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云侠
[摘 要]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部分问题,如管理目标片面、管理内容缺乏系统性、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等方面,这些方面严重影响到小学班级建设上,因此应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完善小学班级建设。
[关键词]小学;班级;教师;管理
从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从素质教育提出至今,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而小学生全方面发展受班级管理影响最为直接。目前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若能得到妥善的处理,会对小学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一、小学传统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目标片面
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下,班级管理应该以学生发展观为根本目的,而这一点却在教学过程中被忽视。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不能被有效的激发出来。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教学,而不是学生主动去学习。面临小学升中学的压力,尽管如今初中不再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但是大多数班主任的教育观已形成片面的,强调用以智力水平、学生成绩来衡量学生未来发展。
2.管理内容缺乏系统性
学校运转是以班级运转为基础,而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班级来实现的,所以班级管理要按照一定秩序。但目前班级管理存在着些许问题。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未能管理好班级秩序,使教学和学生素质培养未能顺利进行下去。
3.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
班级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班级的质量和成果。据《小学班级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一文提供的资料,以班主任教育惩罚、批评为主的班级管理模式中的权威管理模式占到 59%。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一直使用这种权威的管理模式会使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等状态,而这种权威管理下易使师生之间的交流不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部分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二、小学班级管理问题的成因
1.应试教育的影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多数学校实行以应试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把升学率作为评价一个班级管理好坏的衡量标准,把学生考试成绩当做评价教师和学校的唯一标准,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一名学生的好坏以学习成绩来评判,检验学校教育质量实质是以智育的状况作为唯一标准。这一结果是教师关注于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而在班级管理中却有一个误区,这个误区就是对学生统一性要求。统一性要求会给小学生带来诸多问题,例如高分低能等现象。当下小学班级管理大多数都采取的是知识的灌输,无视教师应该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做指引。
2.班主任教育观念滞后
对班级的发展而言,班主任既是班级管理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又是管理活动的指导者。再次,班主任是班级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班级是一个多功能集合在一起的综合体,而课堂教学只是一部分。这个综合体健康发展取决于班主任的管理水平。班主任要明确自己的指导作用,但大部分班主任对自己的作用有一定的误差。班主任在班级中采取权威式教学模式,无视素质教育前提下学生地位的改变。班主任要认可班级中学生是主体,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应平等,要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班主任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班主任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小学班主任。小学班主任因其学生具有注意力不稳定,易受外界事物影响。因此小学班主任对其教育要有耐心。小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弱,会有不稳定的现象,教师应留意学生情绪的波动。例如,我在执教时一位学生,就会在每天下午留作业时哭泣、闹脾气,并要求家长来接他回家。在与其他任课教师的交谈中,我得知他只有在留作业时会哭泣并要求家长来接他。在与其家长进行密切联系之后,我和家长对这位不喜欢作业的小学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首先,家长在家教育其作业不是可怕的;其次,在课堂中,我将合理范围内的作业细分为几份,告诉每位学生谁作业做得份数最多谁就会获得小红花。最后在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参与下,这位小学生改掉了老师一留作业就会哭泣的毛病。
三、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水平的有效对策
1.加强素质教育实施效果
受小升初考试的影响,当前小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班主任要加强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班主任管理过程中除了提高小学生成绩,还应注重其他方面的发展,对待不同的学生除了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学生教育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模式。
2.班主任管理观念转变
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有国家政策保障、推动新课程改革等方面。而班主任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班级素质教育开展的效果,取决于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观念。班主任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掌握班级管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情况不同的班级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作为班主任的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与家长紧密联系,形成良性教育合力。例如,部分小学生在初入学时,不习惯小学的氛围,经常哭泣、打闹,这时教师不能一味的批评学生,而是耐心培养小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培养过程中,使小学生快速融入到班集体中。
3.完善班级管理工作评价
班级管理工作评价多考虑教学成绩而忽视了班级与班级之间水平的不同。对于班级与班级之间水平的不同应采取更为合理的评价方式,如对待成绩相对较差但别的方面突出的班级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采取这种评价形式之后,教师在面对水平较差的班级时不产生厌烦,而会认真对待班级管理,从而在管理上有更多的热情。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还有易忽略的问题,就是教师工作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传统教育模式中以学生成绩为评价基础,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全面评价学生,这样会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兴趣,而不是靠外界压迫,班主任的教学工作评价要具有针对性,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己的认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曼.素质教育是体育教育的根本.郑州轻工业学院:P69—P70.
[2]韩静.小学班级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河北大学硕士.2013.
[3]林冬桂.班级管理教育通论[M].广州: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156—158.
[4]刘至远.班级管理[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3.5—6.
[5]白云.呼市城区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