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艺文
不久前国外媒体刊登了一篇名为《25个传统体育投资电子竞技案例》的文章,列出了美国大部分传统体育行业投资电竞的案例,其中的投资者不乏大卫斯特恩、马克库班、卡夫集团这样的世界级传统体育大佬或巨头,他们或投资电子竞技博彩竞猜,或选择购买、组建电子竞技战队,显然电竞在美国这个电子竞技游戏诞生之地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来自传统体育行业的关注。
但在中国,电子竞技和传统体育相互融合的案例并不多,9ePlay旗下CIG中国电子竞技大会可能就是这类跨界合作的第一批先行者。德甲巨头沙尔克04在今年的中国行上就曾联合CIG主办方9ePlay、阿迪达斯、未来竞技场(Future Arena)一起进行了一场时尚、体育与电竞的跨界合作。未来竞技场(Future Arena)在欧洲拥有独家的足球俱乐部资源,也非常看好“电体结合”的运营模式,而沙尔克04则是世界上第一个全资收购《英雄联盟》战队的足球俱乐部,并在不久前建立一个《FIFA OL》的电竞团队参加各种国际性的比赛。
那么电竞与传统体育的合作到底有何意义呢?
可能对于传统体育俱乐部而言,跨界电竞更像是一场低成本的营销事件,但对于电子竞技来说,他们的加入可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体育懂得打造选手“外形”
传统体育之于电竞最大的价值可能就是他们对于商业模式的探索,虽然不可能完全照搬,但很多地方是值得电竞借鉴的。目前在中国,无论是电竞俱乐部还是电竞赛事基本都是在消耗资本市场流入的热钱,而对比这些传统体育俱乐部,经历几十年甚至百年的发展,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生财之道,选手形象包装以及选手的话题营造就是他们及其擅长的,这些包装也帮助他们“从观众兜里掏出了更多的钱。”
关于选手形象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2013年的《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中,皇族战队的Tabe给全世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并不是因为他独树一帜的安妮套路,而是因为他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对于外国观众而言,一个可以用英语接受采访的外国选手对他们很有吸引力,这也让Tabe在日后获得了一些坐上英文分析台、解说台的机会。同样的在WE战队首次参加全球总决赛的时候,很多国外网友都在讨论若风(Misaya),但是许多发挥同样出色的选手却很少有人提及。原因在于对于外国观众来说,一些选手直接将自己的中文拼音作为ID,某些读音对于外国人来说是很不友好的,比如草莓(CaoMei)和笑笑(Xiaoxiao),而若风(Misaya)这个ID读起来更加舒服,大家自然会谈论的更多。
选手形象上的亮点就可让他获得更高的关注度,而传统体育能做的不止是包装和放大这些亮点,他们还擅长制造明星球员之间的“联系”,欧洲足坛梅西与C罗的球王之争, NFL里曼宁和布雷迪的世纪对决都是商业化包装的产物。
NBA在09年极力营造和渲染了23VS24的话题,ESPN电视台甚至还为这组对决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两人的球衣销量也在当年占据了销量榜的前两位,但事实上科比与詹姆斯并未在2009年会师NBA总决赛,甚至直到今年科比结束了自己长达20年的职业生涯,两人也从未在决赛上相遇,但这并不妨碍23VS24成为过去10年来NBA球迷最热衷于讨论的话题之一。
这些话题本身来自于粉丝群体之中,而球队或是联盟正是抓住了这样的话题点并将他们无限扩大,有了话题自然不会缺少关注度,进而就会带动收视率、周边销量等一切与之有关的商业行为。
电子竞技需要更加大胆
早年间的WCG上,SKY、Moon以及Grubby的对决就是个很好的话题,特别是War3最风靡的时期,这个话题在粉丝群体中被无数次提及和引发争论。而且这个话题的影响力也足够持久,即使是今天,许多电竞行业的商业活动,如果能够集齐其中的一位或者两位,瞬间就能获得极高的关注度。但即使这样一个钻石级的话题,当年的WCG赛事方也没有刻意的去包装实在是一种浪费。
电子竞技职业队员的职业生涯相对较短,队员更替频繁,但无论是冠军的易主,队员的退役与复出,亦或是频发的转会事件都可以包装成为赛场内外的话题,并衍生出各式各样足以变现的产品。
但目前我看到的现象就是无论是赛事方还是俱乐部在这方面都太过保守。甚至只是为选手采访配一个更贴合现实但略显张扬的标题,俱乐部方面都显得极其不情愿。
而CIG正在与传统体育行业的合作中努力改变这一点。在沙尔克04中国行之后,双方可能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开启各式各样的FIFA OL对抗赛,这其中就包括德甲球星与中国冠军进行的线上对抗赛,足球明星与电竞明星的对决,这本身就是个具有话题性的事件,而且不仅覆盖了电竞粉丝群体,还有机会吸引到一部分足球粉丝的关注。同时9ePlay也在用同样的方式为旗下的女子战队积攒人气。
电子竞技和传统体育一样有无数值得挖掘和扩大的亮点,通过合理的运用最终他们都有可能成为足以变现的手段,所以我们应该只注重眼前的影响还是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