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式”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6-10-08 23:45袁雅玲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对话式聊天习作

袁雅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钱理群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里写道:“近来看学生的课堂和考试中的作文,又发现了另一类型的写作,我称之为‘伪作文',即假抒情、假天真,以致假叛逆……”

通过反思,很多教师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忽视了引领学生与生活进行真诚的“对话”,把学生“像囚徒一样关起来”,大多是“奉命而作,为文造情”;二是阅读与习作脱节,学生读无所获,或所得甚少,未能实现读写链接。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可以尝试推行“对话式”小学作文教学,着力营造“对话”的氛围,搭建“对话”的平台, 引领学生乐写、善写。

一、聊天式对话,将习作融于生活

聊天,也可以称之为“对话”,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喜怒哀乐,无一不是聊天的话题。可以说,聊天是生活中最惬意,最平常,也是最放松的事情。因为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又无需下大功夫去准备。作为教师,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与学生打交道的,日常教学之余,恐怕也会经常和孩子们说说话、聊聊天。而此刻,孩子们最放松,也是最快乐和自豪的。他们可以毫不掩饰地告诉你曾经发生的各种事情,而最让人珍爱的是他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总会眉飞色舞,惟妙惟肖……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习作课上,孩子们大多很矜持,落笔也艰难,原因何在呢?

我们的课堂还是太像课堂了,习作课还是太正八经了……到底该怎样认识我们的习作教学呢?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里面有个“语”字。如何听他人的话,如何更好地说自己的话,正是语文老师教会学生的。”小语教学法专家高惠莹教授也曾指出:“作文应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具体地说即教儿童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看来,我们的习作教学大可以放下紧张的思想,放下不必要的包袱。把和学生“聊”,作为主体,不仅仅是聊“天”,还可以聊“花”,聊“草”,聊“动植物”,聊一切可以聊的事物……“聊”的关键是轻松面对,无拘无束。

(一)“聊”中重欣赏,润物于无声

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丰富的精神活动,思想火花迸放出的绚烂,使人的生活有了理想和激情,使人能体会到自己的存在和尊严。人究竟为什么写作?因为感受到生活的多彩,因为感受到真善美,因为思想而有了灵魂苦痛和幸福……因此,有个人的思想,有个人的人生感悟,有独特的生命体验,习作才有价值。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说得越多,学生就越感到困难,就越是难以下笔。怎样润物无声呢?这就需要教师“无心插柳”。也就是说,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地梳理教材,认真地整理习作内容,在此基础上,将要完成的习作分解成一个个能够引起聊天兴趣的小话题,并留心积累日常和学生聊天时有价值的内容,简单地记录学生精彩的言谈。主要有三个用途:习作指导时用以启发学生的记忆,鼓励学生用笔记录那精彩的一幕;欣赏学生的语言表达,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说真话,做真人;为学生做表率,鼓励学生把和老师聊天的内容完整记录下来。

(二)“聊”中重生活,创新于无形

与学生的聊天,对于教师来说不是任意而为,要有重点,有目的,尤其注意在轻松的氛围里,教给学生一些诸如观察的方法、表达的技巧等等;而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一次心血来潮,可能就是一次“偶然”……既然是聊天,教师就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和尺度,千万别用课堂的眼光,千万别用套子套住学生的思维。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聊天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对身边的一些事情能够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但是,如果让他们写下来,可能就与“说”,相去甚远了。究其原因,就是不能、不会(或不愿)分析身边的事、剖析自己的生活!因此,无论是聊天,还是习作,教师都一定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说,说出自己的感受、看法,或是更多的东西。不能人为地以一番苦心去设置重重禁区,用种种束缚扼制他们的思维:这种事“太没意思”(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就是有趣!),别说;这样的话题“太陈旧(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就是新鲜事!)”,别写;这里还要再来点“曲折”(其实生活中就是那个样子!)只要学生有兴趣说就会说得精彩;说得精彩,写下来了,就是精彩。所以,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学生的习作。生活本身就是源源不断的素材库,只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取,而且用,就是在实践习作的过程。

所以,聊天本身,就是引导学生说话,就是在传授写作的技巧。

二、与文本对话,将习作与阅读结合

“劳于阅读,逸于写作”已是语文教师的共识,大家都积极探索读写结合的途径与方法。

(一)用心灵去对话——情动辞发

教学中,通过“我与课文的亲密对话”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唤起学生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

比如,在学过《慈母情深》一课之后,让学生写一写“妈妈,我想对您说”、“爱看书的孩子,我想对你说”等等。虽说只是三言两语,却也是真情实感。在学习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之后,学生被桑娜夫妇的善良所深深感动,尤其是结尾的“熬”字激发了丰富的想象,教师顺势引导,进行续写,让孩子们的真挚同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既深化了阅读,又练习了写作。

(二)与作者对话——学以致用

阅读中,要遵循“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的原则,除了与文本做感性的对话,了解“写什么”,还要做理性思考,看看是“怎么写”的。这样阅读,学生就能习得写作方法,并迁移运用。

总之,通过“对话”,就是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做素材积累、方法积累的有心人,潜移默化,提高习作能力。

猜你喜欢
对话式聊天习作
敞开门聊天
对话式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语文教学中对话式教学的运用
基于“对话式学案”的阅读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