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西方名校的经验与启示*

2016-09-29 06:22王玉峰
关键词:名校国际化大学

王玉峰,樊 蓉

(1.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2.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5)

一、引 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日益加深,不同国家的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国际名校的共同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国际化的人才[1]。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与国际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日益扩大,迫切需要大批国际化的人才。因此,培养国际化人才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高校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要基地,必须适应“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步伐。顺应国际化潮流,培养国际化人才也是新的时期中国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国际化通常需要良好的经济基础、稳定的社会环境、开放的社会制度和教育政策。因此,通常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发达国家的大学,尤其是名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也走在全球的前列。由于起步较晚,国内大学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缺乏经验。因此,研究发达国家著名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对中国大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什么是国际化的人才

什么样的人才是国际化的人才?不同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并不一致。但多数研究者倾向于从这类人才应当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进行界定。例如,王辉认为,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2]。江新兴和王欣欣认为,国际化人才是具备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良好的母语运用水平,掌握较为丰富的中国文化和他国文化,能够成功开展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合作的高素质人才[3]。刘秀玲、谭会萍等认为,国际化人才应具备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及国际惯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及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4]。谢守成认为,国际化人才具有多元复合的知识结构,深入、系统的思维习惯,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远大的理想和价值信念[5]。桑元峰对国际化人才内涵的解释是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跨学科视野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适应文化走出去的需求,充分理解全球化内涵,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解决实际问题[6]。才宇舟对国际化人才的理解是具有国际视野或全球意识,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国际通用的语言,在某一领域精通专业知识或具有娴熟技能,具有跨文化知识和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7]。

以上众多研究者对国际化人才的界定虽有不同,但综合看来,他们强调的是国际化人才应当具有国际化的思维和理念,具备前沿的专业知识,熟悉领域内的国际规则与惯例,能在国际范围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国际化人才具备以下几个重要特征:(1)具有国际化的理念和创新思维。国际化人才的思想应该是开放的,他们具有全球的视野,不能把目光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同时他们应该具有创新意识,不应该把思维停留在已有的认知层面;(2)具备前沿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持续的创新能力。国际化人才应该掌握自己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了解领域内的最新动态,甚至在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同时他们应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以确保他们的知识结构是动态的;(3)熟悉领域内的国际规则与惯例。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一定的国际化经历或背景,熟练掌握领域内的国际惯例或“游戏规则”;(4)工作范围国际化。国际化人才从事的专业活动领域应该是国际化的,他们能在国际范围与同行进行专业上的合作或竞争;(5)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化人才应该熟悉多元文化,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或伙伴进行良好的交流和沟通。

三、世界著名大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由于起步较晚,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国内高校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因此,借鉴国际著名大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通常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拥有一流的师资;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发展一流的学科;具有一流的科研;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8]。这五个特征中最为核心的就是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是国际化的,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了解世界著名大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对中国的大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指与人才培养有关的教育理念、学科专业分类与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课程与教学评价等所有环节的总和[9]。世界著名大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几乎所有的名校都强调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它们的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国际一流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掌握前沿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具有国际化的理念,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在国家范围内工作。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和理念

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大学层面来看,发达国家及其著名大学都始终走在大学国际化的前列。从国家层面看,发达国家很早就将国际化确立为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例如,英国早在1945年就发表了《帕西报告》,提出大学的国际化是解决英国大学教育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美国也于1946年《富布莱特法案》,规定把美国在海外的剩余财产用作美国学者和教授在国外讲学或研究的基金,并专门邀请发展中国家人文、社会科学专家赴美留学[10]。日本于2008年制定了“留学生30万人计划”,目的在于确立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国家发展战略地位,“战略性地获取更多国际型优秀人才”,培养“世界中的日本人”[11]。

就大学层面而言,一些世界著名的大学也从战略的高度确立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例如,哈佛大学的商学教育独具特色,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一个多世纪以来,哈佛商学院一直把培养全球各国各行业的有所作为的企业领导人作为自己的使命。这一使命很好地诠释了其国际化的办学理念。香港科技大学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著名大学,该校从成立之初即确立了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例如,该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是:(1)通过跨学科的教育及训练,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诚以及独立和批判性思考,使他们成为全球社会的思想领袖;(2)透过杰出的科研成就,提倡以科技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2]。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在农业及生命科学领域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该校的使命是“探索大自然的潜力,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用对自然和自然进程的知识在全球范围内工作,在健康的食品和生态环境的领域中坚持不懈地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并致力于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如提供足够健康和安全的食品、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可持续的能源供应。”[13]

从这些大学的使命和培养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到频繁出现的“大自然”、“人类”、“社会”、“食品安全”、“气候变化”、“可持续能源供应”、“全球视野”等字眼。这些都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正是国际化人才必须要具备的知识。这些大学使命的陈述反映了它们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

(二)课程设置国际化

培养国际化人才首先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做一定的调整。从一些发达国家著名大学的课程设置来看,这种调整主要体现在综合化和国际化两个方面。

首先,综合化课程的设置。国际化人才的知识结构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综合的。发达国家的大学普遍设置了跨人文与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综合性课程。例如,哈佛大学推出“核心课程”模式,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直接与人类休戚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核心课程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道德推理、定量推理、科学和社会分析七大部分。“核心课程”模式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全球意识[14]。墨尔本大学学生可以从外专业选择课程或者选修一门跨学校的课程,学校还给学生提供一些全球关注的交叉学科的内容作为拓展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能力[15]。

其次,国际化课程的设置。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一些国家的大学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加大了与国际接轨的力度。例如,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就有75%的四年制大学在通识课程中提高了世界历史和文化方面课程的要求,近67%的四年制大学制定了国外学习计划。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完整的国际管理课程[16]。哈佛大学很多课程都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国际性。该校所提供的外语教学涉及到60个语种。该校还为本科学生提供有关各国活动和国际问题方面的课程,例如开设了300多门涉及亚洲研究的不同课程,其中包括中国历史、文学、考古学、经济学及其他学科[17]。而欧洲大学的课程改革还出现了“去国际化”趋势,以推进课程的欧洲化和国际化。例如在德国,“几乎所有大学中有关欧洲商业研究、地区性研究和外国语学习等项目的范围都更加广泛,囊括了所有欧洲文化”[16]108。澳大利亚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国际性课程,专门介绍外国历史、地理、风俗等,使学生全面了解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状况,并加大国际知识、比较文化和跨文化的比重[18]。墨尔本大学因为有25%的学生是留学生,因此,其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设置更加符合国际化潮流和人才发展趋势的课程,从而更容易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课程衔接,开展学生交换项目[15]4。

国际化课程的设置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有的大学还鼓励学生开展国际合作与研究。美国一些著名高校开设国际化的专业性研究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研究项目[10]147。例如,为了适应目前建设工程项目日益国际化的趋势,斯坦福大学率先开设了AEC Global Team Work(CE222)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利用案例教学手段,以互联网为工具,培养不同国家、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合作完成课程任务,进而培养学生跨学科、国际化、信息化的工作能力[19]。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使他们更熟悉国际惯例,从而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有利于他们将来在国际化的环境中工作。

(三)师资来源国际化

在大学国际化战略中,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是根本[20]。大学国际化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看其能否培养国际化的人才,而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必须要有大量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缘和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一流的师资队伍。世界著名大学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师资来源都是国际化的。斯坦福大学每年都要接受数千名外籍教师和学者访问,以从中寻找具有世界一流学术水平的教师。为吸引更多优秀教师,该校成立了专门的教师搜索委员会,负责在更大的范围内物色目标人选[21]。哈佛大学拥有留学背景的教师比例高达34.9%,某些专业甚至超过了50%。例如,该校比较文学专业拥有跨国学习背景的教师比例高达100%,古典文学专业的比例也达到了77%。截至2008年10月31日,哈佛大学教师中,其他国家教师人数占全校教师的33%,白人教师占全校教师的42%,亚太地区教师占9%,黑色人种教师占3%[22]。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于短短十数年间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学院,屡获殊荣。该学院汇聚了众多资深学者和优秀的年青教师,而高级教职员更是在全球各大主要商学院累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从国籍上看,该学院教师可谓来自“五湖四海”。此外,该学院教师几乎都在国际一流名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而且从学缘结构来看,该学院教师很少有毕业于同一所大学的,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学术上的“近亲繁殖”现象。这一点非常值得大陆高校借鉴。相比之下,大陆几乎所有的名校,本校毕业的教师都占有绝对大的比重。不同背景和学缘的师资在交流过程中容易发生思想的碰撞,从而产生智慧的火花,这非常有利于培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而这又是国际化人才的又一重要特征。

(四)人才培养途径国际化

为适应全球化的需求,一些著名大学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途径上不断创新。从培养目标上看,这些名校都特别重视学生的能力。而形式上则有针对个性化培养、联合培养、英文教学等具体形式。

1.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培养主要集中在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1)创新能力是大学的灵魂所在。世界级名校都特别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际化人才的一个共同特点。

(2)科研能力几乎受到所有世界著名大学的重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科研能力的训练也是许多著名大学的共同特点。斯坦福大学有25%的本科生参加各种研究项目或自己独立从事研究[14]19。瓦赫宁根大学在强调教学的同时对科研也十分重视,硕士生、博士生在该校总人数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每年入学和毕业的研究生总数远远超过本科生,如表1所示。

表1 瓦赫宁根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规模对比(reference date:October 1st 2012)①数据来源:http://www.wageningenur.nl/en/wageningen-university/About-Wageningen-University/Facts-and-figures-1.html。

(3)很多名校采用产学研合作的途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以科研课题、科技攻关项目为中介的合作项目。哈佛大学、MIT、斯坦福大学等都是成功的范例。其二,以具体的实习或工作项目为中介的合作培养,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同实际工作相结合[23]。

2.针对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个性化是创新的一个前提要素,一些欧美名校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时都强调针对学生个性化的特点。如德州A&M大学的农业与工程类学科享有盛誉。该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规定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开展个人项目,包括核工程、植物育种等数百个项目。甚至本科生也可以像研究生一样具有参与挑战性研究的机会[24]。

3.校际合作,联合培养。日本一些大学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充分利用各校的优势资源,培养高质量的人才[18]20。这种校际合作的形式在很多名校都受到重视,并且有向不同国家的高校之间扩大的趋势。

4.采用英文教学提高国际化程度。香港的高校都采用英语教学,这样便于与国际学术界的接轨,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水平,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非英语国家和地区一些名校的青睐。一些欧洲的著名大学和日本的很多学校都针对留学生开设了英语项目。这也是非英语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扩大对留学生吸引力的一个举措。

能力、个性化、国际合作和交流都是国际化人才的基本要素。通过这些途径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容易成为国际化的人才。

(五)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的大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短期交换学生计划或交流项目。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发达国家很多大学都制定有短期的学生交换计划或交流项目,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世界或开展国际合作。例如,哈佛大学设有国际学生交换计划、学期留学计划以及海外暑期学习计划等。该校18 000名学生中有3 000名在海外100多个国家做不同课题的研究[17]82。UC-Davis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非常广泛。该校努力为学生创造出国学习、实习或研究的机会。每年赴国外交流的学生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耶鲁大学每年都向学生提供很多不同主题的国际交流项目。这些项目一般与外国的高校或公司合作,按照主题分为学习项目,实习项目和国外研究项目等。这些项目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专业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耶鲁大学2010—2011年赴国外参与交流项目的人数如表2所示。

表2 耶鲁大学赴国外参与交流的人数统计(2013—2014)①数据来源:http://www.yale.edu/yalecollege/international/opportunities/index.html。

2.学历型留学生。短期的交流计划通常是非学历性质的。但世界一流大学的学历教育中,外国学生的比例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外国研究生的比例更高,有的专业外国研究生的数量甚至超过本国学生。学历型外国留学生的比例也是衡量一所大学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实际上反映了该大学学历教育的国际认可程度。美国很多名校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哈佛大学每年有近2 800个学位被美国以外125个国家或地区的学生获得,其中,近1 000名来自亚洲[17]82。斯坦福大学2012—2013年度已录取本科生6 999人,其中,外国学生占7%。这些外国学生分别来自89个国家,几乎包含所有种族,亚洲学生在留学生中所占比例最高,如表3所示。

表3 斯坦福大学本科生构成状况(2012—2013)③数据来源:http://facts.stanford.edu/undergraduate.html。

不仅美国名校的国际学生数量在增加,欧洲的一些著名大学的国际学生的比例也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瓦赫宁根大学外国学生的比例也呈现明显的上涨趋势(见图1)。该校现有学生人数超过10 000人,来自10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博士研究生约1 500名,60%为外国留学生;硕士研究生约2400人,40%是外国留学生。

图1 瓦赫宁根大学国内与国际学生的增长趋势(不含博士生)②数据来源:http://www.wageningenuniversity.nl/UK/about/growth/。

3.国际合作办学。一些知名高校通过与外国高校的长期合作,相互之间建立了信任关系,在此基础上走向进一步的深度合作——联合办学。近年来,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明显加大了与外国高校联合办学的力度。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该校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合作成立新加坡-麻省理工联合体(The Singapore-MIT Alliance)。联合体使学术合作的范围跨越时间和地域限制。各方在课程、研究计划和学术研讨会方面紧密合作,从而提供世界一流的研究生课程和研究项目,产生了重要影响[25]。一些高校甚至通过与外国高校联合办学的手段来开拓境外教育市场。德州A&M大学设有三个海外中心,分别为墨西哥的墨西哥城、哥斯达黎加的San Isidro和意大利的Santa Chiara,这些中心常年为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服务。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参与世界各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项目。2003年,德州农工大学世界排名第一的工程计划在波斯湾地区建立一个分校,由卡塔尔基金会资助。今天,在卡塔尔德州农工大学招收来自20多个国家的近300名工程专业的学生[26]。英国的利物浦大学和西安交大在苏州成立了西交利物浦大学,诺丁汉大学在宁波成立了宁波诺丁汉大学。这种联合办学一方面拓宽了境外办学渠道,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双方的国际化水平。

4.与国际接轨的学历学位体系。由于国情、教育制度等多方面的差异,不同国家的高校之间在交流和合作方面面临着一定的制度性障碍。其中学历学位的认可问题是制约校际之间合作的一个很大障碍。为突破这一障碍,一些高校尝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历和学位体系,以提高本校学历的国际认可度。例如,一些有长期合作关系的高校之间通过建立学分互认机制,统一用英语教学,共同开发课程体系等多种途径来扩大相互间的认可。这些措施增加了高校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也提高了双方高校的国际化水平。

学生交换计划、学历型留学、合作办学、学历学位体系国际化等措施可以使学生熟悉国际惯例,提升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为将来工作范围国际化奠定基础。

四、启示:中国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全球化时代中国高等学校面临着教育国际化,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历史使命。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目前国内高校大面积国际化还有不小的难度。因此,更为现实的是一些有条件的重点大学率先行动。对这些高校而言,借鉴国际名校成熟的经验,构建适应自身发展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一)确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

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培养国际化人才首先必须要有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对中国的大学而言,当前首要的任务是确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这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提。许多世界著名大学在其使命中都明确提出要培养国际化人才。这种国际化的人才一般具有“全球视野”、“开放、包容”的意识和“自由、多元的”思想空间。他们在“全球范围”工作,应对“全球问题”,为了探索“大自然的”潜力,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促进“大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陈述体现了西方名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因此也值得中国高校借鉴。

(二)课程设置国际化

培养国际化人才,需要的不仅仅是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更重要的是把这些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去。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必须要具有国际化的知识结构和背景,而课程的设置是最有效的措施。在世界知名的大学中,不同大学的课程体系差距较大,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课程设置的国际化趋势非常明显。中国大学除了设置正常的专业课程之外,也可以借鉴国外名校的做法,结合自身特点设置一些国际化的课程。

首先,围绕全球共同关注的议题来设置一些课程。例如可以开设《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气候变化与粮食生产》《转基因技术对自然和人类的影响》《组织目标与商业道德》等课程。这些课程探讨的内容都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议题。中国不少大学的课程设置带有较大的功利性,学生也不太关注这种看似宏观的议题。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全球家园意识,也有助于中国学生毕业后在与国际同行交流时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

其次,围绕一些具有中国特色但对世界也有重要影响的议题开设一些课程。例如,可以开设《中国发展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食品安全》等。这些课程也可以同时对来华留学生开放,因为这些课程涉及到的议题往往也是国际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些西方学者可能更愿意了解中国学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再次,与国际合作院校共建一批互认课程。现在很多国内大学都与国外一些知名大学之间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出国交流。国内大学可以考虑与国外大学共建一批国际课程,并与国外合作大学之间互相承认学分,这有助于来华留学生选修这些课程,也有助于本校出国交流的同学选修国外大学对应课程。这一措施可以非常有效地推动国内大学课程设置的国际化进程。

最后,打破学科边界,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和范围。知识面狭隘的学生很难成为国际化人才。中国高校传统的课程体系分类过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际上选修课太少是中国大多数行业特色院校的一个典型特征。很多世界一流高校的课程设置方面往往强调学科间的融合,并尽可能向学生提供较多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例如,康奈尔大学力求多为学生提供文理并重的课程体系,开设的课程达到4 000多门。这非常值得国内大学借鉴。

(三)加快师资国际化进程

世界一流大学往往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一流的教师。师资国际化已经成为很多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无论是欧美名校,还是香港的大学都在师资国际化方面走在前列。国内大学目前总体上师资国际化的程度还比较低。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国内大学应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加快师资国际化的进程。

首先,加大本校教师出国进修的力度和广度。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家对大学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投入逐年加大。重点大学的经费状况已经大为改善,这为相关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可能。国内大学应加大派遣教师出国培训、进修、访问研究或攻读博士学位的力度。这是一条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的非常有效的措施。

其次,吸引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教师来国内任教。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一些具有国际背景的高水平教师被吸引到国内任教。这其中很多是海归博士及在海外大学任职的教授。国内大学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大力度从海外大学,尤其是名校引进优秀人才。重点大学可以面向全球招聘高水平教师。这些海外优秀教师的加盟将会促进国内大学师资学缘结构的改善,提高师资国际化水平。

(四)人才培养途径国际化

借鉴国际名校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国内大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人才培养途径的国际化。

1.强化科研与研究生教育。有条件的大学可以考虑让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如目前有些重点高校实施的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SRT)有力地提高了本科生的科研水平,为准备读研的同学打下了一定的科研基础。此外,要进一步扩大研究生的比例。研究生是一个大学的重要科研力量。很多世界名校的研究生人数超过了本科生。国内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应扩大研究生的规模,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国际项目研究,这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

2.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学生。与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培养学生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手段。参与联合培养的学生,不仅对外国文化有所了解,同时视野也得到了开阔。这有利于他们学会从国际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因此,国内大学应加大与国外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联合培养学生的力度。

3.逐步扩大英文教学的范围。目前的世界名校中,英语国家的大学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扩大英文教学的范围对培养国际化人才非常有必要。国内大学可以考虑分步骤来实施。就课程方面,首先选择一些本校优势专业的核心课程开展全英文教学,然后范围逐步向其它专业扩展。此外,针对留学生可以考虑开设更多的英文项目,这样会吸引更多留学生的加入,提高国内大学的国际化程度。

(五)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是所有世界级名校的惯例。中国大学要培养国际化人才也必须强化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1.增加交换生或交流项目。参与交换生计划或赴国外大学交流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手段。许多世界级名校的交换生人数都在逐年增加,同时与其他国家的交流项目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国内大学今后应该逐步增加交换生的比例,扩大与海外名校的交流项目,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对外国文化和学术界的了解,有助于他们成长为国际化的人才。

2.加大合作办学的力度。通过与世界著名大学的合作,可以有力地推动国内大学科研教学水平的上升,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

3.扩大学历型留学生的比例。世界级名校中,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的比例一般都较高。近年来,来华留学的人数迅速上升。但在很多大学,留学生占全校学生的比例还是远远低于世界级的名校。而且,很多外国学生是短期交流性质,真正来读学位的留学生比例更少。因此,今后应当扩大学历型留学生的比例。

4.推动学历互认,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历学位体系。被国际认可的学历学位体系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成熟的重要体现。来中国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比例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的学历学位教育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高。这方面国内大学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但可以循序渐进地加以改进。首先通过和合作院校之间建立学历互认机制,以此加快国际化进程,然后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历学位体系。

五、结论与探讨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世界级名校的共同趋势,培养国际化人才成为西方名校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外交流日趋扩大,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国际化人才也成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和重要使命。

国际化人才通常具有国际化的理念和创新思维、前沿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持续的创新能力,熟悉领域内的国际规则与惯例,并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在国际范围工作。西方名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走在世界的前沿,它们紧密围绕国际化人才的内涵在战略理念、课程设置、师资来源与配置、培养途径和交流合作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模式值得致力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中国一些高校的借鉴。当然,中国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1)在借鉴国外名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时应该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国情、校情及学生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国外名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中国高校而言,只能借鉴,不能照搬。脱离实际的盲目照搬只会适得其反。(2)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比较大,因此中国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该是分层次、分类别、分步骤地实施。切不可大面积地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可以遵循“名牌大学→全国重点高校→地方重点高校→一般地方高校”这样的顺序,逐步实施。目前可以在一些名牌大学和重点高校中逐步实施。即使在重点高校也应该首先从一些优势学科或专业中率先实施,然后逐步向其它专业推广。(3)处理好国际化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仍然是中国许多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事实上,对大多数地方高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普通高校而言,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是当前更重要的任务。地方高校切不可对此视而不见。(4)国际化课程的设置及全英文教学的开展要谨慎。要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分析,结合校情、专业及学生的实际需要,不可全盘照搬国外大学的做法。例如,近年来一些地方高校对某些课程实行的全英文教学不仅教学效果不好,甚至遭到学生的反感。这对当前致力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高校应该引起注意。

猜你喜欢
名校国际化大学
聚焦港口国际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全国名校等差数列拔高卷(A卷)
名校介绍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如雷鼾声惊醒“名校梦”,15岁少年不堪重负卧轨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