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林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在实验过程中要用到很多实验方法.
(1)图1是“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这种实验方法叫转换法;把一个小铁块放在木块上方,如图2所示,再次测量时,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这是因为在同一个接触面,,滑动摩擦力越大.
(2)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示数等于左盘物体的质量,这种实验方法叫做等效替代法.图3是测量物体质量时,所用砝码和游码位置的情况,则该物体质量为g.
(3)用图4装置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具体做法是:把不同的钢球从相同的高度滚下,使钢球到达水平面时获得相同的,通过观察,比较两种情况下钢球动能的大小.实验过程除了用到转换法,另外还用到了法.
上述试题是深圳市2015年的中考物理试题中的一部分,可见出题人不仅想考查学生,还想传播一定的思想方法,想法不错,但是好像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说说等效替代.
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天平测质量的方法能否称为等效替代法?显然不能,这里没有替代,完全就是杠杆原理.要说等效替代测质量的方法,最典型的就是曹冲称象.笔者再举个例子:给你一根弹簧和合适的砝码等器材,测一个物体的质量.这里的思想可以让被测物体与砝码分别使弹簧伸长量相等,从而得出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这就是等效替代.
所以,原题中为传授方法而勉强举不妥的例子,应该是传播广泛的中考试题之大忌.
2说说钢球的速度
“不同的钢球从相同的高度滚下,使钢球到达水平面时获得相同的速度”,要让学生理解这个知识点,对于初中学生好像还真的没有什么好办法,最多只能举“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例子来帮助学生记忆——也只能是死记硬背的记忆了.所以,这个实验对于初中学生有硬伤,教学中一般也只是模糊处理,自然不应该作为重点来考查.原题还专门在这里留出一个空成为考查点,笔者认为不合适,难道就为了考核学生死记硬背的功夫吗?
3说说转换法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研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常常被认为是转换法的典型例子.笔者却有不同看法.
能的大小的判断标准: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则具有的能越大.能的大小不好直接测量,有了这个标准后就好测量比较了.本实验就是以此为原理,通过钢球推动木块克服摩擦做功的多少来认识动能的大小.因为摩擦力大小相等,所以,把木块推得越远则克服摩擦做功越大也就是钢球的动能越大.
(1)按照原始思路:木块远→做功多→动能大,一切顺理成章,没有转换.
(2)如果简化:木块远→动能大.把动能的大小用直观的距离来量度,可以认为用了转换法.
(3)其实,这个问题笔者更想说,在判断能的大小的标准上用了转换法——能够做的功越大具有的能越大,但是这个实验本身无需转换——把木块推的越远自然克服摩擦做的功越多.
作为传播广泛、对后来的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都颇有影响、有指导意义的中考试题,应该是慎之又慎的,尽量不含有出题者个人主观的认识.像问题(1),应该避免;问题(2),应该回避;问题(3),也有探讨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