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华峰
摘 要: 不给学生“既定结论”的思维训练才能真正刺激学生用自己的头脑解读文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眼下不少语文课人文熏陶过于“肥肿”,那么阅读教学如何增加思维含量,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双增长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多角度 有创意 思维含量
一、珍视“原始状态”,思维梯度循序渐进
“所有的教育学融合成一句话,就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教”。我们应当正视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然后讨论如何处理。
(一)落实起点,扎实步伐。
教师要设计学生可接受的方法,达到“困难问题依靠学生自己解决”。
案例1:蒋军晶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师问学生:王熙凤的言行举止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请写在黑板上。按出现频率从高到低分别是:热情、能说会道、爱炫耀。教师圈出“热情”问:你从哪里体会到了凤辣子的热情?
生1:又忙写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要是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师:可是“凤辣子”问了这么多问题,林黛玉回答了吗?学生陷入沉思。
生2:王熙凤问得快,林黛玉没时间作答,她是问给贾母听,是为讨好贾母。
学生没有读过《红楼梦》整本书,他们根据“凤辣子”对初次见面的林黛玉嘘寒问暖,作出“假象”判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驳斥自己的观点,学生经历逐步洞悉事物的快乐。
(二)链接生活,鲜明形象。
“儿童宛如野生植物,他的成长是有机的、自然的”。儿童理解文本,需要形象思维的积累,为理解抽象文本打下基础。
案例2:教学《爬山虎的脚》,文中的“蜗牛似的触角”“蜕变成小圆片”,学生无法理解,因为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常见,学生缺少对这一形象的认识。
有学生在家乡老街的徐源盛发现爬山虎的踪迹,课余时间,教师带领学生观察。
之后学生用图画描绘出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步步往上爬的,又在图画旁配上文字,难点迎刃而解。
二、沉入文本资源,思维对话有序多元
每一个优秀的文本,都蕴涵着丰富的资源,教师要善于进行开掘。
(一)落实文本整体,多缜密。
关注整体,从整体入手,方能观全局,得其大要。
1.理清脉络,自然有序。
当老师抛出一个大问题,学生答案是无序的,当教师用板书进行有效的梳理,收效会很明显。学生喜欢词语,词语是孩子思维的支撑点。
案例3:教学《陶罐和铁罐》。教师问:想一想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表述后,教师板书关键词:坚硬、易碎、消失、古董。之后学生讲述:坚硬的铁罐看不起易碎的陶罐,许多年代过去了,铁罐消失了,陶罐成了古董。
2.梳理发言,有效整合。
案例4:教学《怀念母亲》,教师问:作者回想自己童年时,脑海中会浮现什么情景?生1:那时我还小,跟着母亲到菜地里,母亲摘豆子,我便捉蚂蚱,捉住了蚂蚱立刻给母亲看,母亲便会放下手里的活,端详着我的杰作。生2:想起我跟着母亲在菜地里的点点滴滴,那都是幸福时光。教师评点:第一位同学是描述具体的事,第二位同学的话可以作为总起。只有谁能先概括后具体地说一说。
(二)聚焦局部冲突,多思辨。
课堂上,学生的质疑问难,不可等闲视之,这是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在解读课文中必然会产生的矛盾落差。而且文本中常常凝聚着一个或几个不易察觉的点,只有敏锐捕捉这些细微存在,仔细推敲才可能生长出智慧的触角。
1.推敲常理相悖处。
案例5:教学《渔歌子》。关于箬笠和蓑衣,农村里是有的,学生说是棕色的、褐色的,学生敏锐地捕捉了这一矛盾:诗中,箬笠是青色的,蓑衣是绿色的,是不是作者写错了?
生1:因为是春天,桃红柳绿,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配合着周围的春色,很和谐。
生2:这样读起来有美感,我觉得是诗人有意改动的。
我们无从考证唐代的箬笠和蓑衣的色彩,学生分析却颇有道理。在色泽鲜明柔和的意境中,“棕箬笠,褐蓑衣”,多不和谐。
2.挖掘文本空白处。
“空白点”,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
案例6:《老人与海鸥》学生想象老人与海鸥的暖心画面:一只乖巧的海鸥轻轻蹭着老人的小腿,挠得老人直痒痒,另一只贪吃鬼又跳到了塑料袋上,伸长了脖子想偷吃。还有几只调皮的海鸥“没大没小”地跳到老人的肩膀上,欢快地叫着。
教师扣住课文“空白”,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学生往往体现出极具个性化的思维方式。
三、拓展“语文视界”,思维空间无限延伸
(一)课外进驻课内,引出批判。
阅读文本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吸收,不只是为了增加知识量,而是为了与头脑中固有的价值观发生碰撞,摩擦出新的火花。
案例7:《草船借箭》中,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华,借军务设计陷害诸葛亮,是个小人。而看“百家讲坛”的学生提出质疑: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中指出“周瑜的气量是很大的,而且性情开朗。《三国志》对周瑜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就是气度宽宏”。
小说家的意图是小说一定要好看,他塑造的是“文学形象”,而《三国志》记载的是“历史形象”。学生能结合课外资料辩证地看待周瑜这个人物形象,这本身就值得赞赏。
(二)课内走向课外,丰富认识。
文化是需要靠实践来积淀的,把书读宽读厚才是真目的。
案例8: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师指出:郑振铎先生认为《清明上河图》之“清明”即清明节;某中学老师通过对木炭、石磙、扇子等考证研究,认为张择端画的是秋景,清明之意即“清明坊”,当时东京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为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史树青先生指出:清明,其实不是指季节,而是暗指“太平盛世”的意思。同学们,你赞同哪一种意见呢?
学生一时是给不出答案的,但是,他们发现这里竟然有“悬念”,这就够了。
教师指出悬念,学生的认识兴趣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学生会带着好奇心和探索欲欣赏和观察。把书读活,不仅深刻,而且有乐趣。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小学语文教师.2011第一期——第十二期上海教育出版社.
[3]周一贯,著.语文教研案例论,宁波出版社.
[4]沈培坤,主编.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