善与人同,共存孝弟忠信之自然伦理之中,自可行之久远而达乎四海。

孝弟忠信根于心,人人生而具有,会者,会此心也;通者,通此德也。则此天德,本然为善,不可得诬。是以曹先生论经义,提倡礼教,以起敬起孝,必归宗《孟子》,乃可得而理解者,礼教岂竖子所狂狺吃人者哉!而礼学岂繁琐末节支离者哉!中华学术所以起天下精神于至善者,其必由斯道哉!

[参 考 文 献]

[1] 唐文治.茹经堂文集二集[M].无锡:无锡国学专修馆,1925.

[2] 曹元弼.复礼堂文集[M].苏州:曹氏家刻本,1917.

[3] 曹元弼,梁鼎芬辑.经学文钞[M].苏州:江苏存古学堂刊本,1908.

猜你喜欢
孝德礼教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与党性原则的统一
孝德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润物细无声”
弘扬孝德文化,倡导校园新风
实事求是
小学“外养内构”孝德教育模式的建构及思考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中国现代文学中“墙”的意象
中小学生识“礼”教育浅谈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现实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