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眼中的经典

2016-10-11 00:38郭小天
读书文摘·经典 2016年10期
关键词:杜拉斯文坛韩寒

郭小天

没有80后的年轻作家当时那种挣扎,也没有准90后蒋方舟那一代人与自我的搏斗,“准00后”这一代人的文学是从与社会的和解开始的。

我曾经翻起一本魔幻小说,作者竟然是99年出生的小姑娘,笔名可儿,准00后。小说也说得过去,洋洋洒洒好几十万字,小姑娘还在上学,不知他们老师有没有为难过她。

想起韩寒成名时,比这个可儿还大两岁,韩寒在17岁时和他发迹的那个时代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环境并不鼓励年轻人的自我表达,韩寒满心都是对教育环境的不满,他的第一部小说《三重门》充分地展示了这种情绪。韩寒从小被贴上了标签,十几岁说了一句“文坛是个屁”,至今都还在为它埋单,文化圈里谁没饭吃了都会揪出这个屁来骗骗稿费。以至于小作家韩寒要以开赛车为营生,以便在面子上不必跪舔文坛。拍个电影处处怕人骂,以至于拍出来一部段子集锦。

想起在一场法语翻译家的座谈上,台上是3位赫赫有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刚刚获得傅雷翻译奖和鲁迅文学奖翻译奖的老翻译家刘方,《世界文学》前主编余中先,翻译杜拉斯小说《情人》、被誉为杜拉斯专家的王东亮教授。台下有数以百计的观众,刘方老师上来就是一句“我就不喜欢杜拉斯,文笔不好”,堵得王东亮教授自始至终一言未发。在余中先的奋力调和之下,座谈气氛渐渐归于平和,但是在讨论环节却又节外生枝:一位大龄女读者在提问中说到“不知为什么现在的作品都不经典”,这样的表态让一位80后难以接受,他在最后一个发言的环节极尽所能地尖刻回击。

80后这代人要在全球视野下和地球村里的各国艺术家同场竞技,文艺对他们来说不是遛鸟浇花那种离退休式的消遣,和50后相比,他们自认为更有担当,更要求文艺作品的当代性,题材若不能耳目一新,就没耐心受用100年前的精致。自上而下灌输的东西他们听不进去,连别人说一句“XX是经典”都足以引起他们的逆反。80后的经典观、艺术观,已经和老一代产生了撕裂,那90后和00后呢?

社会正在逐渐走向正常,所谓“新常态”之下,看到合理合法的事情再不必大惊小怪,每个人可以做自己,而不是做一个社会提倡你成为的人。年轻人的理想既可以是大同世界、全球和平,也可以是一脱成名、嫁个土豪,不再分高低贵贱。文坛与社会不再具有畸形的关系,而是成为社会有机的一部分。

用这种眼光回头看,80后的那一代作家在这个岁数上还在踮着脚尖去写那些自己够不着的东西,90后和00后则是多大的孩子就说多大的话。等这位可儿过了儿童的年龄恐怕也会涉猎成人主题,等她恋爱过了恐怕也会写爱情主题——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用80后的眼光看来完全不具备理想主义精神,理性得令人发指。

如今,没有那么多让你“成为什么”的环境压力,也就没有那么多反抗。没有压迫也就没有了反抗,而回到常态又看起来背离了情怀。他们双手拥抱纷繁的物质世界,而不是拼命挣脱,也不会为了标新立异而文过饰非。他们默认经济地位带来的差别,大同世界之类的胸怀多半只会让他们犯困。80后用来走心的东西,他们多半只用来调侃和快速消费。

猜你喜欢
杜拉斯文坛韩寒
当先锋不再先锋
哭正中老
韩寒作品经典语句
《南方文坛》2018年度优秀论文奖揭晓
没出生时,就叫韩寒
爱情里的愚蠢问题
爱情里的愚蠢问题
The Fall of Han
一加牵手韩寒 确定达成深度合作
杜拉斯惊世骇俗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