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乐
2014年,泥人张的大幅海报一夜之间铺天盖地出现在天津的繁华地段。这既不是展讯,也不是广告,海报上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手执画笔坐于工作台前,微笑看着城市匆忙的人来车往。这种自然、本真并且年轻的状态,是两百年传承不断家族技艺的形灵与性灵,也是这座城市本就拥有的气质与品位。
“技艺是注重外在形象、形式,艺术却是将自己的精神和状态贯穿到作品始终。对我来说,泥塑这件事情更像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交流,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张宇告诉《经济》记者。艺术,是解决内心问题最好的支点。
泥塑是完善心灵的“手段”
具有“中国味、天津味、文化味”的天津古文化街始终人头攒动,闹中取静中的泥人张颇有几分“大隐隐于市”的味道。诸多人冲着泥人张名声而来,希望一睹津门旧艺今日的风采。
有人说泥人张的泥塑独占鳌头,张宇对这样的评价却不认同。他所期望是这个行业能够多种风格并存,大家共同发力把市场做活跃,繁盛起来。
张宇解释道,以京剧为例,在繁荣时期这个产业一定是百家争鸣、相互竞争的景象,各家各派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寻求自己立足之地与生存空间,互为竞争让京剧发展兴盛起来。但如果当京剧就剩下某几种流派的时候,实际上京剧已经衰败了。“泥塑行业也如此。当泥塑行业很兴盛时候,就会出现很多的流派,我希望泥人张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支点,我们只负责做好自己的事,与大家共同推进行业的发展。”
谈及如何领悟工匠精神这一问题,张宇有自己的一套说法。他向记者讲道他曾经看到的一个景象:某一次去香港游玩,在商场地下停车场看到一位约60岁的老人,穿着特别正式和整洁,在停车场内跑来跑去指挥。其工作状态让张宇诧异的是,这个工作薪酬不多,并且也没人去约束,他为何却如此认真?张宇上前与这位老人聊天后才知晓,他们是以这项工作为乐趣,薪酬只是附属品,他们每个人都对自己最终的产品负责。“所以说,以做好自己工作为乐趣和责任的人才称得上是匠人,除此以外都无法促使一个人成为优秀的匠人。”
《泥塑观音》是张宇记忆犹新的一次创作。多年前张宇曾梦到一座男相观音,醒来之后借此发愿要做出一尊与梦中观音相似的泥塑,最终这次极具故事性来由的创作十年之后才得以完成。张宇表示,这尊观音并不是人们熟悉的温柔慈祥传统的造型,虽然依然身着白衣,手执净瓶与杨枝,但观音身上另有一种坚毅与力量打动人心。
之所以付出十年完成一件作品,张宇认为这次创作其实是一个匠人追求技艺达到内心完满的过程。张宇解释说:“在创作不同时期,时常会遇到自己创作水平状态不佳的情况,导致创作时间拖长。比如雕塑衣纹时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就会一直停在那里琢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直到自己觉得有所改变,可能会做好了,才会继续,这也算是个阶段性的进步。”
在张宇看来,泥塑是塑造心灵的过程,匠人如果在创作中混杂着想超越谁或是成为谁的念头,就会控制其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决策,最终偏离初衷。“传统文化在传统技艺里最终的目的是让匠人获得心灵上的自由,并非只是技艺上高深莫测。泥塑只是从业者达到内心完美的一个过程,是工具或手段。”张宇说道。因此,张宇评价一件作品,并不在于技巧或标准的表现,而更关注手艺人想表现的状态。
以张宇做过一对降龙伏虎的罗汉像为例,佛教中的罗汉,带有修为但还没有完全解脱的形象坐落在一龙一虎上。据张宇介绍,该作品正是他解脱烦恼的一种手段,是对人心与烦恼的一种思考。其中被降服的龙虎代表着不同性质的烦恼,虎是勇猛刚进,是冲动,龙是冲动后平静状态下的烦恼。这两种烦恼是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所经历的问题,幻化互生,循环不断。“然而我的态度是不与烦恼纠缠,通过创作表达要找到烦恼的根源,这个根源是人内心产生它们的缘由,然后我们根据缘由去安慰和关怀自己。”泥塑在这一过程中充当心理医师的角色,提醒人们该怎么去解脱。
两百年后仍历久弥新
众所周知,天津有“津门三绝”,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和杨柳青年画。
而泥人张则是深得百姓厚爱的汉族民间艺术品,经流传、发展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具有形象生动,色彩丰富的特点。
张宇向记者介绍,现在的泥人张彩塑摈弃了过去传统彩塑的变形、夸张手法,严格按照生活本真来架构作品。其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历时久远,不燥不裂。捏泥人的用料多为地层下一米左右,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过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柔,再经过3年的窖藏而成为粘合性强的熟泥,辅料还有木材、竹藤、铅丝、纸张、绢花等,塑造好的作品自然风干,干燥后入窑在700度左右高温下烘烧,出窑后经打磨、整理再着色。这种浪漫主义写实风格艺术扎根于古代泥塑艺术的传统土壤中,历经时代变换,仍然历久弥新。
泥人张世家作品,以其独有的历史背景,无论是收藏,赏玩,还是保值和储值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已成为新兴藏家和传统藏家共同追捧的对象。
“但我不借着老牌子的余温过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会将自己的表现手法融入到作品中,形成自己和属于这个时代的风格。”张宇如是说。“这种状态才是时代变化的必然结果。”
泥人张美术馆是由泥人张世家后代集资兴建,其中收藏有泥人张世家历代作品上千余件。谈及美术馆发展定位时张宇表示,美术馆是当代作品展示的方式,其初衷是对泥塑文化事业的研究和传承。现在的泥人张美术馆内有5位雕塑硕士在做雕塑比较学研究、中国古代雕塑技法总结、各个时代雕塑美学研究的学术。
“我们现在做雕塑学研究就像古诗词一样,内容很好,但跟我们现实没多大关系。所以我们做美术馆,在保留学术研究价值的同时,更多强调当代作品的展示,不脱离当代环境。”张宇表示,“我们整理出来的理论也许对当下手艺人实际操作没什么帮助,但对引导后来者以正确的方向进入到该领域有着不可小觑的价值。”
当记者走进泥人张美术馆,被展柜中陈列“比真人只差一口气”的写实风格作品所感染。在张宇看来,当下生活中缺少的就是写实作品。
“现在的人们每天通过平面媒体和视频看到经过美化的人物,对这种视觉形象已经麻木了,所以我们再做泥人艺术时就要注入新的需求。”张宇说道,“这种需求实际很难把握。和真实一样的大家不喜欢,但如果和真实不一样,甚至太漂亮了,大家依然也不喜欢。所以,坚持做出自己的特点,并且这个特点恰好符合人物形象和触动大家,才能够创造沁人肺腑的艺术。”
传承文化自有一套
回望历史,泥人张的这种气质,让其跻身世家行列,在艺术领域与其他家族一起,传承古老而绵延的中华文化。
张宇表示,自己经营的泥人张始终传承作坊形式。
其一,从制作到销售的形态中,作坊形式存在2000多年历史。“我认为古人要比现代人聪明,他们以这种作坊的形式完成自己的销售、生产,一定具有实际的意义和文化底蕴。”
其二,从传承上讲,作坊形式传承师徒教育使双方更加紧密。张宇解释道,“现在的大学教育,老师和学生关系是松散的,老师不必为学生负责,学生不必更加尊重教师,这种教学让人匪夷所思。而作坊里的学习是学生主动上门请教,师傅用心教授,双方签‘生死合同,师徒如父子的感情,彼此了解,彼此影响。”作坊形式伦理和教育是一环扣一环,其保留这种形式意义可能大于当下存在的经济效应,所以张宇秉承文化传承目的坚守作坊形式。
实际上,张宇有一套学匠的培养计划。他希望通过传统作坊形式首先影响学匠树立自身的伦理、道德、操守,其次是技能和职业看法。
“我试图去改变年轻人浮躁的心理,但现在的学生太有想法,着实难管。”张宇坦言讲。
“我收徒弟的时候会让学匠用泥塑做树叶,很多年轻人一上午就能做出多个相同的树叶拿到我面前问哪个做得最好。但我从中发现很少有年轻人能够沉下心来仔细观察体会每个树叶不同韧性和力量。”张宇说,“树叶这个词实际可以被概念化,更多是成为体验。所以让年轻人到我这里来要先去掉功利心,停下心来观察这个世界,实际上这件事情更为有意义。”张宇也以此劝告当下年轻人,不要把对自己身上的不努力归结为怀才不遇,停下脚步祛除浮躁之心,脚下路才能走得更扎实。
泥人张从清末走到现在有近200年历史,父子亲传,流传有序。但张宇坦言说,他倒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所交好的一些日本传统匠人家庭一样,虽然几代传承陶瓷制作技艺,但当孩子们从欧洲学习归来,又会对家传技艺赋予他们自己的味道。
“改变是时代的必然,老字号的经营始终需要新的理念和技艺贯穿到老品牌沧桑的生命中。”张宇最后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