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语境下的交互型公共艺术设计方法研究

2016-10-11 06:15潘莹莹李庆军廖春苗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民众数字艺术

潘莹莹, 孟 磊, 李庆军, 廖春苗

(1.无锡太湖学院 艺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2.江南大学 数字媒体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信息社会语境下的交互型公共艺术设计方法研究

潘莹莹1,孟磊2,李庆军1,廖春苗1

(1.无锡太湖学院 艺术学院,江苏无锡214000;2.江南大学 数字媒体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众对公共艺术的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需求越来越高。本文通过对传统公共艺术的现状分析,归纳其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数字媒体技术与公共艺术整合角度,提出改良型、交融型、参与型三类艺工交融的公共艺术设计模式,以期在信息社会语境下探索未来互动式公共艺术的设计方法。

公共艺术; 数字技术; 交互设计; 艺工交融

国务院2014年第10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文化传承、科技支撑”的基本原则,并把基于数字技术及内容来发展文化作为重要内容来抓。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通俗理解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因此,通过上述政策可以看出从国家层面对文化创意与先进数字技术结合的迫切需要。

信息化时代,艺术形式越来越趋于多元化,民众不再满足于对艺术品的远远观望,而是渴望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全方位体验。这种大众审美趋势,也同样影响着公共艺术的发展。那些静止的、形式单调的公共艺术对于调动民众的欣赏热情已显乏力。随着数字技术介入公共艺术,并将视觉、听觉、触觉,甚至是味觉结合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使得受众群体的感官得到多方位的刺激,并促进人与公共艺术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社会层面而言,数字媒体技术与公共艺术结合进行创作符合新时代民众的审美需求。

在公共艺术领域,民众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认识深度不断提升,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以数字化媒介为手段的公共艺术新形式,以其独特的时效性、互动性、敏锐性等特点,使得新生的艺术形式很快在各种艺术节及国际展览中广受欢迎。在此背景下,公共艺术的交互性研究更加成为一种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

1 交互型公共艺术设计的思考

设计在传统意义上被理解为“造物”,即对物的设计。交互设计则是创造“行为”,物是行为实现的媒介[1]。“交互”英文为“Interact”,译作互动、交流、沟通、合作。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的解释,“交互”的含义为“互相”。简言之,交互即双向互动的意思。狭义上交互设计就是关于创建新的用户体验的问题[2]。

交互型公共艺术设计不仅是对物的设计,更是对人与物关系的设计。交互的核心是人,而非物。所以,本文所阐述的“交互型”公共艺术作品,更多的是从人的角度出发,顺应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及休闲审美需求,可以将艺术、人、空间、行为整合为一个完整体验场景的公共艺术设计方法。民众在体验参与公共艺术的过程中,是一种休闲的心态,是一种对公共艺术而言补缺的行为,是包含思维互动、行为互动、情感体验、信息交流为目的的公共艺术创作方法的探索[3]。

2 归纳传统公共艺术待完善之处

当代公共艺术是设置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它融入了艺术气质与人文气息,美化了我们的城市公共空间。公共艺术的品质应该诠释一个城市的文化与精神,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当代人的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体现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和科技发展水平。梳理公共艺术的现状,并归纳待改进之处,有助于公共艺术城市功能更好地发挥社会文化价值。本文通过调研,从与民众的关系、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及互动参与行为的视角梳理归纳传统公共艺术以下三点有待完善之处:

2.1空间层面:与所处环境的疏远

公共艺术作品与公共场所的障碍物都是放置于公共场所,但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公共艺术作品能够引发民众的关注和思考,并产生愉悦的情感互动。而目前很多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不仅不能产生美感和引发民众的思考,甚至成为孤立于民众生活的一件公共场所的障碍物。民众对其会产生漠视、隔阂的感受。在当今中国很多城市的广场或街道、单位门前的空地上,矗立着许多不锈钢制作的“雕塑”,如图1所示。材质不丰富和无厘头造型,很难使民众产生艺术共鸣与情感互动,成为一种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图1 常见的传统城市公共艺术作品

2.2文化层面:与地域文化的孤立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视觉载体,对展示城市文化和推动城市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城市都拥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累,以其特有的城市环境为背景,自身的文化为支撑,构建别具一格的公共艺术系统,这个城市才会更加充满朝气,更加强大。

公共艺术的品质优良与否在于其是否能体现该城市的精神面貌,每个城市之间都存在环境、经济、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对当地文化的凝练提升设计有内涵的作品,因地制宜,而不能机械地、毫无原则地复制其他城市。以浙江龙泉剑川大道巨型雕塑为例(图2),龙泉因其著名的哥窑、紫口铁足的青瓷闻名遐迩。但雕塑以放大的执壶为形象,固然能够直接明了地介绍龙泉的特色,但是过于直白的形象,缺乏想象和内涵,在周边环境中显得突兀,缺乏美感。

2.3行为层面:与民众互动的欠缺

互动性是当代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民众的互动交流也可以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使作品形态更为丰富。当民众能够与公共艺术产生互动,才能更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独特的乐趣和人文关怀。

图2 剑川大道的巨型雕塑

相反,如若公共艺术不能很好地与民众产生互动,不仅不能恰到好处地体现其美感,甚至还会产生难以预期的负面影响。有关游客攀爬公共艺术作品的事件时有发生,在提升游客素质的同时,公共艺术交互性的重要性更加不容忽视[4]。增加公共艺术的互动性,不仅能提高作品的认可度,还能从一定程度上引导民众的行为。假设在某作品旁边设置留言板或留声设备,游客在尽情抒发感情的同时,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艺术品的内涵等。

3 探析交互型公共艺术的设计方法

3.1改良型:“互联网+”的形式,使公共艺术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艺术得到了高度重视并蓬勃发展,涌现出很多优秀作品。北京市西单文化广场的《蒸蒸日上》,王府井步行街的《弹弦子》《童趣》《祥子拉车》等作品,讲述了老北京的生活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特色。《五月的风》作为青岛市的标志性雕塑,腾空而起的“劲风”形象,覆以红色的外层喷涂,给人以“力”的震撼,深含着催人向上的精神,展示了岛城的历史足迹。信息社会,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已经成为一

种趋势。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态势。

很多优秀的公共艺术大部分以静态形式存在,对民众产生的感染力是单向的,并且要基于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历史文化的积累,简单地通过造型来理解其中的内涵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将“五月的风”辅以二维码的形式,通过民众的主动扫描,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其内涵文化会更加淋漓尽致地被民众理解,进而产生情感共鸣。3.2交融型:传感器的使用,使公共艺术日新月异

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对运动物体的反应都是自发、灵敏和强烈的。相对于静止物体来说,运动的物体会更加容易吸引观者的注意力。传统公共艺术主要以静态的形式存在,数字技术的发展,艺术和科学结合,使公共艺术不断涌现新的表达形式,静态逐渐转为动态展示。声、光、电等装置参与到公共空间,产生丰富多彩的影像、图像以及文字等效果,携带着一定的信息元素,使得公众与作品产生共鸣。

数字技术的参与,传感器的使用,使得公共艺术不再以一成不变的形态存在,而是随着风、温度、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5]。例如,激光雕塑、光影雕塑等,这些作品会在变化之中,对观众产生强烈的刺激性和新奇感。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极大地激发民众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例如墨尔本的光影雕塑(见图3)是一个由周围环境的声音和视觉而形成的向上螺旋的装置,能显示实时3D,还可以作为一个巨大的乐器,可以根据观众的动作变化,产生不同的声波,转为音符,形成五彩缤纷的视觉效果和变化的旋律。

图3 墨尔本光影雕塑案例

3.3参与型:人的互动与参与,使公共艺术如虎添翼

民众与公共艺术的互动,使得公共艺术作品内容得以完整,形式更加丰富。数字技术的广泛参与,公共艺术与民众的互动更为生动和直接,常用的表现形式有:运用图形、影像等的视觉感触,运用声音的听觉感触,或者综合运用多种表现形式。使民众达到心理共鸣的同时,主动参与,进而使作品与民众,民众与民众之间产生共鸣,发生互动,最终融为一体[6]。杭州武林广场的钢琴楼梯,通过人的行走弹跳产生压力,触发震动传感器,对传感器采集的信号进行汇总转换成对应的音符,形成美妙的琴声,然后通过功放系统播放。人的互动与技术的参与,使得公共艺术更加平民化。当民众走在楼梯上会响起美妙的音乐,吸引更多人前来尝试,激发公众的好奇心,显然提高了楼梯的使用率,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丰富人们的生活。

4 结语

信息社会,数字交互技术的参与,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使得大众与公共艺术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公共艺术不再单纯的以静态形式展示,艺术活动突破了单向模式,艺术体验与艺术创作开始双向交流,艺术家、作品与受众之间产生积极活跃的互动,公共艺术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本文通过归纳传统的公共艺术互动方式,梳理在信息时代的提升路径,并通过对数字技术与公共艺术的结合方式,为交互型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探索新的设计思路。随着数字交互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更先进的技术必然会不断地介入到公共艺术中,公共艺术呈现形式也会越来越多样化、人性化。希望通过本文的抛砖引玉,来引起更多专业人士的良策箴言,为公共艺术更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与方法设计进行探索。

[1]辛向阳.交互设计:从物理逻辑到行为逻辑[J].装饰,2015(1):58-62.

[2]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0.

[3]吴琼.交叉研究视野中的信息与交互设计[J].装饰,2014(12):16-18.

[4]傅婕,赵江洪,谭浩.基于潜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交互设计启示性[J].包装工程,2013(2):50-52.

[5]吴琼.交互设计的临界点:新技术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J].装饰,2014(2):12-15.

[6]常海,蒋晓.交互设计中的用户控制感研究[J].包装工程,2010(4):29-31.

责任编辑王红岩

Research on the design method of interactive public art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PANYingying1,MENGLei2,LIQingjun1,LIAOChunmiao1

(1. Taihu University of Wuxi, Wuxi, 214000;2. School of Digital Media,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As the digi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 into every aspect of life in modern society, the public demand of interest, particip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public art is becoming higher and higher. The paper summarizes its existing deficiencies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public ar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ve design method of public art in the future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it puts forward three kinds of blending art work of public art design pattern the improved type, mixed type and joining type from the way of integration of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and public art.

public art; digital technology; interaction design; blending art work

2016-01-16

潘莹莹(1982—),女,山东青州市人,讲师,研究方向:交互型公共艺术的研究与创作。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6.03.010

J 21

A

1671-7880(2016)03-0034-04

项目来源: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4KJD520010);江苏省文化科研课题(15YB21);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15YJCZH115)

猜你喜欢
民众数字艺术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纸的艺术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