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虽励志,追星忌盲目

2016-09-28 18:36张嵌
百家讲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藩王晁错汉景帝

张嵌

前秦世祖苻坚自19岁起就执掌国家,在五胡十六国时代刮起了一场最华丽的青春风暴。到39岁那年,苻坚终于坐拥整个北方。他的帝国当时享誉天下的,除了战无不胜的军事实力,还有一片欣欣向荣的乐土:乡间满眼金黄的麦浪,大小城市里商旅繁荣,文武官员们争着为民做主。东晋的使者来到他的都城长安,亲眼见了从长安到各地州郡沿途林立的清雅凉亭,听到街边书声琅琅,竞以为穿越了西汉盛世,差点热泪盈眶。

苻坚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他自己认为,这是他几十年如一日,认真向偶像——汉光武帝刘秀学习的结果。

苻坚读过了刘秀的创业史后,一见钟情,从此掰碎了研究。打天下的时候,他件件都照着刘秀的样子来:一样广结豪杰,收纳猛将;也曾力排众议,从草根里选出了重要谋士;还盔甲都不穿,跑到战俘营里亲切地嘘寒问暖,把一群战俘感动得稀里哗啦。在治理国家上,昔日刘秀的“光武中兴”更成了他标准的学习模板:铁腕整治腐败,一些躺在功劳簿上欺压百姓的权贵,被他拉到街上活活打死;自己带头祭孔圣,各级官员都参加选拔考核,连宫里的侍女们也要定期考儒学。

民生建设方面,苻坚更学出了大成果:生活艰苦朴素,皇后的日常衣服都是拆洗缝补好多年;调动大批军队兴修水利,好多地方都有军民鱼水情深的美谈,当时建的一些水利设施一直用到隋唐年间。令后人经常怀念的,还有他如刘秀一样宽厚的品格:对待人才非常敬重,从老臣到学者,都是以师生礼对待;甚至对敌人也宽厚,兵败投诚的慕容氏等旧日敌人,都被他大气翻篇,高官厚禄地恩养了起来。

在这样的人生顶峰里,苻坚终于决定,朝着偶像刘秀的另一大业绩奋勇前进:统一南北。于是他集结87万大军,剑指江南东晋政权。这一决策刚拍板,就引发炸雷一片。从亲近大臣到儿子兄弟,个个强烈反对。在这之前,他最亲近的大臣也曾给他留下遗言,让他先别打东晋的主意,说东晋有长江天险,而且现在政治稳定,前秦的内部看似团结,其实矛盾重重,所以千万不能打。

要说苻坚没纠结过,也不尽然。可就是在决策关键时刻,降臣慕容垂的一句话再次鼓起了苻坚学习刘秀的决心:当年刘秀平定陇西后,也是得陇望蜀,哪怕反对声一片,还是坚决灭了蜀中的公孙述。就这一句话,苻坚立刻热血汹涌:向偶像学习,打!

结果自然是输了,天下无敌的苻坚体会到了人生满满的恶意。但最惨的事还在后面:本来一场战败伤不了元气,谁知一直鼓动他打的慕容垂之流却是包藏祸心,苻坚前线刚战败,他后脚就反了水。本来一统北方的前秦帝国顿时四分五裂,苻坚本人更是死于昔日部下之手,这个繁华一时的大帝国如泡沫般迅速破灭。

苻坚的这段失败,招来后世不少同情,了解他品格的人,除了大骂慕容垂之流白眼狼,就是感慨好人没好报。但最关键的失败原因,还是因为苻坚崇拜偶像过了头:当年刘秀敢得陇望蜀,那是因为自家很团结,外带公孙述已很弱。放在苻坚身上,情况恰恰相反:前秦表面和谐繁荣,内部却隐患重重,还有慕容垂这类琢磨反水的家伙,正是要整顿内部的时候;而东晋那边正好是谢安为相,还有大名鼎鼎的北府兵,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全都具备。苻坚如此盲目追星,岂能不败?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孙朱允炆小小年纪也面临着向谁学习的问题。长期以来,除了认真读书以及协助祖父处理政务外,朱允坟时常长吁短叹:北方九个手握重兵的藩王叔叔以四叔朱棣最凶悍,一旦自己登基,年纪轻轻镇不住,遇到叛乱怎么办?

这个大担忧朱允炆还没法给祖父提,因此长期心塞。直到有一天,他的老师给他树立了一个模范学习对象——汉景帝刘启,他才豁然开朗。

老师谆谆教诲道:“当年西汉七国之乱,各路藩王势力那么强,几个月就被灭掉了,你照汉景帝的样子做就行,怕什么?”就这一段话,好似一针强心剂,朱允炆瞬间精神百倍,忙不迭地点头。此后他经常查阅西汉七国之乱期间的各种资料,还命亲近的文臣们写心得体会,连汉朝当时的军事布置与作战路线,他都做了详细的考察论证。

朱允炆之所以这么认真,也是牢记了苻坚的教训。这是祖父朱元璋曾经拿来敲打他的: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具体分析。而朱允坟具体分析的结果,就是汉景帝解决七国之乱的方法很简单:上台之后就削藩,服从的就猛削,不服的就往死里打,最后全数解决。朱允炆又找到了熟悉兵事的心腹文臣,了解后惊喜地发现,自己这样做比当年汉景帝容易多了:大明高度中央集权,虽说封了藩王,但中央可控兵力近二百万,仓储存粮丰厚,对藩王实力完美碾压;比起汉景帝当时中央军人数偏少,经济捉襟见肘的困顿,更是好太多;最让朱允炆自信的是,汉景帝身边数来数去,也就文臣晁错,武将周亚夫,他还一不留神杀了晁错,而自己身边的团队则都是大师级专家。综合各种条件,朱允炆觉得:汉景帝能行,我更能行!

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登基称帝后,这位昔日的迷茫少年早已变成信心满满的热血青年,并冲着各位叔叔自信地挥起砍刀:削!

朱允炆的削藩大业从朱元璋尸骨未寒起,就紧锣密鼓地在全国铺开:先明察暗访找证据,抓住藩王们的劣迹就公布罪状开削;而且极讲循序渐进,先抓实力稍弱的周王之流,捎带敲打最大对头燕王朱棣;还积极抓统战工作,成功派人打入了朱棣军中内部,连朱棣的秘书都被收买。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一位御史建议,今时不同往日,想解决藩王问题,用不着喊打喊杀,实行迁藩加推恩的办法更好。后来朱棣打进南京,看到这位御史的奏折,惊呼为奇谋,立刻在全国推广,轻松解决了藩王隐患。但朱允炆不看这个:偶像的力量无穷大,照汉景帝的办法来!于是随着削藩工作的深入推广,一开始装老实而后装傻充愣的朱棣终于悍然造反了。

单看力量对比就知道,这造反明显是嫌死得不够快的节奏:朱棣的燕军最多十几万人,朱允炆的中央军每次都集结六七十万,每人吐口唾沫也能把他淹死。孰料本该高调重演历史的剧情,这里却开始陡然转弯:其后三年时间,朱棣把朱允炆一次次打得稀里哗啦。而后朱棣破关南下,一路杀进南京城,不分实际情况盲目学汉景帝的朱允炆,非但没学出盛世,反而在宫中烈火中下落不明,大好河山就这么学给了四叔朱棣。

再好的路,也都是人走的,再完美的成功,也是人奋斗的结果。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做,结果也就截然不同。汉景帝削藩有晁错,打仗有周亚夫,所以走武力削藩这条路,这就是双保险,哪怕杀了一个晁错,周亚夫也不掉链子。朱允炆却是一开始就错,他的一群亲信个个都是书呆子,统兵之人更是草包。文臣武将都比人家差了十万八千里,削藩这高难度动作,拿什么跟人家学?

编辑/冰如

猜你喜欢
藩王晁错汉景帝
一句幽默赚来了三个郡
内儒外道:中国古代官场的博弈
明代藩王用瓷制度考
藩王吃垮了大明朝
卫所、藩王与明清时期的宗族建构——以韶山毛氏为中心的考察
谁是诛杀晁错的幕后凶手
晁错赌政治:谁玩了谁
冤哉晁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