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玲,高莉琴
(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2.昌吉学院中语系,新疆昌吉 831100;3.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
“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双翻计划”)是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根据新时期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于2011年8月在全疆16所高校启动的以培养具备“两个舌头”和“两个笔头”的实用翻译技术人才和高级翻译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实施方案。
1.目前翻译队伍状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保障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贯彻,上至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下至县,乃至乡一级的党政部门都设立了翻译机构或配备了专职翻译。20世纪80年代末,自治区拥有了一支四千多人的民族语文翻译队伍。但令人遗憾的是据自治区民族语文翻译局的统计,新疆翻译人员近年来逐年减少到目前尚不足900人[1]。在2001年新疆译协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原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指出:“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民汉两种文字的同时使用重视不够,对翻译工作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自治区及各地有些党政部门没有翻译机构和翻译人员。在机构改革中,个别地方甚至撤销了原有的翻译机构,同时对翻译人员的关心、照顾、培养、使用也不够,造成目前我区翻译队伍萎缩,人员逐渐减少的局面。”[2]
2.对翻译人员的旺盛需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规定在自治区范围内“行文用两种文字印行”,“少数民族干部、职工参加的会议上配备翻译”等等,从政策上明确了翻译工作的地位与重要性。同时实际情况是党政部门常有大量的文件及会议需要翻译;基层单位特别是南疆基层,少数民族干部占基层干部总数80%—95%以上[3],由于汉语水平有限,党政公文、政策法规、司法文书必须进行翻译,否则无法保证党和政府的政令畅通;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时代,互联网、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播平台上的海量信息也需要翻译;除此之外,政治、经济、文学、科技等方面的书籍也有大量的翻译工作要做。
3.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翻译工作
2010年12月2日,国家民委下发[2010]198号①文件名为《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委发[2010]198号)。文件,就进一步做好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提出具体意见。同年,张春贤书记对全疆民族语文翻译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就加强培养翻译人才和建设翻译队伍等问题提出具体要求。2011年4月27日,自治区党委出台[2011]19号①自治区党委第十七次常委(扩大)会议出台《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自治区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意见》(新党办发[2011]19号文件)文件。文件,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大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力度。要把民族语文翻译人才培养工作纳入自治区人才培养规划。承担民汉人才培养任务的区属高校,要稳定目前招生规模;中语专业要以培养翻译人才为主要目标,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强化提升学生文字和会话的实际能力”。19号文件第一次明确了中语专业以培养翻译人才为主要目标,这是新时期给中语专业的明确定位。与此同时,为加强翻译工作,自治区民族语文(翻译局)于2011年9月30日成立。
4.“双翻计划”是对党委和政府政策的具体落实
2011年8月29、30日,自治区教育厅高教处召开研讨会,在经过相关专家充分研究论证基础上,制定了汉语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和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维吾尔语)专业培养方案,并将“关于印发‘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计划’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新教高〔2011〕33号)印发给各高校,要求各高校遵照执行。33号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计划”。
执行“双翻计划”的高校,研究生层次有4所,包括: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大学、伊犁师范学院;本科层次有7所,包括: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大学、伊犁师范学院、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昌吉学院,新疆大学与伊犁师范学院还招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哈萨克语方向)专业学生;专科层次有10所,包括:昌吉学院、新疆警察学院、新疆工程学院、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疆职业大学、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该计划采取专、本科免学费,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一体化培养模式。优秀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专升本、本科推免研究生政策。每年专、本科招生1 400名左右,研究生招生200名左右。
“双翻计划”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成为能从事维汉、哈汉双语翻译的实用技术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
本文调查“双翻计划”实施四年以来,承担本科层次教学任务的七所高校对该计划的执行情况,专业覆盖汉语言和维吾尔语;找出培养现状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提出提高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与意见。
本文采用了访谈法、文献资料搜集法和观察法。访谈的对象主要是各高校相关院系主管教学的负责同志,通过他们全面了解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招生、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毕业生水平与去向等情况;文献搜集法主要包括教育厅有关双翻专业的培养计划与方案,各高校向教育厅的汇报材料,各高校的招生计划和培养计划,以及教材数量与样本,由此获取相关数据;观察法主要是进课堂现场观察,以感受教学实况。对通过以上方法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梳理、统计和对比,得出结论。
数据来源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笔者去七所高校调研所获得的数据;一部分是查阅七所高校根据教育厅2013[50号]文件的要求所做的汇报材料中的数据,两者有出入时笔者进行了核对及更正。
教学是一个系统,教学系统即由若干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复合体[4]。关于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研究者有不同观点。笔者采用田慧生、李如密提出的“三(三)构成(影响)”要素说,即构成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内容,影响要素包括目的、方法、环境[5]。我们从构成要素角度展开调研,使用影响因素进行测评。现将对7所高校调研具体情况汇总如下:
截止目前,新疆财经大学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授数为0,伊犁师范学院、昌吉学院已取得博士学位人数为0,新疆大学学士人数占总人数50%。5所高校师生比都超过了合格标准1∶18(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伊犁师范学院师生比达到了1∶33。在维汉听、说、读、写方面具备驾驭两种语言能力的教师中以少数民族老师居多。有翻译资格证仅3人。7所高校承担“双翻计划”专任教师师资情况详见表1。
表1 7所高校承担“双翻计划”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通过以上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新疆大学高级职称和具备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较多,其余高校较少。教师总量不足,故教师教学工作量超标。具备翻译实践经验和翻译资格认定教师更缺乏,这会影响到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与水平的提高,因此翻译教学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年内“双翻计划”本科层次共招生3 300人,汉语言专业948人,维吾尔语专业2 352人。目前,4年内通过MHK四乙及以上者300人有余,占汉语言专业总人数32%。伊犁师范学院2011级学生毕业时通过MHK三甲为15人,仅占本届总人数47%。2009、2010级学生虽不属于“双翻计划”的实施对象,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七所高校两届毕业生从事实用、高级翻译人数仅4人。2011级推研137人,在11级813总人数中占17%(详见表2)。
表2 7所高校4年内学生情况
(续表2)
通过七所高校MHK成绩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招生时汉语单科分数限制与大学期间MHK过级水平及过级率无直接关系。双语班类学生中,新疆师范大学学生MHK过级水平及过级率较高。民考民类学生中,喀什大学学生MHK过级水平及过级率高。推行民汉混住的学校学生MHK过级情况总体较好,如: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本科毕业后走向翻译岗位的人数寥寥无几。维吾尔语专业WYSK还没有实行,学生的目的语水平还无法评估。但汉语水平考试已日臻成熟,从1996年HSK考试被引进新疆和2010年全疆全面启动MHK考试至今,汉语水平考试已走过19个春秋。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暂行办法》中明确的MHK四级标准和表2中七所高校通过MHK四乙及以上人数为总人数32%的过级率来看,提高学生母语水平的同时,逐步、逐级进行翻译训练是可行的,但研究生层次更应该成为翻译人才培养的重点。
1.课程设置及日常翻译实训情况
除去通识课程、师范类课程及针对目的语习得开设的综合、听、说、读、写课程,笔者将教育厅33号文件中所列课程全部罗列如下。汉语言专业共11门,具体为:*现代汉语、*现代维语、*汉维语语法对比、*汉维语对照阅读、*中华文化、*汉语文选、*语言学概论、*翻译理论与实践、*汉维语口译、社会语言学、汉语与文化交际。维吾尔语专业共16门,具体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作品选读、*现代维吾尔语、*维吾尔简史、*维吾尔文学作品选读、*维吾尔语报刊阅读、*维吾尔语话题交际、*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维吾尔文化、维吾尔语影视作品欣赏、写作(汉文)、口译、语言交际艺术。
笔者将33号文件与各高校最新版教学计划核对,查看各高校带*号必开课程、无*号任开课程执行情况及自开课程。带*号必开课程:新疆财经大学汉语言专业“汉维语语法对比”和“汉维语口译”,维吾尔语专业“维吾尔文学作品选读”和“维吾尔语报刊阅读”没有开设,其余高校都完成必开课要求。无*号任开课程:汉语言专业“社会语言学”和“汉语和文化交际”,维吾尔语专业“语言交际艺术”多数高校没有开设。自开课程:“汉语影视作品欣赏”、“高级视听说”、“汉维语言文化对比”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值得商榷,新疆财经大学汉语言专业“汉字正音与书写”和“普通话语音训练”、“维吾尔现当代文学”和“维吾尔文学作品选读”课程内容有重复。日常翻译实训情况:新疆农业大学有日常翻译实训要求,新疆财经大学有翻译实训平台。详见表3。
表3 7所高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日常翻译实训情况
通过课堂内外对比来看,专业课学生是学了,但是课外实训无平台,无指导、监督、评价等体系,成为学生不能很好学以致用的主要原因。
2.11、12级学生实习时间、形式及效果
新疆大学汉语言专业第5、6学期在乌市党政机关、报社、翻译局等各单位实习,有的岗位对学生翻译水平提高有帮助。维吾尔语专业第5学期校内强化训练,第6学期在哈密、吐鲁番地区农户家语言实习,实习效果较好。
新疆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第5学期赴和田地区支教,第6学期前3个月在师大语言学院预科部实习,最后一个月自主实习。第6学期因有老师一对一指导,教学实习效果较突出,但一年实习中翻译训练有限。维吾尔语专业2011级学生在沙雅县支教一年,2012级学生沙雅县支教一学期,另一学期校内强化训练,校内定期开设维吾尔语口语及翻译报纸等课程,效果不等。
喀什大学汉语言专业第5学期支教,第6学期教育实习,配有翻译任务,一年都为教育实习。维吾尔语专业第5学期支教,第6学期在英吉沙县乔勒潘和龙甫乡政府语言实习,多为办公室工作,维吾尔语水平提高有限。
伊犁师范学院汉语言专业11级第5、6学期,12级第5学期在伊宁、尼勒克县各级政府、广播系统等单位实习,因实习岗位而异,效果不等。维吾尔语专业第5、6学期在伊宁县各级政府实习,大多为办公室工作。
新疆农业大学汉语言专业第5、6学期在乌市报社、电视台、天山网、广播电台、新疆日报社等11家单位实习,基地与翻译专业对口,效果明显。维吾尔语专业第5、6学期在拜城县支教+语言实习,因有详细的制度要求与严格的管理,一年实习结束后学生都敢于、能够开口交流,效果较好。
新疆财经大学汉语言专业第6学期内地考察20天,其余时间在乌市报社、文联、网站、社区等单位实习,第8学期3月份学生联系单位实习,4月返校毕业前翻译作品准备,实习效果不等。维吾尔语专业第4学期托克逊县农户入住4个月,第8学期3月份学生联系单位实习,4月返校毕业前翻译作品准备,效果不等。
昌吉学院维吾尔语专业第5学期支教,第6学期乌昌地区学校、翻译局、报社等单位实习,学生维吾尔语水平提高不明显。
相比较而言,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汉语言与维吾尔语专业一年的实习方式合理、定位准确,效果较好。
3.11级学生毕业作品/论文要求及效果
汉语言专业毕业作品要求:新疆大学维翻汉3 000词,汉翻维20 000字。喀什大学维翻汉8 000词,上研学生写毕业论文。新疆农业大学汉翻维25 000字(小说),维翻汉5 000词(政论文)。新疆财经大学维翻汉2 500词,汉翻维10 000字。
维吾尔语专业毕业作品要求:喀什大学维吾尔语专业维翻汉20 000词,上研学生写毕业论文。新疆财经大学维翻汉10 000词,汉翻维2 500字。存在的问题是具备翻译指导能力老师数量不足,现任指导教师中部分老师指导能力也较有限,哈萨克语指导老师较缺乏,对学生翻译作品质量监控不到位。
新疆师范大学、伊犁师范学院两个专业,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昌吉学院维吾尔语专业都是撰写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是维吾尔语专业有一定量关于汉语教学论文,研究内容与翻译无关,甚至与目的语也无关。
1.具备维汉双语翻译能力与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非常有限
教育厅33号文件没有对高校师资提出具体要求,根据培养目标来看,专任教师中90%左右的教师必须具备双语翻译能力,但从表1来看,目前各高校达不到这一标准。原因在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学模式向“交际模式”转变,教师们在课堂上大都是单语种讲课。维吾尔语专业教师大都是维吾尔族,他们使用汉语日常交际没有障碍,但是汉语读、写、译水平有参差,同时对两种语言本体及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汉语言专业教师大都是汉族,他们大学或硕士阶段学习过维吾尔语,但多年使用母语教学,势必会造成对维吾尔语遗忘。他们的目的语水平不是在不断提升,而是在递减。
2.教学计划运行效果不理想
(1)课程设置需完善
从自开课程和调研反馈情况来看,汉语言专业需开设“汉字正音与书写”、“维吾尔语写作”,维吾尔语专业需开设“汉维语法对比”等核心课程,培养方案需修订。
(2)校内外实践效果不理想
“双翻计划”规定校内实践要求是:汉语言专业本科生前3年完成8 000字翻译作品一份,毕业时翻译30 000字作品一份,另学年论文一份。维吾尔语专业本科生完成学位论文一份。校外实践要求是:实习一年,包括教育实习和专业/语言实习,另一周见习和一周研习。但7所高校都只完成了部分任务。
1)日常翻译实训
河图与洛书包含了数的奇偶分类、“等差”“等和”的排列、幻方等数学内容,本质上是古人对数与数学的朴素的认识.河图也常化成圆形的,如下图鼎的左半部所示.圆形的河图是会标的基础构图.
“双翻计划”加大了“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课时量,但各高校实际教学中偏重于课堂教学,实训安排偏少。各高校都反映因教师外出读博、读研、访学、生病、退休等原因,院/系总体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伊犁师范学院编制外或兼职教师数达17人之多。即使汉语言专业有8 000字翻译作品要求,但受老师数量及翻译水平限制,对学生作品缺乏监管与指导,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2)校外实习
A.教育实习
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大学两个专业和昌吉学院、新疆农业大学维吾尔语专业均支教一学期。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院校实习经费问题,但教育实习与翻译实习还有一定的区别。
B.专业/语言实习
两个专业的专业/语言实习主要有四种形式:第一,教育实习。那么维吾尔语专业的问题又摆在面前,所学语言得不到应用。第二,翻译实习。汉语言专业学生双语学习时间较长,具备一定的双语基础。但各高校建立的翻译基地数量及作用都非常有限,只有新疆农业大学在实习基地数量和锻炼学生翻译能力方面效果较突出。第三,机关单位办公实习。维吾尔语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期使用维吾尔语频次非常低。第四,语言实习。维吾尔语专业许多高校采取入住少数民族家庭的方式,汉语言专业是到内地学习交流。但随着物价上涨,学生人数增加,实习经费不足等原因,近几年此项工作在有些高校没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影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3)毕业作品/论文
七所高校汉语言专业都没有保质保量地同时完成3万字翻译作品与1份学年论文任务。
实践教学是各高校争论的主体,但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与质量,实践之所以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对学生缺乏指导、监管、考核、评价等机制。
3.“双翻计划”新增设的有关翻译课程中4门无配套教科书
《汉维对照阅读》《维吾尔语口译》《维吾尔简史》《维吾尔语话题交际》4门课程无配套教科书,其他一些课程也存在修订教材问题。
个性差距指各高校之间的差距。
1.下级院校对“双翻计划”理解有偏差
教育厅制定的培养方案是非师范类,7所高校中却有师范类高校,这使一些传统的师范类院校不知所措。例如,昌吉学院汉语言和维吾尔语专业历来都属于师范类,根据此指导性方案,中语系将2011和2012级培养方案改成了非师范类,但学院和学生都认为师范类是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就业机会,所以从2013级开始又改回到师范类,但又陷入了师范教育与翻译能力培养孰轻孰重的问题。昌吉学院既招“双翻计划”的学生,也招非“双翻计划”的学生。伊犁师范学院从2011级将两个专业都改成非师范类。对于非师范类院校,无视学生的实际水平,把“双翻计划”简单地理解成翻译水平培养,师生都感到力不从心。
2.各民族混合编班方式在四所高校汉语言专业翻译教学中矛盾凸显
汉语言专业招收时没有限定民族,入校后每个班都是多民族,其中以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居多。例如:新疆大学每届几乎都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各占一半。新疆农业大学13级共40人,17名哈萨克族。伊犁师范学院14级共35人,29名哈萨克族,6名维吾尔族。昌吉学院2013级共53人,哈萨克族21人。新疆大学、伊犁师范学院、新疆农业大学关于语法及翻译课程都实行分班教学,加大了老师工作量与教学成本。因此,汉语言专业招收时应该限定民族,按民族分班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3.三所院校翻译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新疆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招生时将汉语单科分数限定为不得低于100分,招收类型限定为双语班,文理兼收,本科段实行导师制,并进行小班授课(每班人数在20左右),学生进校后多数很快通过MHK四甲考试,后两年进行翻译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经验和初步翻译能力。从此成果可以看出,一本院校可以文理兼收、招收双语班类型考生,优中选优,进行精英化培养。
新疆农业大学维吾尔语专业实习效果较好。第一,院方对学生实习内容有非常详细的要求。第二,每位学生都有汉语和维吾尔语两位指导老师。第三,每周支教学生上课量限定在7—8节,不允许学生超课时上课。第四,为提高学生口语能力,中语学院对支教学生提出每周要做到“5511”要求,即:支教学生每周要上5学时的由受援学校维吾尔语课老师开设的维吾尔语口语课;听5学时小学或初中阶段维吾尔语文课程;每天写1篇维吾尔语日记;每周翻译1篇500字左右报刊文章。第五,受援学校都是寄宿制,解决了学生入户的问题,具有良好的语言环境。第六,具备完善的监督及考核制度。有全职、专业对口带队老师全程陪同,负责各项检查工作。每学期实习成绩由以下四项综合评定,其中维吾尔语口语表达能力占45%,实习作业占20%,教学能力占20%,综合表现占15%。
喀什大学在“双翻计划”教学中进行多次改革,将2011级维吾尔语专业学生在大二阶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班级开设的课程相同,但教学内容不同,高中级班教学效果较好。在2013、2014级维吾尔语专业学生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三类模式,即:民汉双语翻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少数民族中小学优秀双语教师培养模式,公务型语言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分类培养,设置了与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相符合的课程体系。这也是不可为而为之的做法。
中语专业是新疆各高校的传统专业,以往的培养目标比较宽泛,可大致定为培养语言文字工作者,并没有明确提出以培养翻译人才为主要目标。而自治区党委[2011]19号文件明确规定:“中语专业要以培养翻译人才为主要目标,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强化提升学生文字和会话的实际能力。”这是在新时期对中语专业的明确定位。各高校中语院/系,以及从事中语教育的教师群体都必须转变观念,把自己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以培养翻译人才的主要目标上来。
对于承担“双翻计划”的双师型教师来说,既要有相关专业和层次的学位证和高校教师资格证,又要有翻译实践经验和水平认定证书。一方面,各院校应当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要求维吾尔语为非母语教师必须参加维吾尔语水平考试,新进教师必须参加翻译实践考试和具备“翻译资格证”,在任教师考取“翻译资格证”,成为教育型和技术型兼备的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派教师到基层支教、挂职,提高语言实践能力;到有相关专业的大学进修,提高双语理论与应用水平;另一方面,把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翻译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请进来,扩充教师队伍。
目前有些学生学习双语的目的性不强,所以积极性不够高,造成知识结构不合理,为了提高翻译人才的质量必须从学生对翻译重要性的认识着手,以保证翻译人才的质量。
1.日常翻译实训
从表2可以看出,推行民汉混住的院校学生通过MHK考试的情况较好,所以要长期坚持和大力推进,其效果不可估量。
课外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训活动,如建立“双翻”社团,定期出版双语刊物,定量课外翻译作业,定期开展第二课堂和丰富的课外活动等,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学以致用;老师对于学生的翻译实践应该加大指导时间、次数和监督力度,避免学生放任自流;制定实训制度,建立评价体系,并将其纳入考核范围,保证质量与效果。
2.校外实习
新疆农业大学维吾尔语专业实习方式有可借鉴之处,实习生听取定量的民族学生语文(维吾尔语)课程,增加目的语输入量。建议实行汉语、维吾尔语、带队教师三导师制,并建立详细的规章及指导、评价和考核制度,教育厅和各高校还需要拨付专业/语言实习专项经费,确保实习效果。将见习、研习与一年实习合并。
3.毕业作品/论文
将翻译作品作为“双翻计划”专业毕业生最终考核形式。但目前受到师资与学生双语水平限制,建议逐步推进。取消汉语言专业学年论文要求。
加强顶层设计,积极进行政策引导。新疆民汉语文翻译研究中心、各高校中语学院/系应主动作为、综合施策、构建院校特色平台,如开展“我与翻译家面对面”、“高校教师翻译培训班”、“新疆高校师生双语口语大赛”、“新疆高校师生翻译作品大赛”、“新疆高校翻译人才培养论坛”等活动,使其成为联系翻译家、校际、师生的纽带,加强交流与学习,提高翻译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打造院校品牌,提升自身专业地位与知名度。
从我们的调查和对比研究来看,“双翻计划”的执行才刚刚起步,还处于初级阶段,前头还有许多艰苦的工作等着我们,“双翻计划”的实施仍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