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野烽
摘 要:美术教研课应注重学生的情感升华、图片资料的搜集要有针对性、教师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教学也应有发散性思维,从而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和分析,认识设计的成功与不足,提高审美能力,培养设计素质。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创意;生活用品;审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955;G424.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7-0078-01
教研课“我的生活我创意——实用又美观的日用产品”选自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这节课教学设计从有创意的壶入手过渡到生活中的创意,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和分析接触到的工业产品,认识设计的成功与不足,提高审美能力,培养设计素质。同时,从美术的层面引导学生们发挥想象力,设计一款有创意的壶。众所周知,上一堂好课是需要反复磨课的,尽管对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可真正上课时才发现准备工作远远不足,特别是作业环节效果不是太理想。后来,作业由设计一件生活用品改为壶的创意设计,效果比之前好多了,学生的创意思维更加开阔了。
一、注重学生的情感升华
每个人美的知觉是不同的,愉快的感觉是审美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本课始终贯穿“美”的线索及爱生活、爱家人、环保等情感教育,鼓励学生珍惜、热爱来之不易的生活,以审美贯穿课堂始终,内容的选择要“美”,教师的语言要“美”,学生的作业也要“美”。课的开头首先让学生念一篇网上的小学生作文,然后联系生活,拿出手压式手电筒作介绍,引发学生共鸣,这样能拉近和他们的距离。另外,举例的针线盒中针的设计也能让学生不忘自己的家人,要关心家人。导入课题后首先出示的那张老照片也是很有意义的,让学生找亮点,学生根据课题一下子就能说出,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要忆苦思甜。以上导入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虽然是美术课,教师不能忘记随时教育学生要爱生活、爱祖国,让学生的情感升华。
二、图片资料的搜集要有针对性
艺术欣赏归根到底,是自己的欣赏;即或是由别人进行引导、启发,最终也还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消化与认同,才能够心领神会地进入审美的境界之中。真正的艺术品,总是美的。观赏艺术或欣赏美术是一种享受,特别是观摩名家高格调、高品位的艺术创作更是如此。为了能让学生欣赏到高品位的艺术作品,本课中图片资料的搜集也是花费了不少心思的,老照片的选择,能引发学生对今天来之不易生活的感慨;壶的创意是把图片一张张整理好做成视频配上音乐,那些图片在生活中很难找到,无论造型还是色彩都很独特,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根据这些壶的设计又引导了学生分析总结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的创意设计,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三、教师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本课无非就是解决生活用品设计的两大方面——实用和美观。教师给学生大量的图片欣赏,让学生说说每件生活用品实用在什么地方,美观在什么地方,这样的上法就会没有新意,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那是无效的课。所以,教师应该考虑本课学生到底能学到些什么才是有用的?从学习环节设计:一是能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感受生活——淘宝;二是能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欣赏;三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四是能让学生接受情感教育,增加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比较;五是如何让学生奇思妙想并运用到画面中去,能有想法地画,画自己的画,并且一定是美的——作业。辅导儿童画创作要注意发现儿童的兴奋点,寻找他们关注和喜欢什么,只要有感而发,画的过程就简单多了。这堂课学生的兴奋点其实是在欣赏有创意的壶上,每款壶的创意设计都很新颖独特,特别能够吸引学生并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四、教学也应有发散性思维
画画注重点线面的结合,教学也如此,不能以偏概全,书本知识很局限,教师应从书本入手,寻找适合学生的题材,多研究,让学生多学有用的东西。教材内容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可把本课内容当成“点”,线和面自己去挖掘,这样也许能让学生在掌握书本内容的基础上学到更多书本所没有的知识,这就是教学的发散性思维。本课教师把教材上大多数生活用品图片用毛笔画到宣纸上,增加了趣味性、有美感,浓缩了书本内容,同学们都很感兴趣。但教师不针对这些图片讲生活用品的实用性和美观性,只是作为画让学生来欣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束语
作为评课者和听课者,通常都比较喜欢热闹的课,有些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准备了花花绿绿的道具,让人耳目一新,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人都是喜欢新鲜的事物。再来反思本节课,相信所有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上得热热闹闹,也相信所有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有好的道具,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事,没有学校领导的支持,没有经费的提供,想都别想。所以,教师上这节课的时候还是比较理性的,那些作业的材料都很普通,花费不了几个钱,作业形式相对来讲也比较简单,示范是用最专业最普通的方式——毛笔+墨汁+宣纸。可以说,普通并不等于无效,因为它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愿意画并且能画。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2]王兆一.美术审美[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