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R&D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6-10-09 02:16苗晶晶
财政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社科类时滞人文

黄 斌 苗晶晶 李 梅

高校R&D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黄斌苗晶晶李梅

内容提要:根据内生增长理论,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高校是承担技术研发工作并形成R&D经费投入的重要机构。本文利用我国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就高校R&D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当期效应与时滞效应进行研究,并着重对比分析了理工农医类和人文社科类高校R&D支出对经济增长可能具有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高校R&D支出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作用十分有限,且相对于理工农医类高校,人文社科类高校R&D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滞后期较长。基于结论,本文提出了完善高校R&D成果转化机制和优化R&D经费投入结构等建议。

高校R&D支出经济增长时滞效应

一、引 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虽保持长期高速发展,但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大量的资本、原材料、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实现。此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贸易摩擦频发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如何更好地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中国政府与学界长期共同关注的问题。

古典发展经济学认为资本、劳动力和土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新古典增长理论将外生的技术进步视为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新古典增长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完全可以依靠内生形成的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20世纪90年代初期,内生增长理论又派生出由研发驱动的经济增长理论(R&D-based Growth Theory),该理论在动态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将创新、研发与内生经济增长联系起来,认为R&D支出可生产出新的知识、产品与方法,由R&D支出所形成的知识存量能推动技术创新,进而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Grossman&Helpman,1991;Aghion&Howitt,1992)。对于这一理论观点,众多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经验数据验证,多数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国家的R&D支出确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Mansfield,1972;Stokey,1995),有关中国的研究结论亦支持这一观点(卢方元、靳丹丹,2011;张叶峰、王文寅,2011)。

近十余年来,中国的R&D支出规模呈不断上升趋势,2012年我国R&D总支出为10298.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2000年高出7.6倍。①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1—2013)》相关数据测算得到。高校聚集着大量的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是承担技术研发工作并形成R&D经费投入的一个重要机构。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0年以来我国高校R&D支出年均增长率达到21.49%。伴随着高校R&D经费的大幅度增长,有关高校R&D经费的经济效应方面的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相关文献数量不断增多,其结论亦大相径庭。严成樑、龚六堂(2013)利用我国1998~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就不同执行部门的R&D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分析,他们发现相对于科研机构和企业而言,高校的R&D支出更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张海英等(2014)基于我国1999~2011年省级数据,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技术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校R&D投入短期内并不能促进经济增长,甚至带来负向影响,高校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具有长期性和积累性。庞文、韩笑(2010)利用我国2005~2006年31个省市高校的R&D支出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其估计结果显示高校的R&D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均不明显。

不同类型的高校学科设置侧重点不同,理工农医类高校的学科设置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学科为主,人文社科类高校以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为主,这两类高校R&D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而这也是以往大多数研究未曾考虑的问题。根据2001~2013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测算,理工农医类高校R&D支出占高校R&D总支出的比重高达89.93%,而人文社科类高校R&D支出仅占10.07%,两类高校R&D支出规模差别巨大。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流行的观点不外乎以下两点:一是理工农医类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实验室的建造与实验器械和试剂的购买需花费大量的经费投入,其研究成本远高于人文社科类科学研究;二是理工农医类学科知识创新的主要运用对象为企业,其科研产出的实用性较强,而人文社科类高校的科研产出则实用性较弱,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如理工农医类。也正是基于上述两种流行的观点(尤其是第二种观点),我国各级政府在科研经费分配上均倾向于理工农医类高校。根据2010~2013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我国政府对高校的R&D经费投入中有90.53%的资金是投向理工农医类高校。那么,政府对理工农医类高校的R&D经费投入真的能比投入于人文社科类高校更能有效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吗?为验证这一点,本文将从高校R&D支出总量和结构的经济效应两方面入手,着重就理工农医和人文社科两类高校R&D支出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进行比较分析,力求客观、全面地反映出我国高校R&D支出对经济增长所可能具有的作用。

二、模型与变量

(一)数据、方法与模型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为我国2000~2012年30个省的省级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由于西藏的部分数据缺失,故将西藏剔除,共有样本390个。此外,本研究还将易受价格变动影响的相关变量(包括国民生产总值、R&D支出、资本存量等)用各省历年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进行平减,统一折算成以2000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以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由于一项R&D成果从研究开发、投向市场,直至产生经济效益,有一个较长时间的传导过程。因此,目前学界对于R&D支出的经济效应一个普遍的看法是,R&D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应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但对于该时滞效应的长度看法不一。赵喜仓等(2005)利用中国1991~2002年的数据,采用多项式分布时滞模型,发现R&D资源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平均影响时滞为2年。裴玲玲等(2011)基于江苏省1998~2009年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了R&D投入带动经济增长的时滞分析模型,其结果显示江苏省R&D投入带动经济增长的时滞为3年左右。王春元(2014)以我国各省高校R&D支出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主要解释变量,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发现高校R&D支出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往往需要2年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徐冬林、郭云南(2007)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得到,R&D经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从投入后第4年开始显现,第8~15年影响最为显著。总体来看,以往多数研究认为我国R&D支出影响经济增长具有时滞效应,且时滞期大多在3年以内。基于这一认识,加之当前高校R&D支出数据可利用的年份偏短,本研究决定构建当期与时滞1、2、3期四种模型,分别就高校R&D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当期效应与时滞效应进行分析。

为研究我国高校R&D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构建的面板数据模型如下:

模型中,i=1,2,…,30,表示面板数据共有30个省截面;t=1,2,…,13,表示面板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3年;n=0、1、2、3,表示时滞期数,n=0表示当前期,n=1、2、3分别表示滞后1、2和3期。在保持其它变量取当期值的条件下,本研究对高校人均R&D支出分别采用当前期以及滞后1、2、3期的值进行分析。采用滞后期处理不仅可以更真实地反映R&D支出对经济增长所可能具有的时滞影响,还能很好地解决模型由于自变量(高校R&D支出)和因变量(经济增长)在同一时期互为因果而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模型因变量为各省人均GDP的对数值,取对数的作用在于,一方面在对数-对数模型形式下,自变量的估计系数可表示为弹性概念,易于从经济学角度予以解释与理解,另一方面,人均GDP分布通常为右偏分布,取对数后可使该分布趋向于正态分布,从而提高模型估计的统计功效。

如引言所述,不同类型高校的R&D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可能存在差别。为验证这一点,本研究将高校R&D支出分解成理工农医类高校R&D支出和人文社科类高校R&D支出,构建以下模型:

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要对模型进行设定检验。分析面板数据通常有混合OLS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三种方式。首先,对于是否应构建混合OLS模型需通过F检验予以判定,F检验的零假设是模型中不同个体的估计截距相同,即应建立混合OLS模型。如表1所示,模型(1)和(2)中各期的F检验都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混合OLS模型不适用。其次,对于是否应构建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需通过Hausman检验予以判定。Hausman检验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得到的系数估计值及方差构造的x2统计量进行判定,其零假设是个体效应为随机效应。根据表1,各时期的模型(1)和(2)均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即模型应采用固定效应(而非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表1 模型设定检验的结果

(二)自变量说明

1.高校人均R&D支出

高校人均R&D支出用各省高校R&D支出除以R&D人员的全时当量得到。《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公布了各省高校R&D经费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两项,其中内部支出是指调查单位在报告年度用于内部开展R&D活动的实际支出,外部支出是指委托外单位或与外单位合作进行R&D活动而拨给对方的经费,本研究所采用高校R&D支出数据为内部支出。R&D人员的全时当量是国际上通用的、比较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标,它是指R&D全时人员工作量与非全时人员按实际工作时间折算的工作量之和。①引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指标解释。

2.人均物质资本存量

Goldsmith(1951)开创的永续盘存法是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测算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公式为:Kit=Ki(t-1)(1-δit)+Iit。其中,i指第i个省,t指第t年;K代表物质资本存量;I代表投资,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表示,本研究利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2000年为基期平减各年投资额;δ表示经济折旧率,参照张军等人(2004)的研究,各省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经济折旧率为9.6%,基年物质资本存量同样参照张军等(2004)的研究数据。该变量作人均处理,预计其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

3.劳动力数量

劳动力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分为数量和素质两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劳动力持续大量的廉价供给,但任何国家的人口和劳动力不可能长期处于无限供给的状态,人口数量对经济的“红利”终将随经济发展至中期后逐渐消亡,单纯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不一定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当前我国劳动力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并不确定,其估计系数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4.教育水平

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个人对教育的投资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与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劳动者的经济收入,还可以通过外部性促进社会各个部门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有利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衡量教育水平较为适宜的指标(Psacharopoulos&Arriagda,1986)。在本研究中,人口的教育水平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被分为5个层次,分别是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不同的受教育程度所对应的受教育年限分别为:文盲半文盲2年,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专及以上16年。各省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的计算公式为:Eduit=∑PitYit。其中,P代表各省各受教育层次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Y代表各省各受教育层次人口的受教育年限。预计教育水平变量对经济增长应具有正向影响。

表2 变量说明与统计描述

5.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个经济通过专业化和社会分工会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又决定了经济的增长方式和增长速度(刘伟、李绍荣,2002)。本研究中产业结构用二、三产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二、三产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提高,意味着总产值中非农产值比重的增加,反映了产业结构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预测该变量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

三、估计结果

(一)高校R&D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根据表3中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各时期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均达到0.7以上。高校人均R&D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在所有时期中均显著为正。这一结果表明,高校R&D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只局限于当期,其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的促进作用。高校R&D支出之所以会产生出此种时滞效应的原因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是由R&D活动的性质决定的。R&D活动是指为了增进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用途而进行的系统性的创造性的工作。大部分R&D活动都存在一定的时期跨度,需要几个月、几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第二,我国高校R&D活动的成果多为论文、专著、专利等,这些成果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影响经济增长。政府和企业是我国高校R&D成果转化的重要主体,但是从R&D成果的诞生到被政府、企业等机构所了解并接受需要一定的周期。第三,政府或企业等机构接受高校R&D成果后,对转化资金的调度、工作人员的培训、新工艺流程的设计建造,以及将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需要经过一定的时期方能完成。

表3 高校人均R&D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与物质资本存量的估计结果(0.57~0.59)相比,高校R&D支出变量的估计值明显偏小。具体而言,高校人均R&D支出每增加1%,仅能使得人均GDP在当期以及滞后1、2、3期分别增长0.07%、0.08%、0.09%和0.08%。这也就是说,虽然高校R&D支出对经济增长在当期和长期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该作用与物资资本投入相比十分有限。这一现象可能与目前我国高校R&D成果的转化效率偏低有关。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科研考评主要参考其课题申请数、论文发表数量和级别、科研获奖等情况,而对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重视程度不够。这种考评体系的偏失导致重立项轻结题、重纵向轻横向、重数量轻实质、重发表轻成果转化等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R&D人员在立项选题时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实际调研,导致项目选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脱节,大量的R&D成果缺乏实际应用性。不仅如此,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资助下的高校科研成果产权归属模糊,并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等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也是阻碍R&D成果转化的原因之一。专业化的科研成果转化中介机构是加快高校R&D成果转化的重要纽带,而目前我国缺乏相关的转化机构和人才。由于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高校对政府、市场所需要的科研项目知之甚少,政府、企业等机构也无从了解高校有哪些科研成果。以上诸多制约因素,使得高校R&D成果被束之高阁。

(二)高校R&D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表4给出了理工农医和人文社科两类高校R&D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估计结果。首先,在对经济增长的当期影响上,理工农医类、人文社科类高校R&D支出的影响都显著为正,估计系数分别为0.06、0.02;其次,在对经济增长的滞后1期影响上,两类高校R&D支出均具有显著的正影响,估计系数分别为0.04和0.05,大体相当;①对这两类高校R&D滞后1期的点估计系数进行F检验,结果显示这两类高校人均R&D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滞后1期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别(F统计量=0.04,P值=0.85)。其三,在对经济增长的滞后2期和3期影响上,理工农医类高校R&D支出的估计系数出现下降,为0.03、0.02,而人文社科类高校R&D支出的估计系数都为0.07,呈上升的趋势。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两类高校R&D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理工农医类高校R&D支出在支出当期即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强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滞后期的延长,该种促进作用愈渐微弱。相比之下,虽然人文社科类高校R&D支出在支出当期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较弱,但此种影响随着滞后期的延长会变得愈加强劲。

表4 高校人均R&D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两类高校R&D支出对经济增长之所以会产出不同的时滞特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释:(1)从R&D支出的科研产出形式来看,人文社科类高校科研产出主要以论文和专著为主,应用技术研发与发明专利技术的数量偏少。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年人文社科类高校出版著作种数占全部高校出版著作种数的比重达到68.9%,其有效发明专利件数所占比重仅为0.16%,而理工农医类高校出版著作种数占全部高校出版著作种数的比重为31.1%,其有效发明专利件数所占比重高达99.84%。①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相关数据测算得到。发明专利由于其所具有的较强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易于被转化为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对经济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而相比之下,论文和著作从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则需一个较长的转化期,其对经济增长必定会表现出一定的时滞效应;(2)人文社科类高校相当一部分R&D成果的社会价值具有隐形、间接的特点,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不易于被企业这样的趋利机构所发现和接受,而人文社科政策决策咨询类的成果从影响政府决策与行为,直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时期才能显现。理工农医类高校R&D产出则多服务于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农林水利等领域,学科专业的应用性与研发技术的专有性较强,易于被政府、企业等机构所发现和接受,因而其经济效应的时滞较短。

如引言所述,在R&D经费分配上理工农医类高校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无论是从支出总量还是从人均支出的角度看,理工农医类高校R&D支出规模都远高于人文社科类高校,但从表4的估计结果来看,理工农医类高校虽占据与支配了大部分R&D经费,却并未对经济增长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与R&D经费的投入规模与使用效率有关。R&D经费投入是从事有效R&D活动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R&D活动的开展需要经费的支持,但有R&D经费支持却并不一定能得到高质量的成果。关晓斌、张豫(2012)实证分析了北京地区高校R&D投入的产出绩效,发现有不少学校存在R&D经费投入规模过度、投入闲置与产出不足的问题。R&D支出作为一种生产投入要素,符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一定投入范围内,R&D支出增加应能促进经济的增长,但若超过临界点,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益,此时若减少R&D支出反而可能对经济增长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Ejermo等(2011)研究了瑞典1985~2001年间各部门R&D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快速增长的行业,由于R&D投资边际收益递减,高R&D支出增长率带来的反而是较低的GDP增长率。由此可以推测,理工农医类高校R&D投入规模过大与使用效率低下很可能是压制其经济效应进一步发挥的一种重要原因。政府对于R&D经费投入存在一个结构适度的问题,合理调整两类高校的R&D投入结构,适当增加人文社科类高校R&D支出比重,很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其它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

如表3和表4所示,其它控制变量的估计系数结果与预期基本一致。人均物质资本存量、教育水平、产业结构均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其中,人均物质资本存量、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估计系数值较高,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教育水平对经济增长虽呈正向影响,但估计系数值较小,说明当前我国仍未能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在控制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变量后,劳动力数量这一变量的估计结果在多数回归中都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这意味着在当前阶段,单纯依靠劳动力的数量规模扩张已无法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的作用,未来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重心还应放在如何提高劳动力人力资本素质之上。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研究利用我国2000~2012年30个省的高校人均R&D支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高校R&D支出总量和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是从支出总量来看,我国高校R&D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时滞性促进作用,但与物资资本投入相比,R&D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偏低。二是从支出结构的角度来看,理工农医类高校R&D支出一般在支出当期即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强的促进作用,但该种促进作用随着滞后期的延长而慢慢减弱;人文社科类高校R&D支出虽然在支出当期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相对较小,但这种影响会随着滞后期的延长而愈加强劲。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两点政策建议。

(一)完善高校R&D成果转化机制,提高成果转化速度

首先,必须完善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科研考评机制,在关注R&D成果的学术价值的同时,也要注重其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高校可以通过构建一定的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制定相关激励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参与R&D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引导教师科研立项选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联系,增强高校R&D成果对政府、企业等转化机构的吸引力;其次,政府需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高校R&D成果转化过程中出现的产权归属、利益分配、风险防范等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2015年3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并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由20%提升至50%。这些改革意见若能更进一步具体化为法规并落到实处,应能极大提升当前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最后,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强财税优惠政策对高校R&D项目的激励作用,并着力培育R&D成果转化的专业化中介机构与市场,为高校R&D成果的转化提供高效的信息平台,缩短因信息传播而产生的时滞。

(二)优化高校R&D经费投入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改变当前政府将绝大部分科研经费投向理工农医类高校的做法,适当增加对人文社科科研项目的投入,使两类高校R&D经费的投入结构更加合理。与理工农医类科研项目不同,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在实验室建造和试验器材购置方面的投入需求较少,其科研成果的取得主要依靠科研人员的人力与脑力投入。人力资本投入是开展R&D活动最宝贵的资源,理应得到承认和合理补偿。当前,我国各级各类科研基金、专项经费预算对人员经费开支普遍制定了严格的限制条件。例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规定重大项目的劳务费支出总额不得超过项目资助额的5%,其他项目不得超过10%,并且劳务费只能发放给直接参与项目研究的在校研究生和临时聘用人员,不得支付给课题组成员。对于相当一部分R&D项目(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而言,人力资本投入是其最主要的投入来源,对人员经费的使用施予过多的限制会极大削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取得。因此,改革当前高校科研项目的人力资本补偿机制势在必行。

[1]Grossman,G.M.and Helpman,E.Quality Ladders in the Theory of Growth[J].Reviewof Economic Studies,1991,58:43-61.

[2]Aghion,P.and Howitt,P.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J].Econometrica,1992,60:323-351.

[3]Mansfield,E.Contribution of R&D to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J].Science,1972,2:477-486.

[4]Stokey,NL.R&D and Economic Growth[J].The Reviewof Economic Studies,1995,62:469-489.

[5]卢方元,靳丹丹.我国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149-157.

[6]张叶峰,王文寅.我国R&D投入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1(7):55-58.

[7]严成樑,龚六堂.R&D规模、R&D结构与经济增长[J].南开经济研究,2013(2):3-18.

[8]张海英,周志刚,朱迎春.中国高校R&D投入与经济发展动态关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4):118-122.

[9]庞文,韩笑.高校R&D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0(11):30-35.

[10]赵喜仓,陈海波,李健民.R&D资源投入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时滞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5(8):112-115.

[11]裴玲玲,陈万明,王正新.江苏省R&D投入带动经济增长的时滞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1(11):6-8.

[12]王春元.高校R&D与生产率增长: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C].第九届中国管理学年会——中国经济与社会安全分会场论文集,2014:1-15.

[13]徐冬林,郭云南.R&D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时滞效应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6):36-43.

[14]Goldsmith,R.W.A Perpetual Inventory of National Wealth[J].Studies in Income and Wealth,1951,5-74.

[15]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16]Psacharopoulos,G.and Arriagda,A.Th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of the Labor Force: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R].The World Bank,Report No.EDT38.

[17]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14-21.

[18]关晓斌,张豫.高校R&D投入产出绩效分析——以北京地区高校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2(6):115-127.

[19]Ejermo,O.,Kander,A.and Henning,M.S.The R&D-growth Paradox Arises in Fast-growing Sectors[J].Research Policy,2011,6:664-672.

苗晶晶,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梅,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邢荷生)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Universities’R&D Expenditure on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Huang BinMiao JingjingLi Mei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ndogenous growth,technology is the decisive factor of the economic growth. Un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ion.Leveraging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00 to 2012,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and lag effects of R&D expenditure on economic growt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by adopting fixed-effect model.Particular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potentially different effects of R&D expenditure on economic growth in two types of universities,including universities of technology and social science.This research finds that R&D expenditure in universities only plays a limited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In addition,the lag period of R&D expenditure in universities of social science is longer than that in universities of technology.On the basis of the conclusions above,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such as perfecting the conversion mechanism of R&D achievements and improving the structure of R&D expenditures in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D Expenditure;Economic Growth;Lag Effect

F061.2

A

2096-1391(2016)03-0030-10

黄斌,南京财经大学公共财政研究中心,教授

本研究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投入机制研究(批准号13JYB010)》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社科类时滞人文
带有时滞项的复Ginzburg-Landau方程的拉回吸引子
一束光
一束光
针对输入时滞的桥式起重机鲁棒控制
不确定时滞奇异摄动系统的最优故障估计
一束光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社科类学术期刊应坚持的四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