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分析*

2016-09-28 01:12刘金华
社会保障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居家意愿养老

刘金华  谭 静

(1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2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2;3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1130)



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分析*

刘金华1,2谭静3

(1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2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2;3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1130)

在人口老龄化和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背景下,老年人养老意愿也在发生变化。本文基于一项关于老年人口生活质量与家庭代际关系的调查,在考虑个人基本特征和社会支持的情况下,运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对老年人养老意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老年人社会支持对社会养老意愿存在负相关关系,即社会支持少的老年人相比社会支持多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社会养老。另外,老年人的养老意愿还受婚姻状况、收入水平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老年人;社会支持;养老意愿

人口老龄化将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地影响,与之相关的各种问题也逐渐引起更多关注,老年人养老意愿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就养老方式的形式而言,目前关于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以及居家和社区结合养老等方式的讨论已不少见。对养老方式的讨论而言,居民的意愿和选择具有最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分析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养老意愿有助于把握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预期,进而有利于优化相关制度以及促进有限养老资源合理配置。

一、文献回顾

由于研究对象、地区或者目标差异,不同的学者对养老意愿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操作化。如将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划分为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又分别通过养老资金是来自家庭还是社会、养老主要场所是家庭还是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主要提供方是家庭还是社会来划分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1]此外,也有研究认为养老意愿的测量包括3个方面,即对养老责任的思考、对自身养老的思考和对居住方式的思考,或认为养老意愿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即养老所依靠对象、养老保险参保意愿以及养老方式的选择。[2]虽然对养老意愿的理解存在差异,但都包括养老方式的选择,本文也认同这一点,即使用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方式的认同程度来反映养老意愿。结合我国养老方式实际情况和本文研究目的,将老年人养老意愿划分为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社区养老由于老年人未离开社会支持系统而由居家养老一并体现。具体来看,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住在家中,由自己、配偶或子女提供生活服务;或者在家庭居住,除了家庭提供照顾外,社区可以提供日间照料、医疗护理、家政服务等服务的养老方式。社会养老,也就是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离开原来的居住地,搬到养老机构中居住,由养老机构提供照料服务。除养老方式的不同划分外,关于养老意愿的研究多集中在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方面,如健康状况、家庭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和个人基本特征(包括年龄、文化程度等)等。[3]

社会支持概念最初由拉什克提出,随后学者从四个层面将其完善,即: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关系;帮助行为时会发生;通过社会关系个体与他人或群体间所互换的社会资源形成;涉及行为、认知、情绪、精神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心理活动。[4]在我国,受儒家孝道文化的影响,老年人在家中养老被看做伦理所致,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规模小型化,传统的家庭支持系统受到冲击,导致家庭支持网功能弱化。[5]除了血缘关系外,家庭之外的社会支持也将长期影响老年人养老意愿。有研究表明,入住护理型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比例较低,但是和邻居及单位同事(在有单位的前提下)的关系却比较密切。[6]村民之间的互助程度、邻里帮扶资源会显著促进农民正规化养老模式的选择意愿,[7]但是也有研究发现邻里关系对中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的养老模式选择则没有影响。[8]

从已有研究可以看出,社会支持有可能影响养老方式的选择。就老年人养老意愿而言,除关注年龄、性别、健康、户籍、婚姻状况等个人基本特征外,现有研究多侧重于个人经济地位、家庭收入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经济因素,从社会视角出发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老年人养老意愿为目标变量,采用定量方法分析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养老方式多元化既是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结果,也是老年人需求多元化的外在表现。一般认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或社会养老意愿是一种理性行为,是老年人对多种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目前对社会支持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客观的支持,包括物质的直接支持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主要指亲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等各类型关系提供的支持;二是主观体验的支持,即个体所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来自于在社会交往互动中感知到的支持。[9]本文也采用社会网络支持和情感体验支持两个方面来反映社会支持。[10]

社会网络是行为主体行动的结构性背景,主体在与社会网络的长期互动中形成一种对资源可得性和资源获取方式的固定心理感知模式。[11]其中,社会网络规模大小决定了人们从网络中可摄取资源和支持的多少,网络强度影响资源获取效率,规模大者、强度高者可摄取更多资源,可得到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也更多。[12]由于亲缘关系对养老意愿的影响已经比较明确,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家庭以外的社会网络支持和个体自身感知的认可、理解等情感体验支持对养老意愿的影响。基于已有研究,我们将老年人的人际交往分为亲缘关系和社会关系,这里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网络。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和友谊关系在社会网络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本研究中以邻居、老乡、同事和朋友来体现。情感支持体验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因而产生的情感感知。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对老年人而言,他们的归属感来源于人与环境之间亲密感、对特定地方产生的依附感和认同感,在适应晚年变迁与对就居所的情感依附中,存在潜在性的冲突。[13]越易感到孤独、人缘越差的老年人越没有归属感,[14]情感支持体验也就越差。

由于社会养老通常意味着“离开家进入养老机构”,因此选择社会养老是以失去原有社会支持为成本的。法国城市社会学的代表卡斯泰尔就在其著作《城市与百姓》中提出,为了城市规划搬出自己居住的社区,意味着与长期在社区中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断绝。[15]我国学者也曾把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视作一种迁移,认为迁移的作用机制与老年人是否选择社会养老很相似,社会养老存在的引力包括更好的居住条件、更细致的生活照顾、完善的医疗设施、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居家养老的引力则包括家人团聚的欢乐、熟悉的社区环境、在出生地和成长地长期形成的社会网络等。[16]本文将家庭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合并为广义上的居家养老,对于老年人来说,其主要的社会网络关系(邻居、老乡、同事和朋友等)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家庭亲缘关系的一种补充,可以起到部分社会交往的作用,老年人选择社会养老意味着其与社会关系的割裂,原有的社交圈纽带减弱,而选择居家养老则代表着旧有关系可以一直延续。那么,是否个人的朋友、邻居、同事和老乡等越多,交往越深入,归属感越强烈就会导致其更不愿意离开原有居家环境而到养老机构生活呢?

综上,本文的研究假设是:对老年人而言,个人社会支持对居家养老意愿起正向作用;社会网络规模越大,网络关系越紧密,老年人就越倾向于认同居家养老,也就是越不倾向于认同社会养老;个人感知支持、鼓励、认可程度越强,就越倾向于认同居家养老,越不倾向于认同社会养老。

(二)数据和模型

本文研究数据来自2015年我们进行的一项关于老年人口生活质量与家庭代际关系的调查。由于目的是探索家庭代际关系与老年人口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调查未选择特定区域进行概率抽样,而是由指定调查员在全国范围内自行选择符合条件的城乡老年人口收集数据。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831份,有效716份,结合所选变量数据缺失情况,共有650个样本参与分析,调查样本主要集中于陕西省和四川省,另外还分布在重庆、河南、吉林等11省(市)。调查对象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1个家庭只1位老年人参与调查。本研究运用ordered logit model对样本进行分析。

(三)变量说明

1.目标变量

研究的目标变量是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有研究认为养老意愿就是指个人对自己老年生活的意向性选择,主要表现在对养老模式的不同选择上,[17]本文养老意愿指个体对养老模式的主观选择倾向。由于个体的养老意愿可以用其对社会养老的认同程度来衡量,[18]在问卷中以“从居住角度考虑,您认同到社会养老机构居住吗?”这一问题来体现。为便于目标变量的分析,将问题答案中“非常认同”、“比较认同”合并为“认同”并编码为1,将“比较不认同”和“完全不认同”合并为“不认同”并编码为-1,其他为“ 无所谓”并编码为0。从样本情况来看,44.3%的受访者认同社会养老,31.2%的受访者认为无所谓,24.5%的受访者不认同社会养老。

2.影响变量

本研究的影响变量是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其中社会支持从社会网络支持和情感体验支持两方面进行测量:第一,老年人的社会网络支持。一是居家社会网络规模,用问题“除了亲人以外,您觉得您与所居住的社区或村子内其他人的熟悉程度如何?”来测量,选项设为“熟悉很多人(10人及以上)”、“熟悉一些人(6-9人)”、“熟悉几个人(2-5人)”、“几乎没有熟人(2人及以下)”4个层级。将选项“熟悉一些人(6-9人)”作为中等规模社会网络,“熟悉几个人及其以下(5人及以下)”作为小规模社会网络,10人以上为大规模社会网络;二是社会网络强度,用问题“最近1年,您与邻居、老乡、朋友等聚会的频率如何?”这一问题来测量,合并后选项设为“较高(1年12次及以上)”、“一般(1年6-11次)”、“较低(1年5次及以下)”3个层级;第二,老年人情感体验支持。一是人缘自我认同度,用问题“您认为您的人缘怎么样?”测量,选项设为“较好”、“一般”、“较差”;二是感知孤独程度,用问题“最近1年,您感到过孤独吗?”测量,选项设为“很少(1年0-1次)”、“一般(1年2-3次)”、“经常(1年4次及以上)”3个层级。

3.控制变量

除社会支持外,模型加入可能影响养老意愿的变量作为控制变量,主要包括老年人的各项基本特征,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户口类型、社会经济状况(收入水平)、健康状况等。

表1 影响变量说明

三、研究分析

本研究构建两个模型,模型1的影响变量只包括控制变量,模型2在模型1基础上加入本文关注的核心影响变量,反映老年人养老意愿受个人基本特征和社会支持的影响。模型拟合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老年人养老意愿影响因素模型

注:* p<0.1,**p<0.05,***p<0.01;对于分类变量,分别将其所属虚拟变量作为一组进行显著性检验;括号内为对照组;在0.01显著性水平下未表现出显著影响的拟合结果未在表中展示。

从模型1可以看出,若只考虑个人基本特征,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收入状况和健康状况表现出对老年人养老意愿的显著影响。具体来看:(1)男性老年人比女性老年人更认同社会养老。可能是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让女性老年人对家庭依赖感更强,因而,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2)相对而言,接受过初中及以上教育文化水平的老年人更认同社会养老机构生活。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对社会养老这一方式更加了解,思想也更加开明,不再简单地将住进养老机构养老看作一件“没面子的事情”,因而更倾向于认同社会养老;(3)目前,无配偶的老年人比有配偶的老年人更认同社会养老。有配偶的老年人除了可以从代际间获得支持,还可以从配偶处获得经济支持、精神慰藉和日常照料等,无配偶的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相对缺乏,更容易感到孤寂,在养老机构中可以适度排解这种情绪,所以,无配偶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社会养老;(4)健康状况越好的老年人对社会养老的认同度越高。事实上,身体健康状况越差的老年人更缺乏自我照料的能力,更需要专业的医疗服务,按理说他们才是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主要群体,出现这种错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心理比较脆弱,对家人的依恋程度更强,亲情间的照顾使他们更有安全感;此外,基于成本的考虑,养老机构对身体较差的老年人收取的费用较高,甚至有很多不接受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这使得一部分健康状况欠佳的老年人对社会养老失去信心;(5)收入状况越满意的老年人更可能认同社会养老。收入状况决定了老年人的生活独立性,收入越高的老年人越有能力支配自己的生活,在选择养老方式的问题上更有决策权。同时,大部分社会养老机构需要收取相应的费用,经济条件较差的老年人负担这笔费用的压力更大,可以说,老年人选择社会养老时不得不考虑自身及家庭的经济状况。

从模型2可以看出,将社会支持纳入模型,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收入状况、聚会频率、感知孤独感频率、熟人规模对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显著,其中社会支持的作用非常明显。具体而言:(1)个人特征中,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和收入状况与模型1所示的影响方向一致,性别和文化程度变量的影响则不再显著;(2)社会支持中,熟人规模越大的老年人对社会养老的倾向性越低。在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老年人在家人的照料和关怀缺位时,其朋友、同事、邻居和老乡等熟人支持圈可以起到有效弥补,朋友、同事、邻居和老乡越多,老年人对当前的居住状况更容易感到满意,不需要通过改变居住模式来获得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3)与聚会频率低者相比,聚会频率高的老年人对社会养老的认可程度更低。聚会频率越高说明老年人在其社会网络中越活跃,参与度越高,对当前养老和居住状况感到更满意,他们更倾向于维持现有的养老生活。在部分老年人心中,社会养老机构容易被视为冷漠、没有人情味,与社会隔离、程序化的专业照顾,容易引起老年人的抵触情绪。[19]聚会频率高的老年人搬离熟悉的居家居住环境进入到陌生的社会养老机构中去是比较困难的;(4)感知孤独频率越高的老年人越认同机构养老。如果老年人时常感到孤独,说明其情感体验支持较少,一种可能性是朋友、同事、邻居和老乡等社会网络较小,另一种可能性是社会网络规模较大,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情感支持的可及性较低。针对第一种情况,在原居环境无法达成良好社会支持网络的前提下,老年人可能会希望通过入住养老机构构建新的社会网络;针对第二种情况,住在社会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更容易结交朋友,沟通交流,相互提供精神慰藉。

四、讨论

尽管居家养老依然是当今社会老年人的主流养老方式,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认同社会养老,这是家庭养老支持能力弱化和人口老龄化加剧而催生的新转变。本文也发现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对其社会养老意愿有显著影响,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即社会支持越多的人越不倾向于认同社会养老。本文将家庭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合并为广义的居家养老,老年人选择广义的居家养老方式将有效地延续原有的社会支持,而社会养老意味着老年人离开熟悉的居住环境,脱离或部分脱离原有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越多的老年越倾向于维持既有的社会支持,因而,更不倾向于选择入住机构养老。

由此可见,婚姻状况、收入水平和健康状况等因素对老年人社会养老认同情况有显著影响。考虑到老年人群自身内部异质性,在配置社会养老资源时可以考虑发展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养老机构,或者在保障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养老机构差异化服务水平,以此满足不同老年人群的养老需求。比如经济状况较差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居家养老,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其无法负担社会养老的费用,据此可以考虑根据养老机构不同的服务水平设定不同的收费标准,或对提供基础养老服务的养老机构给予适当的补贴。

从社会支持视角出发可见,功能单一的、相对封闭的养老机构并不一定是老年人的最佳选择。为了保持既定的社会支持,老年人倾向于原有居住环境养老,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客观实际,社会养老逐步发展壮大,承担着部分养老职能。因此,理想的模式是让在养老机构居住的老年人依然有在家居住的感觉,老年人不仅能够得到更专业、更全面的照料,并且可以满足一定情感需求。就当前讨论较多的养老模式而言,社区和居家相结合、社区为主的养老方式最符合老年人的需求,除了享受专业机构提供的饮食、医疗、娱乐等服务外,老年人还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维系长期形成的人际网络和更好的沟通感情,而且此种养老方式更方便老年人获得来自亲人、朋友等的支持。

就发展养老机构而言,则需要考虑辐射范围内的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和需求,根据现实需求合理规划养老机构的规模以及合理配置服务资源,避免出现“空床率高”或者“一床难求”的情况。同等情况下,养老机构可优先考虑居住地较近的老年人,争取在提供专业养老服务的同时,能够保持老年人原有的社会支持。养老机构也可转变服务思维和丰富服务内容,比如在保证实现老年人吃饱穿暖、身体健康的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更多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要和社会交往需求,创造条件并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多参与社会交往或社会活动,引导使用丰富便利的大众传媒途径等,方便老年人构建新的社会网络以及维持既有的社会网络。

[1]李敏:《社区居家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为例》,载《人口与发展》,2014(2)。

[2]丁志宏:《我国农村中年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意愿研究》,载《人口研究》,2014(4)。

[3]龙书芹,风笑天:《城市居民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江苏四城市老年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载《社会学研究》,2007(2)。

[4]陶裕春、申昱:《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载《人口与经济》,2014(3)。

[5]李敏:《社区居家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为例》,载《人口与发展》,2014(2)。

[6]王静、吴明:《北京市某城区居家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载《中国全医科学》,2008(12A)。

[7]吴海盛、邓明:《基于村庄内部差异视角的农村居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载《中国农村经济》,2010(11)。

[8]刘小春、李婵:《中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养老模式选择行为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的调查数据》,载《社会保障研究》,2014(2)。

[9]王明英:《居民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基于社会支持特征视角》,载《改革探索》,2015(11)。

[10]赵延东:《社会网络与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载《社会》,2008(5)。

[11]童梅:《社会网络与女性职业性别隔离》,载《社会学研究》,2012(4)。

[12]王萍:《城市老年人社会参与对其精神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以长沙市为例》,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3]杨镇瑞:《场所意义:原居安老与老人住宅——台湾双连社区福利院区空间设计解析》,载《时代建筑》,2012(6)。

[14]李珊:《我国移居老年人居住意识研究》,载《西北人口》,2011(9)。

[15]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6]夏建中:《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载《社会学研究》,1998(4)。

[17]程远、张真:《上海市区老年人养老意愿研究》,载《市场与人口分析》,1999(7)。

[18]位秀平:《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和健康的关系及影响因子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19]齐海丽:《中国城市养老保障新模式——社区养老》,载《社会保障研究》,2009(4)。

(责任编辑:H)

An Impact Analysis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Elderly-care Willingness of the Aged

LIU JinhuaTAN J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pulation aging and family miniaturization,the elderly-care willingness of the aged is also changing.On the basis of a survey of the elderly people's life quality and the intergenerational family relationship,considering th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suppor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lderly-care willingness with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empirically.The study proves that ther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and the social elderly-care willingness.Compared with the elderly getting more social support,the elderly getting less one is much more inclined to choose social elderly-care.Furthermore,the elderly-care willingness will also be affected by the marital status,income levels and health conditions.

the elderly; social support; the elderly-care willingness

*本文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四川省养老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调查”(14dy10)的阶段性成果、2015年度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社会政策视角下的医养结合模式研究”(201507号)的成果。

猜你喜欢
居家意愿养老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