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2016-10-09 08:41
考试周刊 2016年76期
关键词:流利感情读书

潘勇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当前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主,以练为基,实施“读、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一、要以读为本

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叶圣陶先生曾说:“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课堂功效。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要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再次要有感情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

二、在读中感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和“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感悟,即感知而领悟,在读中领悟,就是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使学生对课文有所领悟,有利于逐步提高阅读和表达的能力,是谓“善教者授其法也”。

三、多种方式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避免单调乏味,有效的策略之一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孩子们在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从不同的角度设计,读书的形式多种多样。阅读目的:引读、范读、赛读、评读、品读。阅读速度:速读、慢读、跳读。阅读人数:个别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男同学读、女同学读,集体读等。是否出声:默读、朗读、背诵。阅读意图:精读、略读、浏览、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感情朗读。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自读自悟的机会,在生动活泼、乐此不疲的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积淀,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自主阅读,放飞心灵

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语文老师进行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深入,练是读和悟的融会贯通,是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水乳交融,是技能的形成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人为本,“训练”中包容“感悟体验”;以读为本,“感悟体验”中体现“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感情是要靠读者品味。如何品味?根据要求中将“正确、流利”放置“有感情”之前,不难发现,读者只有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品味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初读的指导,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耐心指导,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顺畅。教师可利用范读、指读等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得学生都能把课文读得朗朗上口,使“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落到实处。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要求学生自主地思考和体会,学生的自主阅读固然重要,然而,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这样学生可以互动交流,不断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沟通进行解决,而教师仅仅体现引导、组织、启发、参与的功能。例如教师在阅读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一篇课文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自主地阅读和思考,这样学生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到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气概。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找到体现狼牙山五壮士英雄气概的一些句子,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学习的印象,从而有效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当然,教师也能启发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相提问和共同探讨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从而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逐步提高。

猜你喜欢
流利感情读书
国内流利度研究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我们一起读书吧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读书为了什么
流利口语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