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燕
曾经在杂志上看到美国著名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的成长故事。大卫小的时候,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倒数,同学都认为他是个笨蛋,是个白痴,学校甚至考虑劝他退学。但后来,大卫对魔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悟性,并最终取得令人匪夷所思的成就。大卫在回答自己成功的原因时,他说:“父亲告诉我,成功对我们来说好比是个固定的车站,我们在为怎么达到成功而绞尽脑汁,大家都在争夺汽车上的座位,没有得到座位的人不得不等下一班汽车,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能骑马或者乘着轮船去车站呢?”
是的,也许换个方式每个人都能成功。教师的责任应当在于促进学生自由成长,并尽可能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面对全体学生,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是每位教师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英国心理学家帕西·布克说过:“衡量你是否成功的真正尺度是看你把多大数目的学生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学困生是学习上的弱势群体,转化学困生的关键在课堂,我们要以促进学困生的学习为切入点来改革课堂教学,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心”开始。
一、思考——真正参与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后,即使简单的问题,学困生还没有时间思考就被多数学生齐答了;有些问题,只要给学困生多些时间也能解答,但是往往被那些优等生抢着回答了;而难度较大的问题,学困生就更加插不上手了。就这样,学困生渐渐产生了“我不行”的自卑心理,对学习缺乏了自信心。在课堂上只能做“听众”。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图一时的热闹,提问后要观察学困生的反应,给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简单问题时间短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时间可长一些。指名回答时,简单问题可先让学困生回答,难度大的先让优等生说,再让学困生模仿说。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困生养成“思”“听”的良好习惯,使学困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二、合作——同伴助学
一个和谐、互助的学习环境对学困生的学习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人人尊重学困生、人人愿意帮助学困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氛围。我们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1)因为学困生操作能力差,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观察无条理性,缺乏交流能力,仅仅依靠教师的作用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需要为学困生选择成绩优秀且乐于助人的学生充当他们的“小老师”,开展“一帮一”结对子的活动。在教学时,教师布置完讨论的任务后,“小老师”先向学困生说明要求,接着帮助学困生和大家一起讨论。小组成员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面向学困生,用体态语言结合实物演示的方法来进行交流。讨论时,要帮助学困生处理好每道讨论题,提醒他讨论什么,注意别人怎么说,当学困生听不明白时,“小老师”要及时讲解。(2)小组合作结束后,在小组汇报时,把学习的目标直接指向学困生,让他们代表小组来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并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么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等这样的问题。这既可检查小组合作的情况,又可检查学困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通过这样的交流,帮助学困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逐步发展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小老师”在帮助学困生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提高了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提升了综合素质。
三、机会——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儿童知道并感受到教师和集体是看到他的个人优点并加以赞许的话,那么,他就会努力做得更好。”在课堂上,教师选一些难度不大的、学困生能解决的题目,让他们来回答、板演,为学困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当他们正确完成后,哪怕是在师生帮助下完成的,教师都要及时给予鼓励,“你做得很好,有很大的进步。”此时,学生抿着的嘴角挂着一丝成功的笑意,脸上露出来的是发自内心激动的表情,学生这种感觉就是成功感,感觉到教师是关心他的,自己是能学好数学的。这样,经常地创造机会,鼓励学困生,使他们变厌学为想学,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平时,教师也要细致地观察,留意学困生,及时抓住学困生的点滴进步进行鼓励。如,“某某同学能积极举手,大胆发言,你进步真大!”“你的作业越来越认真了!”“这次检测,你进步很大,继续努力,你会取得更大进步!”等。教师这些及时、恰如其分的鼓励,胜过“晓之以理”的说教,他们会感觉到自己真的在进步,自己真的能学好数学,逐步树立了自信心。
四、作业——延迟处理
作业,是巩固新知的重要手段。学困生的作业,不仅错误多,而且大多不能及时订正。我曾使用多种方法,想让学困生及时订正作业,可效果并不理想。其实,仔细分析原因,有的可能是学生已经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多数情况可能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相关知识,一开始不会的现在仍然不会,有的甚至在订正时就把错误重抄一遍。冷静分析原因后,我开始尝试新的方法。对能够及时订正的内容,依然要求他们及时订正,对教师讲解后依然难以理解的内容,则实行延迟处理,就是让他们在学习完一个单元的内容之后,再回过头来订正这些作业。在实践中,我惊喜地发现,他们不仅能轻松地订正作业,还能把这些题的错误原因和正确的想法说得清清楚楚。
为什么延迟处理会更有效呢?因为延迟处理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等待的过程。学困生之所以“困”,很可能仅仅是因为他们对某些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比别人需要更长的时间而已。正因为有了等待的过程,学困生才有机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反刍”,对知识慢慢地消化、吸收、内化。有必要强调的是,适当地对订正作业进行延迟处理,允许学生对所有的错误都不及时订正,及时地弥补学习过程中的疏漏是十分重要的。
五、评价——改进方法
斯塔费尔比姆曾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没有人一开始就是完美的。学生的智力也是在不断完善中发展成熟的。教师给予学困生的只有关注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需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在教学中,教师应恰当地利用评价的改进功能,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受益终身。如,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教师安排学生从手中1995年到2004年的年历中找出每年的2月份,并说说有什么发现。汇报时一名学困生说道:“我发现每年的2月份不是28天就是29天,而且每隔四年就会出现一个29天。”教师听完这位学生的回答说道:“你说得真好!看来你一定是仔细观察了每年2月份的天数,又比较了这10年中2月份的天数,才有所发现的。同学们,你们做到了吗?”简单的几句提炼出了这名同学在活动中所运用的数学学习方法,也无形中为其他学生树立了生动的榜样。学生通过教师的点评,更容易比较并发现自己可能存在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利用评价促进学困生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教师心里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评价不是教师的鞭子、法宝,而是帮助学困生把握成功机会、树立学习信心、反思学习状况,提升学习效果,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有了这样的观念,我们就能合理地利用评价,使评价与学习过程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学困生不再把评价看成对自己的终审宣判,而将它视为进步之路上不可缺少的支持与鼓励。
总之,帮助学困生要从“心”开始,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热心、细心、耐心、信心、恒心,这些“心”汇聚在一起,其实就是一个“爱”字。学困生更需要我们用尊重、理解、关心的话语去感化,用热情、智慧、真诚的行动去帮助他们。让我们用笑脸迎接他们,用爱心拥抱他们,以此换取每个学生灿烂美丽的笑容。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金坛区华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