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自忠
引子
广安,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故乡,1998年5月跨入全国“文化先进县”行列。
斯郡天宝蕴物华,此处地灵生人杰。
在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资源富集、物产丰硕的热土上,人文之光璀璨夺目,文萃之花遍地绽放,賨州异彩光焰夺目,渠江歌声婉转悠扬,巴蜀遗韵沁人心脾,艺术瑰宝绚丽多彩。
随着一代伟人故里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勤劳、善良、敢于拼搏、勇于开拓的百万广安儿女,正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投身到“感恩小平·我为小平家乡发展作贡献”的滚滚潮流中,为家乡的跨越腾飞倾情奉献着智慧和汗水。
掠影今日广安,在“巩固文化‘创先成果,打造西部文化强区”目标召引下,全区广大文化界同仁怀着对小平同志无限敬仰和感恩戴德的情怀,在加快推进广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征途上,快马加鞭,激情赋采,为妆扮广安文化更加美丽的春天高筑平台、大显身手,合力谱写文化繁荣的交响曲,纵情高歌感人情怀的大风歌,为魅力广安名片凭添了一道道缤纷靓丽的光彩。
阵地建设扎实推进
在打造西部文化强区的时代工程中,广安区坚持以“夯实阵地设施、拓宽服务空间”为抓手,扎实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近些年来的强力攻坚,全区基本建成了全域覆盖、功能完善、设备配套的区、镇(乡、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阵地网络新格局。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分别升格为国家二级馆;27个乡镇先后新建了面积为3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其中石笋镇综合文化站成功打造为省级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5个街道办事处、45个社区居委会均建立了街道“文化中心”及社区“文化活动室”。
伴着扶贫攻坚步伐的强力推进,全区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得以有效夯实。以各行政村的两委活动室为依托,以农家书屋为主要载体,开辟建设了集广播宣传、图书借阅、电子阅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村文化活动室,实现了包括贫困村在内的所有行政村的村文化室全覆盖。同时,以新农村聚居点为依托,加快推进了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和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的建设进度。目前,已基本实现贫困村每个村都有一家农家书屋、一个宣传专栏、一套广播器材、一套音响设施、一套打击乐器、一个活动广场和一个简易戏台,为丰富农村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条件。
文化民生惠及万民
坚持文化惠民、造福地方百姓是广安地方党委、政府的重大执政方略,更是广安文化战线全体同仁坚持不懈的目标追求。通过全区上下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全区文化民生工程扎实推进,文化惠民成效日益显现。
两馆一站全面实现免费开放。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和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都因地制宜地开启了免费服务项目,完善了免费服务机制,拓展了免费服务范围;两馆一站实现年接待服务对象10万余人次。
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域覆盖。通过近年来的两轮升级改造,27个乡镇、438个行政村的农村广播全面恢复;启动了数字电视转换工程,完成了所有乡镇信号盲区各自然村的“户户通”直播卫星工程建设任务。目前,已有7000余户用户享受着直播卫星服务,广安区老百姓听广播、看电视难的历史从此结束。
农村公益电影月月放长年坚持。改进了对电影放映工作的监管模式,启动了对公益电影放映工作的改革探索,创新推出了定位系统定位放映员(机)的数字监测模式。通过区、乡(镇)、村三级共同努力,确保了农村每个村长年每个月放一场公益电影。
文化惠民主题服务活动广受点赞。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照“一村一场”的要求,组织了多支文化扶贫演出队伍陆续深入全区各贫困村开展巡回演出,并同步举办了送书法下乡和送“全家福”进村的惠民服务活动;以“扶贫先扶志,济困先树人”和“情牵山乡”等为主题的文化惠民主题演出活动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高度点赞。
群文活动亮点纷呈
近年来,广安区坚持把广泛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精心策划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丰富服务内涵、发挥服务效益的重要手段和目的,广泛开辟并充分利用各种文化活动平台,多形式、多内容、多层次地策划和组织开展了系列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大中型群众文化演展活动,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了文化发展的成果,切身体会到了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每年一度以展示地方文化特色为内容的正月初一民间文艺表演喜庆祥和,节庆氛围浓郁;以“感恩小平·中国梦在广安”为主题的“欢乐市民”大赛和以“新农村、新农民、新风貌”为主题的“欢乐农家”大赛已成为广安群众文化的品牌活动;以“写童谣、画童谣、书童谣、演童谣”为主要内容的童谣节展演、以“书法进校园”、“川剧进校园”、“话剧进校园”、“曲艺进校园”和中小学生艺术节为载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全方位展示了广安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以“梨园飞歌”冠名的戏剧专场演出、以“书香广安·德润賨州”为主题的国学经典诵读尽显地方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与生机;每年30余场的大中型文化活动,加上各基层组织开展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在积极营造伟人故里浓郁的群众文化活动氛围、努力提升广安城市文化品味和对外形象的同时,有效地拓展了文化服务空间、丰富了文化服务内涵。
文艺创作硕果累累
广安区坚持把重视和加强精品生产供给力度,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纳入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在此工程中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
截止目前,区内已组建成立区作家协会、区音乐舞蹈家协会、区摄影家协会、区书法家协会、区美术家协会、区戏剧家协会。各文艺协会常年坚持开展创作采风、研讨交流和演艺演展,协会活动十分主动活跃。
区政府出台了广安区文艺创作奖励办法;坚持实行了两年一届的广安区优秀文艺作品评选表彰制度。
区文联主办的内部文艺刊物《宕渠风》坚持季刊出版内部赠阅。每年均有300余件次作品在各级各类报刊(荧屏、舞台)上发表、展演和获奖;歌曲《小平爷爷走过的路》、《中国步伐》等30余件作品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群星奖”等省、部级奖项;参加省、市文艺创作、演展等赛事每次都名列前茅;先后出版各类文艺专辑(丛书)80余部(集)。endprint
为进一步挖掘、整理、弘扬和展示独具广安特色的红色文化和民间优秀文化,努力为老百姓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和系列文化大餐,广安区于2014年以“感恩小平·揽胜广安”为主题,对具有广安地方民俗特色的文化进行了挖掘、整理和再创作,编辑出版了一套展示本土文化发展成果的文艺丛书。该丛书分别以《广安文萃》、《广安颂歌》、《广安瑰宝》、《广安民俗》、《广安记忆》、《广安异彩》、《广安遗韵》为书名推出了全套共七部系列丛书,浓墨重彩、图文并茂地分块展示了广安本土的文学、歌曲、书法、美术、摄影等艺术创作成果,浓墨重彩地推介了伟人故里的文化遗产资源、名胜景区景点以及地方民风民俗和人文轶事等,并如期地在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时作为献礼之作面向社会广泛赠送发行。这套文艺丛书的编印,填补了广安区多年来无系统整理文史资料的空白,社会评价良好。
遗产保护得力生效
广安区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为切实加强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区内建立完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先后开展了三次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并先后三批公布了《宕渠道教音乐》等25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传承人,各项目保护措施落实到位;《缠闭武术》等四项非遗项目被入录广安市非遗名录,《宕渠云童舞》入录四川省非遗名录。目前,区政府对省级非遗名录《宕渠云童舞》建立了保护传承基地,拟通过再次挖掘整理,力争申报为国家级非遗名录。
文物保护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区内共有馆藏文物705件,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保单位5处,区级文保单位14处,文物保护点382处。区文物所建立健全了相关工作制度,各乡镇都聘请了文物管理员,文保档案建立规范,文保单位“四有”工作全面落实。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得到上级表彰;可移动文物普查效果明显;文物维修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工作取得实效。
校园文化特色彰显
近年来,广安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探索新路,各项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成效显著。
本着从娃娃抓起、着力培养文艺新人的思路,结合区情,深入调研,广安区分别启动了“川剧进校园”、“话剧进校园”、“曲艺进校园”和“书法进校园”等活动,先后在厚街小学建立了“川剧艺术传习基地”,在中石油广安希望学校建立了“广安区中小学生书法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正着手在大安小学建立“曲艺传习基地”。目前,各基地传承学校的阵地建设、师资安排、教材编印、设施添置、活动开展等各项传承培训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2015年10月16日,以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为主题的校园题材话剧《阳光下的孩子》在石笋镇第一小学启动首演,然后又陆续在城区所有公办学校开展巡演,为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广大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搭建了一个靓丽的平台,收到了令人欣喜的成效。
在区文化、教育部门的指导、扶持下,全区各中小学都相继启动了“特色大课间”文化活动,各校都因地制宜地选择了一项特色文化项目作为全校师生参与的大课间集体活动;两年一届的中小学艺术节和童谣节展演规模盛大,师生参与面广,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蓬勃生机。
人才队伍日益壮大
近年来,区上先后引进文化专业人才12 名;区文广新局下属单位文化事业人员30名中,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达28名;各乡镇都配备有1至3名文化专干,各行政村和社区至少有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截止目前,区文学创作、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摄影、戏剧等文艺团体会员人数达386人,社会文化辅导员达118名。
通过近年来的培养和引进,文化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比2010年增加112余人,且质量稳步提高,专业、岗位及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各乡镇、街道、学校、企业均建立有多支业余文化人才队伍,人员总数逾万人,在文化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政策保障坚强有力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坚持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其列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重要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年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区上先后成立了“文化先进县”动态管理领导小组、文化建设工作发展领导小组,落实了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西部文化强区的决定》(广区委发〔2010〕34号)、《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广区委发〔2012〕2号)等相关文件,定期、不定期召开区委、区政府文化工作办公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添制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及促进文化建设的税收、投融资等优惠政策。坚持组织协调区级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工作协调长效机制,职责分工明确,工作效果明显。
各乡镇、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文化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制定了工作规划,在全区范围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管理服务、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格局。
尾声
时代造福广安,机遇垂青广安。八百里广土安辑云蒸霞蔚,五千年宕渠雄风浩气长歌。源远流长的宕渠文化丰厚了广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以小平思想为核心的红色文化聚合了广安文化的灵魂。阅读广安,满是激情感恩的诗行,聆听广安,尽显文化大幕的精彩。翻开广安文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长卷,我们浏览到了区委、区政府提升广安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定位:
以继承和弘扬邓小平故里的红色文化为核心,以挖掘和创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培育和壮大文化产业为重点,以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为动力,着力实施提升邓小平故里文化软实力。届时,全区公共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健全完善,城乡社会文化活动阵地更加巩固,城区基本建成“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基本建成“十里文化圈”;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到8%左右,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现金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到6%左右,文化产业总产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8%左右,成为全区的经济支柱产业;文化凝聚力、文化供给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推动力全面提升,广安作为文化魅力城市和文化强区的战略地位更加巩固。
立足坚实的历史积淀,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我们翘首期待广安文化发展丰碑傲然耸立。有广安人执着的信守和聪颖的智慧作证,我们深信:美丽的渠江之滨必将迎来一个更加枝繁果硕的文化之春;我们祝福:一代伟人的家乡明天一定会更幸福美好!
责任编辑/廖全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