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英译本中“道”的意象

2016-09-28 19:00宋利华
戏剧之家 2016年16期
关键词:道德经译本英译

宋利华

【摘 要】《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英译本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切入,通过分析《道德经》英译本中“道”的意象,探寻其在《道德经》英译本中转变的动因,有助于加强对翻译文化语境的认识,为中华典籍英译提供新的参考。

【关键词】《道德经》;道;文化语境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261-02

《道德经》全书共81章,围绕“道”这一哲学概念,阐述了世界万物的起源、存在方式、运动发展规律、社会矛盾与解决办法等。《道德经》是公认的除《圣经》以外翻译版本最多的著作[3]。《道德经》能在英语世界引起广泛关注,不仅在于其文学价值,还在于其深邃的哲学思想。

一、中国哲学文学中“道”的意象

“道”是《道德经》的核心范畴和基石,主要包含三层含义:(1)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2)自然规律;(3)人类社会的准则。在老子看来,“道”是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产生于万物之前。“道”的存在是绝对的,又是无形、无声、无象的,它的存在恍恍惚惚、若有若无。“道”是一种超越了人类经验世界,不为人类所感知的存在,因此我们不能用准确的语言对它进行描述和界定。之所以称之为“道”,完全是为了方便。“道”是永恒的、亘古不变的,没有所谓的生灭之分,故无法描绘、命名。与“道”相比,世间万物都是有名称的,因此它们的存在都是有限的,生生灭灭,在万千变化中发展。而“道”正是这宇宙万物的渊源,“道”由混沌而落实,逐渐分解为物质实体,先有天地,后生万物,作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源的“道”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道”是自然规律,故而是没有情感和意志倾向的。老子还坚信“人”依“地”的形象存在,“地”依“天”的形象存在,“天”依“道”的形象存在,而“道”依自身的形象存在,这正是“道”和其所创造的这个有生世界的关系。老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纯真,是无知无欲、柔弱不争,像初生的婴儿,无所谓善恶,就像“道”一样自然存在。但是老子的“无欲无为”并不是消极堕落,而是反对追逐名利、丧失人纯真的本性,是倡导依照万物发展的自然属性,直面现实、以柔克刚、敢于进取、善于进取的智者行为。老子所提倡的“道”“无为”等思想,无不在提醒人类应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对抗自然,任其自由产生、发展、运动和变化。

二、英语世界中“道”的意象

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过程中,《道德经》的翻译受宗教政治意识的影响很大。早期参与《道德经》翻译的人士大多数是传教士和外交使节。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宣扬宗教和完成外交使命,因而在翻译时力图寻求《道德经》与《圣经》的契合点,使《道德经》译本呈现出明显的宗教意识。此外,当时处于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闭关锁国、贫穷落后,远离工业文明,致使那些参与《道德经》翻译的人员都怀着强烈的西方工业文明的优越感,他们在翻译时自然也会带有西方政治本位主义色彩。这些译者中的典型代表是亚历山大,他在1895年将《道德经》译为英文,译本带有鲜明的宗教政治意识。亚历山大在其译文中把“道”翻译成“God”、“Creator”或“He”,用西方哲学中的上帝和造物主取代了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将其本身固有的民族信仰和主观优越感融入了《道德经》的翻译中,颠覆了《道德经》原作中“道”非位格的神性特征,将其转变为英语世界中有位格、有意志的造物主,用通俗的文字语言取代了《道德经》原文中玄妙深邃的文字语言。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和精神的失落,西方学者期望找到一种精神寄托和支柱。《道德经》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人处世要自然中庸以及注重德性的培养等理念,让这些西方学者看到了解救危机和精神失落的灵丹妙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译者是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教授阿奇·巴姆,他在翻译《道德经》时,加了一个副标题“《自然与才智)) ( Interpreted as Nature and Intelligence )”。另外,本杰明·霍夫的译本“The Way to Life:At the Heart of the Tao Te Ching”和娥苏拉·勒瑰恩的译本“Lao Tzu Tao Te Chin:A Book about the Way and the Power of the Way”也很具有代表性。这些学者翻译《道德经》时,把它作为一部智慧之书,较好地把握了《道德经》的智慧内涵,深刻领会了其中“道”的意象。

三、“道”的意象转变背后的深层动因

《道德经》中“道”的意象之所以转变,原因众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翻译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

“译随境变”的现象是社会历史语境作用于译者而产生的,是一种间接的规约,而不是直接的规定。社会历史语境是通过影响译者视域来影响译本的,来自不同社会历史语境的译者对同一译文的理解一般不会相同。即使来自同一社会历史语境中的不同译者,对同一译文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如《道德经》第十八章:“六亲不和,有孝慈。”

林语堂译文:When the six relationships no longer lived at peace,there was praise of “kind parents”and “filial sons.”[2]

许渊冲译文:When the family is at odds, filial sons and kind parents are needed.[4]

任继愈译文:When family relationships are in disharmony, there begins the teaching of filial piety and parental care.[5]

Arthur Waley译文:It was when the six near ones were no longer at peace that there was talk of “dutiful sons”.[1]同时,Waley为译文加了附注,注明“六亲”为“father, son, elder brother, younger brother, husband and wife.”

西方文化中注重个人主义,东方文化中则看重家庭人伦,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关系在整个社会关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六亲”指父子、兄弟、夫妇。林语堂将“六亲”译为“six relationships”关系指代不明确,会使西方读者感到茫然、费解。许渊冲译为“family”,太泛化。任继愈译文中,以“family relationships”代“六亲”,基本符合中国人的家庭理念。Waley采取深度意译的方法翻译“六亲”,并在文后作注解,让读者一目了然,展示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和对老子思想的深刻理解。由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所形成的译者视域,既具有个体差异性,又具有社会统一性。译者的社会性使其视域具有某种社会性和历史性,其译本也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语境相应和。译本之间的这种关联,有助于获得一种更宏大、更全面的视角,突破译本内部研究的局限,也有助于认识翻译活动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四、结语

《道德经》的英译有近150年的历史,在这期间人类社会的大环境经历过巨大的变化。《道德经》英译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语境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出现了“译随境变”的现象。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语境都激励着属于那个时代的译者,使其具有特定的动机,形成具有某种特色的翻译思想和理念,并最终产生了各具特色的译本。

参考文献:

[1]Arthur Waley.Tao Te Ch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2]Lin,Yutang.The W isdom of Laotse[M].New York:Random House,1942.

[3]崔长青.《道德经》英译本初探[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7,(3):50-55.

[4]许渊冲译.道德经与神仙画[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5]任继愈.老子绎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韩子满.典籍英译与专业翻译教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76-80.

[7]刘剑.文化软实力与典籍外译之话语权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2,(7):102-104

[8]辛红娟.在英语世界:文本行旅与世界想象[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9]王宏印.中国文化典籍英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10]邓巨,刘宗权.论典籍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以《道德经》英译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2009,(1):116.

[11]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刷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道德经译本英译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易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