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瑛
溺爱是家庭教育的最大陷阱,是造成孩子长大后一事无成的罪魁祸首。在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养成不关心别人、缺乏起码的责任心和自制力、任性蛮横、依赖心理严重、胆怯退缩等不良的心理及习惯。如果父母不能及时帮助孩子纠正这样的状况,则会后患无穷。就像植物生长需要土壤一样,孩子成长也需要土壤,这个土壤就是爱。爱子女是父母的天性,但要把握一个“度”。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一律应允,无原则地迁就,甚至把孩子的缺点当成优点,这就是一种不恰当的爱——溺爱。这些父母对孩子娇宠有加,捧着怕摔了,含着怕化了,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事事不让孩子动手,这样看似疼爱孩子,实则是害孩子。父母对子女的爱一定要理智,有“分寸感”。每个父母必须通过学习、实践,才会懂得爱的正确方式。
一、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
小慧的妈妈自从她上幼儿园开始,就规定她自己的手帕自己洗;从四岁开始,每天和妈妈一起打扫卫生。上学后无论书包多沉,妈妈都让女儿自己背。小慧的乖巧懂事,让认识她的叔叔阿姨十分赞赏,他们总是用羡慕的语气对小慧的妈妈说:“你的女儿真懂事,你把孩子教育得真好。”
父母的首要任务是教孩子学会自己判断、抉择,从而把握未来的人生。因此,父母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不要因孩子小、能力弱、心疼孩子而实行包办代替;也不要怕孩子做事费时间、惹麻烦、图省事而包办代替;更不要怕被人误解为不心疼孩子而包办代替。如果父母放手让孩子从小学着做事,孩子长大后就会成为有责任感的独立自主的人。放手不是不闻不问,而是胸有成竹地静待花开。
二、不给孩子搞特殊待遇
东东是独生子,平时,父母、爷爷奶奶等都以他为中心,事事都依着他,吃东西也是让他最先吃,吃最好的。有一次,奶奶生病住院了,妈妈带着东东到医院去看望。坐下后,妈妈削了一个苹果正要递给奶奶,东东看见了,伸手把苹果夺了过来,还对妈妈嚷道:“应该先给我,你怎么先给奶奶吃了?”妈妈愣住了,对儿子的行为很是惊诧。
有些父母天天围绕孩子转,对孩子特别关注,经常给孩子特殊待遇,这样的孩子存在严重的自私心理,进入社会后不会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所以,父母应让孩子具有平常心,尽可能地为孩子创设各种锻炼的机会,相信孩子,鼓励孩子,给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培养他们独立自强的精神,要让孩子在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中身心健康地成长,拥有自信、开朗、达观、积极的阳光性格。
三、不为孩子的过错找理由
军军今年上初二,是一个人见人怕的班级“班霸”。他在班上打人,欺负女同学,甚至旷课,打群架。军军之所以这样,是父母对他长期溺爱造成的。某次班主任就他在班级打人的事,约军军的父亲谈话。面对多个孩子的指认,军军与他的父亲都不承认有这样的行为,军军父亲还认为班主任的教育存在问题,当着孩子的面,对班主任大呼小叫。
孩子在成长阶段都会犯错误,犯错误并不可怕。孩子犯了错误,应该予以约束管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父母的责任不是如何保护孩子不受伤害,而是教给孩子认识世界、应对各种困境的方法。父母如果今天为孩子的行为推卸责任,那么总有一天,会让孩子以沉重的代价为自己的行为埋单。父母千万不要为孩子的过错找理由,而要教育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学会道歉,成长为健康向上的、有益于社会的人。
四、不对孩子限制太多
媛媛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妈妈平时不让她做任何家务。因为早在媛媛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她想给妈妈帮忙,看着厨房案板上没有切的菜,就帮妈妈切了起来,一不小心切了手。妈妈看见了,大惊失色,急忙去找消炎药。事后她一再告诫媛媛,不准她再碰刀。这样,媛媛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摸过刀。虽然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但吃苹果还是妈妈帮着削。
父母对孩子限制太多,这不能干那不能摸,会扼杀孩子的动手能力,抑制孩子的创造力,毁灭孩子的潜力,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性格懦弱,大事不能干,小错不犯,从来不能享受成功的快乐。父母如果从小对孩子一切包办,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形成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就只能把孩子培养成平庸无能的人。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切被给予的时代,父母所能给予孩子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教会他们生存、生活及创造的能力,而不是对孩子满足、娇惯、溺爱和放纵。
邓颖超曾说:“母亲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就会适得其反。”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关注自己,不知体会别人,“爱”的种子就这样结出恨的果实。孩子是父母的镜子。问题出在孩子身上,“病根”很可能出在自己身上。
父母要学会把对孩子的爱“藏”起来一半,藏起一半爱,不是割去一半爱,而是更理性、更科学地爱孩子,这样才能给孩子提供发展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的平台,才能培养出健康、独立、自信的优秀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