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平
摘 要 以自主学习理论、存在感理论和学习实践共同体为基础,提出MOOC平台改进和完善的策略,具体包括对学生、试题和课程的分类、防作弊、检测答案重复、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和过程完成情况与平时成绩加减分挂钩等。改进完善后的MOOC平台经过应用试验后收到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参与MOOC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存在感。
关键词 MOOC平台;高职院校;管理系统;技术功能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4-0037-04
一、前言
MOOC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新的在线教育模式,Coursera、Udacity和edX现已成为三大主流MOOC平台[1]。在国内,如“过来人”、清华的“学堂在线”和果壳网等MOOC平台也日益完善。MOOC的显著优点之一是可以满足个性化学习。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学习目的、学习背景、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不同,很多MOOC学习者并没有很好地适应MOOC的学习方式,有的甚至没能把MOOC学习坚持下去,又从MOOC学习方式转向了传统学习方式[2]。因此,为了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MOOC平台的发展也需多样化。
调查发现,目前在众多高校MOOC学习者中,高职院校学生所占比例并不高。一般来讲,高职院校较侧重技术技能方面学习,许多实验实训类课程并不能完全通过MOOC平台的视频和理论练习题就可以学好,这些课程是需要和线下的“翻转课堂”以及资源设备紧密结合才行[3][4]。因此,针对该群体构建校园MOOC平台很有必要。
二、初建校园MOOC平台及体验反馈分析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从2013年8月开始进行了为期一学年的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了校园MOOC平台的框架、基本功能和技术功能,并一定程度上辅以部分专业班级学生的MOOC学习体验,对专业课还在平台外组织了与网上课程对应的“翻转课堂”。校园MOOC平台的基本功能结构具体见图1。整个平台主要分为四类系统,即课程管理系统、学习资料管理系统、试题管理系统和其他功能系统;三类用户,即教师、学生和平台管理员。对平台上的课程设置以学校早期开发的全国和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为主,辅以少数几门全校公选课;平台上的学习资料有MOOC视频、教案、大纲、PPT和教学素材等;试题主要分为学后的普通练习题和平时测试、期末测试题;其他功能中包含自动阅卷、学生互评以及个人学习过程记录等功能。平台为三类用户提供了相应的接口。
在建立校园MOOC平台的同时,有2个专业5个教学班的210名学生在平台上进行了MOOC学习体验。根据平台记录的信息了解到学生参与MOOC学习情况:观看课程视频的人数前期较多后期较少;参与网上论坛讨论的人数前期较多后期较少;学习资料的下载量较少;练习题的完成人数较少;考试的完成情况比较好;较少的人在网上做笔记;较少人参与互评。
在MOOC学习体验以后,对参与MOOC学习体验的210名学生进行了体验调查。基本上所有学生都对这种学习方式感到新奇,而且觉得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学习时间比较灵活。但也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基础差,对MOOC学习没有信心;虽然学习时间灵活,但自己对学习时间安排总是一拖再拖,后面干脆放弃或走形式;平台上校内教师讲的课没有社会或名校MOOC平台教师讲的课好;较喜欢听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听不太懂等。上述问题主要源于三点:一是反映了部分学生的学习自控能力不强,缺乏主动学习能力。二是在MOOC平台上学习,他们感觉得不到老师、同学们的关注,学习成绩的好坏也不会受到关注。因此,精神存在感的缺失是他们无法自主坚持MOOC学习的重要原因。三是从调查研究发现,参与MOOC学习的高职学生中,很多人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并没有坚持参与到MOOC平台提供的问题讨论中或自己问题的讨论中,主要是整个MOOC学习实践共同体没有发挥出其优势,即使有的学生参与讨论了,但对别人提供的解答或互评持怀疑态度,充分体现了他们在学习实践共同体中缺乏信任。
三、校园MOOC平台的改进及完善
校园MOOC平台建设初期,平台的搭建借鉴了许多名校和社会性MOOC平台,也结合了学校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但经过学校学生体验学习后,效果不是很理想。虽然学生有MOOC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MOOC学习并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了搭建起更能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校园MOOC平台,对初期搭建的MOOC平台做了进一步完善。完善后的校园MOOC平台如图2所示。在图2中,将图1中每个系统下已表示的功能进行了省略,对每个系统增加的功能或做的修改进行了表示。
(一)打造MOOC名师团队
MOOC发展迅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分享优质资源,高职院校要想建立自己的MOOC平台,开展MOOC教学,必须打造自己的名师团队,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优质资源,并且在业内要有一定的影响力。学校打造的MOOC团队以专业带头人牵头,以精品资源共享课团队为基础,成立了含有高级职称高学历、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的MOOC教师团队。这些教师大多是高职教育领域在学术或技术技能方面的专家。建立好MOOC团队是创建好的MOOC平台的首要条件。因此,要建立MOOC名师团队,团队中的老师需要向名校的MOOC名师团队看齐,缩短与他们的差距,这样不仅对学校发展有好处,也会让校内学生的目光从校外MOOC平台转向校内MOOC平台,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学习的自信心。
(二)课程管理系统
1.课程分类
课程一般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指的是纯理论课,多为通识类课程,还有一些公共选修课程,只需要学生独自在MOOC平台上学习,不需要或少量需要辅以线下的“翻转课堂”;实践课一般指需要专门安排实验实训课时、需要配备一定的实验实训设备并辅以线下“翻转课堂”的课程;根据实践课程实践程度不一样,还可以进一步细分,这样可以合理安排线上和线下的课程设计。
2.学生分类
学生分类是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分成ABC三类。A类是优等生,B类是中等生,C类是低等生,进行差异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自主性和学习自控能力和学习兴趣不一样,所以在他们进行MOOC学习之前,在MOOC平台上注册时,需要进行一个试题测试,将这个测试成绩结合入学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后进行ABC类的初始分类。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所属类别是根据课程每一章测试成绩动态改变的,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三)学习资料管理系统
改进后的学习资料管理系统包括平时成绩加减分和章节限期完成学习两部分。这部分的学习完成情况及得分,每个学生在各自的登录主页面中相互之间是可以查看的,并在所有学习者中有排名名次等,这有助于每个学生了解自己这部分学习成绩在所有学习者中处于什么位置,有助于他们学习自主性、自控能力的加强。
1.平时成绩加减分
前期调查发现,MOOC学习视频随时间的推移观看的人数越来越少,有的学生是为了看视频而看视频,通过对视频播放器滚动条的拖动,造成完成视频学习的假象;教案、PPT、大纲及其他有关课程的学习材料下载人数很少。这是由于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自控力不强及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造成的。
通过MOOC平台从技术上解决这类问题,对录制好的MOOC视频编辑完后,编辑几个非常简单的问题通过简短的程序在视频播放时随机嵌入式提问,每个学生看同样的视频时,被提问的时间、问题出现的顺序、问题都有可能不一样,可以防止学生根据规律作弊,这些问题的回答情况都通过平台程序进行了记录;教案、PPT、大纲及其他有关课程的学习材料下载情况也都通过平台程序进行了记录。视频如果没有正常学习完成、资料没有正常下载,平台系统也会在学生每次登录平台时及时给予提示。这些记录是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既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去参与学习,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MOOC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章节限期完成学习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有的学生对视频学习和资料的下载是在接近期末的时候才花几天时间集中观看、下载的,这显然不符合学习规律,也不利于和线下“翻转课堂”的配合。为此,在平台上,通过程序设定,要求课程的每一章节在限定的日期范围内完成学习,此段日期范围内如果没有观看规定的MOOC视频,不给予这部分的平时成绩。
(四)试题管理系统
对试题管理系统的改进有习题/试题分类和章节限期完成练习、试题。这部分的学习完成情况及得分,每个学生在各自的登录主页面中相互之间也是可以查看的。
习题/试题分类是将课程每一章节后面的习题和课程试题分成ABC类,与学生的ABC类分别对应。A类学生做A类题目;B类学生先做B类题目再做A类题目;C类学生先做C类题目再做B类题目最后做A类题目。如果没有完成相应的题目,平台系统也会在学生每次登录平台时及时给予提示。
章节限期完成练习、试题与学习资料管理系统中的章节限期完成学习一样,章节练习和试题必须在平台规定的日期范围内完成,否则不给予这部分的平时成绩。
(五)其他功能系统
1.学习信息数据挖掘
学习信息数据挖掘是利用MOOC平台数据库中的数据,对影响学生MOOC学习因素等进行分析,有利于教师根据分析结果对MOOC的相关方面进行改进、完善。
2.防复制粘贴功能
防复制粘贴功能是指在MOOC平台上,防止学生在做题时将答案直接进行复制粘贴,防止学生们相互间抄袭。
3.答案重复率检测
答案重复率检测一般针对的是问答题、论述题等需通过大量文字进行回答的题目。主要是在学生作业之间进行检查,答案重复率超过某一个规定值后,说明有抄袭的可能,将专门归为一类,供教师专门处理,这有助于教师对习题或试卷的批改。
4.虚拟教室
虚拟教室不同于学习论坛,类似于网上玩游戏的房间,几个人在同一虚拟房间或同一张虚拟桌上讨论问题,更适合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其结合了现在年青人的娱乐、游戏等场景,有语音和视频功能,很受学生的欢迎。现阶段为了更好的让学生适应,每次在虚拟教室里的学习都由教师引导,组织教学;后期将由教师安排,班干部进行组织学习讨论;最后实现全开放的学生自由组织利用虚拟教室进行相互学习。同时,在现阶段对同一课程安排了不同的几位教师在虚拟教室中进行教学,他们教学安排不在同一时间,学生可根据上课安排去听不同教师的课。
5.虚拟实验室
虚拟实验室是针对实践类课程而开设的。比如,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虚拟实验设备,在MOOC平台上可以利用这些虚拟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操作,减轻学校实验设备不足的压力。
6.平时成绩加减分
在其他功能系统中,学生在网上的学习笔记、在论坛中的留言、学生间的互评、答案抄袭记录和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的参与情况都将作为这部分平时成绩加减分的依据。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去参与学习,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MOOC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六)游客接口
游客接口是指MOOC平台上除了校内教师、学生和平台管理员以外的人进入时的接口。游客不需要登录或者只需要用平台提供的公用账号登录,可以浏览平台上的网页和MOOC视频的试听等,也可以下载一般的学习资料。
(七)效果分析
校园MOOC平台经过改进后,继续在之前的专业学生中进行应用试验,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经过再次对这些学生的调查分析可知:基础较差的学生觉得题目由简单到复杂,更能接受;实践课线上线下分配的课时较合理,进度配合得也比较有条理;为了获得较好的平时成绩,参加MOOC平台视频学习、习题和网上讨论的人越来越多,参与频率也有所提高;每一章节的练习、试题按时完成率有所提高;对抄袭现象有所抑制;特别是虚拟教室让学生提高了对MOOC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
表1所得数据是从校园MOOC平台收集的数据,为防止学生个别数据给总体样本分析结果带来的影响,这里取平均值。主要从平均每人正常看的视频数量(video)、平均每人资源下载量(download)、平均每人完成作业量(exercises)、平均每人在论坛上发言条数(statement)、平均每人所做笔记数量(notes)和平均每人评价别人数(evaluation)等方面对MOOC平台改进前后进行数据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平台改进后,所有数量都有所增加,这和平台上设置的“平时成绩加减分”分不开,notes和evaluation这两项在平台改进前都小于1,而且在改进后增加值不大,说明学生还是不习惯在平台上做笔记和评价别人,只是出于平时成绩的加分,数量才有所增加。
平台改进后,2014年9月在线上的人数较多,达到4280人,每人平均在线20.38次;后面3个月的在线人数有所减少,最低也达到了3515人;总的平均人数为3869人左右。这说明学生在校园MOOC平台上学习在开学的时候积极性比较高,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降低,但总体上学生能够坚持在MOOC平台上进行学习。
参 考 文 献
[1]徐魁鸿.MOOC内涵、特征及其对我国终身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4(28):60.
[2]蔡文芳.我国MOOC课程完成情况分析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5(17):21-22.
[3]牛杰,李晴,戴艳.以翻转课堂优化高职工科教学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5(36):42-43.
[4]TALBERT R. Inverting the Linear Algebra Classroom[ J].PRIMUS,2014(5):361-374.
Abstract Based on the autonomous learning theory, sense of presence theory and learning community of practice, th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and optimizing MOOC platform has been put forward, including the classification for students, exams and courses, the anti-cheating, answer repetition detection, virtual classroom, virtual laboratory, and process conditions linked to add and subtract points at ordinary times, etc. After application experiments, the improved MOOC platform received very good effect that is improved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initiative and sense to participate in the MOOC learning.
Key words MOOC platfor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anagement reform; technical function
Author Yang Yuping, lecturer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Chongqing 4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