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唤民
【摘要】县区级教师发展中心的成立,要求研训工作必须转变方式,实现“研训一体”。因而教师发展中心的研训员,必须走出传统的研训工作思路,实现“评价”“理解”“促进”工作定位“三级跳”。只有定位“促进”区域教师发展,“研训一体”才能真正成为研训员常态的工作方式。
【关键词】研训一体评价理解促进
“研训一体”,主体可以是教科研部门、培训部门、学校、教师,这是广义的说法。狭义的说法是指,教科研工作和师资培训工作一体化,其目的是发展教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在课程改革纵深推进,教研、教科、培训部门整合,教师发展效能提高的新形势下,“研训一体”是对新成立的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工作的新挑战。如何积极落实“研训一体”工作思路和方式,研训员(教师发展中心成立前称教研员,成立后称研训员)必须从工作定位的转变、升格开始,只有实现了自身工作定位的“三级跳”,“研训一体”工作方式方能落地生根。
一级跳:以“评价”为中心的工作定位
“教而优则研”,许多教研员都是一线优秀的教师,担任教研员工作后,资历、经验、心理上均处于优势地位。加之,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重视教研对区域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因而教研工作又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教研员是“专家”,又兼具“准官员”身份。这种特殊的身份、特定的背景,注定了教研员工作免不了居高临下。教研员以“评价”为中心的工作定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组织各类活动评比。教师优课评比、基本功比赛以及各类单项比赛,如说课、板书、命题、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论文写作比赛等等,几乎成了教研工作的主线。教研员一方面要组织区域内的比赛,另一方面还要担任上级教科研部门组织的竞赛评委,特别是语数外等规模较大学科的教研员,似“陀螺”一般,在各类评比活动中周旋。但是,无论规模大小、频率多少,教研员组织活动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区分优劣,评出高低。
二是参与调研视导评点。教研部门经常组织调研,有时也受教育主管部门委托,组织教学视导。教研员参加调研视导,需要听课、了解教学常规、集体备课等,与学校交流调研视导情况时,都要对本学科教学工作做一番评点。评点是教研员参加调研视导的工作重点,不仅评点个人,还要评点学科组;不仅评点课堂,还要评点常规。学校管理者、教师视教研员评点为“圭臬”,无论评点是否正确,一律态度谦和,虚心接受,而教研员在评点过程中主观武断成了“家常便饭”,语气语调“咄咄逼人”也常有所闻。
三是学校教学工作评判。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学校教学工作做出评价,主要依赖于教研部门,教研部门只能通过抽测调研、统一考试等方式,了解教学效果。由此,教研员命题、阅卷、统计、分析,从而对区域内学校教学工作做出评判,这是教研员工作的又一个重点。这其中,不仅有数据评判,有时教研员还要形成分析报告,书面评判学校教学工作。学校对教研员的评判异常重视,小数点后的几位、报告中的用词,都可能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指挥棒”。
以“评价”为中心的工作定位,造成了教研部门与学校的对立,学校千方百计应对教研部门的各类活动检查,甚至常常上演“猫与老鼠”游戏;造成了教研员与教师的对立,教师想方设法研究教研员的喜好,投其所好,敷衍应对;也造成教研工作的变形,甚至扭曲,不少教研员自以为是,违背了教研工作宗旨。
二级跳:以“理解”为中心的工作定位
第八次课程改革对教研员提出了新挑战,教研工作仅止于“评价”,只能制约课程改革。教研员不再是传统的裁判员,教研员更应成为一线教师的伙伴,与一线教师一起来改变课堂;教研员又必须先行学习研究,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一次次的头脑风暴,一场场的推进活动,逼着教研员走出以“评价”为中心的工作路径,他们逐步迈上了第二级台阶——“理解”。“理解”,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学生、教师、课堂、教学产生全新的认识和解读。
面对课堂教学,教研员们会根据有效教学理论得到答案:学生的状态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态?教学的内容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吗?发展滞后的学生有没有得到提高?教师选择了什么教学方式?为什么采用这种方式?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方法?教师备课时准备得如何?哪些关键点抓住了,哪些疏漏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教师重视了吗?课堂教学效果如何?等等。教研员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实际上是对学生“学”的行为的“理解”,是对教师“教”的行为的“理解”,教研员从过去的“评课”逐步走向“议课”,以普通一员的视角,参与课堂改革探讨,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课堂改革,促进课堂教学生态的变化。
面对教学管理,教研员会根据课程改革对学校的要求,共同探讨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体系形成了吗?学校是如何科学合理运用好学业测试成绩的?教师的课程意识如何?专业素养怎样?教师策应教育现代化,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状况怎么样?以集体备课为主要方式的校本研修组织情况如何?学校推进课程改革思路、策略、成效如何?教研员与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平等对话,协商探讨,彰显了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能。
为什么一线学校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期待着教研人员的指导,关键因素是教研员放低了身段,回归了原点,教研员与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同步思考,着力破解改革过程中的问题,教师期盼,学校欢迎。课程改革激发了教研工作的职责、使命,教研工作又推动着课程改革纵深推进,“理解”为中心的教研工作定位,让教研成为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
三级跳:以“促进”为中心的工作定位
随着县区级教师发展中心成立,教研、科研、培训等部门整合,“教科研训一体化”促进区域教师发展成为教师发展中心的基本职责。传统的教研员、教科员、电教员也统称为研训员。这不仅是称呼的改变,更预示着职能的转变、优化。研训员工作必须转向以“促进”教师发展为中心,只有区域内教师发展了,教育素养提升了,教育才会发展。这当然对研训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科研训一体化”意味着研训员工作更具综合性、引领性,“研”应成为基础,“训”要作为主线,“研”中有“训”,“训”中有“研”,着力“促进”,目标“发展”。
一方面,县区级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不久,转变职能,实施“教科研训一体化”没有现成经验;另一方面,无论如何整合,研训工作是最接地气、最为常规的工作,不可能有突破性、颠覆性变革。笔者所在的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工作是着力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区域教师发展的。
一是以示范促进发展。研训工作能否有效促进一线教师发展,最直接的体现是研训员是否具有自身的示范性。研训员是教师群体中的“首席”,其示范引领作用不言而喻。笔者所在的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两年多,共有专职研训员36人,人人申报并主持市级以上课题,人人发表文章,人人为区域内教师做报告,近半数研训员应邀到外地讲学,12人次在省市优课评比或基本功大赛中获奖,8人次参与省市微课研发、制作等。研训员与教师同台比武,现身说法,用实实在在的学习、研究阐释着自己对教学的理解,一线教师亲历着研训员变化、发展的轨迹,人人心有“标杆”,学有榜样。近两年,本区域内各层面教师获奖明显高于周边地区,研训员的示范作用不可小视。
二是以比赛促进发展。比赛,最直接地让优秀者脱颖而出,让滞后者发现不足;比赛,对促进教师素养的提升作用直接。研训工作必须精心组织好各类比赛,除了公正、严密等基本要求外,比赛必须切合基础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比赛内容要更具全面性,课程意识、课堂理解等都应该成为竞赛内容。据不完全统计,我县教师发展中心2015年组织的各类比赛,其内容就涉及24个方面。比赛形式要更具新颖性,优课评比、基本功大赛固然需要,但更要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赛事,学科研训员必须结合学科特点创新方式。比赛对象要更具层次性,不仅年轻教师要比,中年、老年教师也要比;不仅一般教师要比,骨干教师更要比;不仅教师要比,校长也要比;不仅赛课堂,也要赛课外。营造全员比赛氛围,研训工作“促进”教师发展便具备了基础。以比赛“促进”发展,是比赛的目的所在。比赛结束,研训工作才刚刚开头,研训员必须对每位参赛教师绘制成长“路线图”,指明专业短板、发展路径,确定成长目标、学习标杆。
三是以活动促进发展。组织各类研训活动是研训工作的主要方式,不为活动而活动,而是以富于特色的活动锻炼教师、引领发展。我县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后,整合了原有教科、教研、培训等大型活动,以品牌化、精细化打造活动品牌。我县“金帆杯”“黄海潮”等教科研活动已举办20多年,整合后,我们创新方式,以“教科研训一体化”要求构思组织活动,每次活动吸引了全县上千名教师参与,许多教师借助活动平台得到锻炼、成长。小型的学科活动,最为普及,最为常态,大多由研训员独立组织,学科之间差异较大。整合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后,我们制定了学科活动相互观摩、申报面商制度,坚持搭建平台、全员参与、突出主题、发展教师的活动理念,让教学理念在活动中碰撞,让教研主题在活动中落实,让参与教师在活动中成长。研训员人人形成全县教师专业发展“数据库”,不断推动着各类教师在活动中展示交流、自我成长。
“评价”“理解”“促进”,是研训工作不同阶段的工作定位,也是逐步深入、螺旋上升、不断升格的过程,更是步步贴近“研训一体”工作方式的过程。研训工作落脚点是“促进”教师发展,不是不要“评价”,而是改进评价方式,让激励性评价、互动式评价贯穿研训始终,但研训工作绝不止于“评价”;研训工作落脚点是“促进”教师发展,不是不要“理解”,而是用“理解”建构“促进”的情感基础、话语基础,让“理解”伴随研训,换位思考,以心换心,但研训也绝不止于“理解”。只有基于科学“评价”、彼此“理解”基础上的“促进”,“研训一体”才能成为现实,研训工作才能真正成为教师发展的“催化剂”。
“研训一体”是基础教育促进教师发展的工作要求,也是研训员常态的工作方式,其目标清晰地指向教师发展,只有教师发展了,教育才能发展。教师发展中心的研训员,责任重大,只有自身工作定位转变、升格了,“研训一体”才能落地生根,研训思路才会柳暗花明,研训工作方可结出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