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脑变成自己思想的跑马场
——谈学生写作中思辨能力的养成

2016-09-29 03:08魏月琴
现代语文 2016年7期
关键词:深刻性批判性学生

○魏月琴



让大脑变成自己思想的跑马场
——谈学生写作中思辨能力的养成

○魏月琴

摘 要:近年来,大部分省市的高考作文提供的材料凸现出很强的思辨性,重视检测学生的思维品质,尤其注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根据目前学生的思维状况,本文拟从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三个方面谈谈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一些拙见。

关键词:学生 思辨力 广阔性 深刻性 批判性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最初《礼记》这样阐释“为学之道”。“慎思明辨”即思辨,也就是思考辨析。思考是指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而辨析是指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进行辨别分析。简言之,读者分析问题时须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说理时要清楚准确、明白透彻。因此,思辨能力不仅能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品质。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求中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较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具备理性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1]

但目前学生的思维状况不容乐观,学生的“思维沙化”倾向严重,思辨力萎缩甚至荒芜已成学生的软肋。放眼学生作文,内容上空洞泛谈的多,言之有物的少;思维上浅尝辄止的多,深入分析的少;行文中“别人”很多,“自己”很少。这一切源于思辨能力的退化,退化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高速传递,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多渠道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同时人们对信息的接受方式也由主动变为被动,“多看少思”直接导致中学生思维的浅表性、机械性和浮躁性;二是在高考的严峻形势下,作文教学重技法指导、轻思维训练,急功近利的做法势必导致学生作文在思维层面上呈现趋同性、“模式化”。无怪乎梁晓声曾这样评价高考作文:程式化、文艺腔泛滥;假大空盛行;只有情调,没有情怀。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它是作者思想认识、思维品质、生活体验、知识积累的综合实践。没有思想的模式化写作是制作,有思想的创造性表达才是创作。朱光潜曾说:“我发现不但思想训练是写说理文的必有的准备,而写说理文也是整理思想和训练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2]从写作心理学角度看,写作的过程是先学会思维,再学会表达。从表层来看,作文是语言文字的书面编排,所谓“写文字”;从深层来看,作文则是思维的外化,所谓“写思维”。要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不能“只要葫芦不治虫”,重“标”更须重“本”,因此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方是“王道”。

从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角度看,学生思辨能力的养成,其重要意义至少有两方面:

1.有助于审题立意时进行纵深挖掘

以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和近五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为典型,所给的材料均是“两概念”的对立统一,注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重视检测学生的思维品质。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所给材料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青春不朽,二是青春速朽。平时若不常做“思维体操”的学生,看到材料后易“想不开,想不深” ,简单立意为“青春有时速朽,有时不朽”“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等,呈现出思维的泛化和浅表性。而思辨能力强的学生,瞬间可进行一场审题立意的“头脑风暴”:什么样的青春会“朽”?青春为什么会“朽”?青春会“朽”,身处青春的我们如何应对?青春易“朽”,不再青春的人们如何弥补?思维缜密者善于将貌似对立、实则统一的两个角度整合到一起,对“朽”与“不朽”作综合思考:“朽”与“不朽”的转化,“朽”对“不朽”的追寻,“朽”变“不朽”的飞跃。这样的立意是对青春风采、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深层思索,体现出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2015年上海高考作文题重在引导学生探讨心中的“坚硬”与“柔软”,培育精神和谐。考生需挖掘矛盾表象背后的逻辑合理性,深入思考如何根据自己的人生境遇平衡“柔软“与“坚硬”,从而造就和谐的自我,方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2.有助于论证分析得明白透辟

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对一类议论文的要求:深入“分析”,对某一“含义”进行“分解”和“剖析”,多问几个“为什么”。文学评论家刘勰如是说:“论如析薪,贵在破理。”论证是推理,论证过程最能显现议论文的水平。“事实胜于雄辩”固然正确,但事例是特殊性的,道理则是普遍性的,正所谓“有理走遍天下”。但学生往往把议论文简单机械地理解为“论点+事例”,例证有余,说理不够,导致“油水分离”。其实不是学生不想讲“理”,而是因为胸中无“理”,所以在写作时蛮不讲“理”、强词夺“理”,最终“理”屈词穷,论证乏力。可见,写好议论文首先要善于析理,且论证时要讲究推理。因此,思想的深度兼思维的宽度是写作优秀议论文的根本。

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中学生只有具备思辨能力,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方能更加深刻。

针对学生思维浅表性、机械性和浮躁性的现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地做了一些尝试,在日常教学中抓住契机,强化学生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策略主要有三个方面:

1.由此及彼,多一点“联”的意识

“联”就是联系、联想。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有着相互联系,每一事物的内部各要素间也是相互联系的。思维的广阔性体现在分析问题时能立足于事物间的联系,全面地看问题。教材中适合学生进行“思维体操”训练的“场所”很多,例如《史记·滑稽列传》中淳于髡被派往赵国求援前对齐威王“先生少之乎”的回答就值得一思:淳于髡为何避开问题,选择给齐威王讲述一个“神似”的寓言故事?他的意图是用比喻的手法,巧妙地将齐威王之行与农夫之行相联系,让齐威王自己察觉错误从而成功进谏。联想思维的种类丰富,包含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多种方法。学生因缺少相应的联想方法,所以审题立意时往往“想不开、想不深”,思维疲软甚至“短路”。只有不断强化“联”的意识,才能让学生做到思维灵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2.由表及里,多一点“挖”的意识

思维的深刻性体现在分析问题时能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并深刻剖析事物的本质,挖掘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刻的有社会价值的东西。思维的深刻性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更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苏州市模考(作文题目为“群行”与“独行”)中的考生习作《先驱的悲剧》片段为例:“初读鲁迅的《药》,只是惊愕于人与人之间的相食,而后却意识到这人肉筵席的背后,是先驱的惨痛悲剧。先驱的悲剧在于他为群众谋求福利,却反身亡于群众之口。不难发现,先驱的悲剧总是离不开愚昧的民众。虽然说在群体中可以走得更远,但若是愚昧的群体,便是要偏离了原轨,越走越远,却也越走越歪。因为他们缺乏一个正确的方向,方向何来?先驱用血肉堆砌而成。”

小作者将民众看成“同行者”,把各领域的先驱看成“独行者”,在“先驱”与“民众”“独行”与“同行”两组思辨层面上展开论述,分析说理深入,思想深邃。试想:如果不具备思维的深度,怎能写出如此深邃的文章?

3.由正及反,多一点“反”的意识

“反”即逆向思维,亦称求异思维,俗曰:“反其道而思之”。思维的批判性体现在敢于质疑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观点,敢于探究,敢于创新。在作文教学中尝试“逆向思维”,可打破思维定势,让作文教学别开生面、别有洞天。笔者曾布置《假如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酒香也怕巷子深》《滴水未必穿石》等题目,学生讨论激烈思维活跃,颇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重视“反”的意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目前学生的思维状况尚不理想,但笔者坚信:只要坚持多读多思,学生终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思想有多深远,决定文章有多深刻。学生不断磨砺自己的思想,让大脑成为自己思想的跑马场,是作文走向成功的基石!

注释:

[1]罗荣娟:《论作文教学与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朱光潜:《欣慨室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2012年9月版。

(魏月琴 江苏省外国语学校 215104)

猜你喜欢
深刻性批判性学生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赶不走的学生
渗透分类思想,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利用问题导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让经典不再遥远
学生写话
抓语言训练,促学生数学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