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黎
[收稿日期] 2016-07-19
[作者简介] 刘 黎(1981-),
女,云南曲靖人,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摘 要]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化不仅需要物质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文化内涵的支撑。作为县级小城市的嵩明县,在滇中产业集聚区规划的发展机遇面前,如何在转型中保持自身具有的文化特色,以传统的文化底蕴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城市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09-0095-06
2014年,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做出建设滇中产业聚集区的决定,规划安宁、易门、禄丰、楚雄四县市(西区)和滇中城市经济圈中位于昆明东部的嵩明、寻甸、马龙三县(东区)为发展地域,这“有利于打造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有利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对于嵩明县的发展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嵩明县位于昆明市东北部,距昆明43公里,为昆明半小时经济圈建设区,是滇中城市群规划建设的东部区域。嵩明交通条件优越,为入滇重要通道,毗邻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建有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农业发展基地及职教基地,自然条件优越,境内河流众多,属温带和北亚热带混合型气候,农业发展基础雄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滇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云南历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本文以嵩明县为个案探究西部地区小城市的发展路径,以助推社会发展。
一、嵩明县文化资源现状分析
目前,嵩明县文化资源处于一种“散乱状态”,没有得到应有的整合和开发,一些文物资源正濒临消失的边缘,一些民俗文化亦如此,在经济发展的“冲击”下也正在逐渐被“遗忘”。同时缺乏创新的大型文化企业,文化单位的主导作用不明显,对城市文化的构建整合缺乏整体规划机制,随意性较强,具体而言:
(一)历史文化及民俗文化
目前嵩明县尚未建成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发展情况的博物馆。博物馆建设是对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及反映。因为博物馆建设不是一个单一的体系,而是涉及到历史、艺术、宗教、民族等多个文化共生元素。同时博物馆建设还是对“传统”的一种回归、认可与传承,毕竟我们是从“历史”中来,这是根,未来的文化需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顺势而发展。随着现代影视、流行歌曲等现代艺术及行为、意识思想的影响,民俗文化正在衰退,以花灯为例,据笔者调查,目前花灯流行的范围仅限于老年人群,而且缺乏正规的训练,多数为业余爱好者,且内容呈现出越来越“低俗”的发展趋势。政府文化部门申报的全县花灯艺术传承仅为2人,其发展令人担忧,所建立的花灯传习馆有名无实,从学校培养到社会认可,花灯发展正在萎缩,花灯传承在青年一代基本上处于断裂状态,政府组织的“花灯”进校园活动,收效甚微。
(二)兰茂文化
由于兰茂①生前处于隐居的处世状态,其在国家层面的史书及记载云南地方史志的书籍中都只是一些零散的记录,不能从中找到关于兰茂生平特别是其成就著述的完整记载。因此,后世在对其人及其思想进行系统研究中存在客观上的困难。作为城市文化的建设,政府在规划中亦缺乏对兰茂文化的考察研究。相关部门只组织过一次纪念兰茂诞辰600周年的研讨会。1985年,政府虽说在原“兰公祠”的旧址建立了“兰茂纪念馆”,但纪念馆运行将近30余年来,其陈列的展物均为30年前的,且对兰茂文化的研究热潮也仅局限在上个世纪在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的10余年间,譬如《兰茂传》《兰茂评传》《兰茂诗词选注》《滇南本草》《声律发蒙》等。即是这期间出版的一系列研究兰茂人的著作,此后也是偃旗息鼓,造成这一现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政府投入少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这使得原本重要的历史文化人物变成只有当地民众从传说中知晓的“兰仙人”,而外界对其知之甚少。
(三)生态资源、红色文化及“二战“遗迹
对生态资源的开发主要体现在旅游业的发展程度上,嵩明县没有如石林、宜良等邻县那样气势磅礴的天然景观,所以旅游业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虽然相关部门对嵩明县嘉丽泽湿地的开发引进资金规划了一个集旅游、休闲、度假、会议于一体的“水乡”,但由于其消费水平普遍高于当地经济发展及居民消费水平,因此,人们只能“望洋兴叹”。关于红色文化的开发,政府相关部门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也只是简单地把红色资源单独置于嵩明县境内看待,较少联系整个长征文化资源予以宏扬。红军长征过嵩明,是为了佯攻昆明,为渡江作重要准备,这点重要性应该突出。“二战”遗迹留下的新春邑机场,由于历史及现实原因,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与重视,当年机场的住房、■塔等都已经被拆除殆尽,只留下机场跑道。在西部边疆地区中,嵩明县自然地理条件较为优越,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同样需要进一步挖掘。
二、嵩明县城市文化发展的路径探究
(一)战略地位及目标定位
嵩明作为县级行政城市,在发展目标定位上不能盲目追求或照搬大都市的发展模式,在纳入滇中产业集聚区的规划中,应认清当前自身发展之不足,在新形式的发展要求下努力弥补自身的缺陷,发挥经济技术开发区、职教基地、农业发展基地的优势,借着滇中产业聚集区规划的“东风”加快经济发展,继而通过这些渠道优势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嵩明县城市发展应定位滇中产业集聚区内发展较有影响的县市,影响辐射规划区的东部区域,进而成为滇中产业集聚区下次一级东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二)规划措施
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事业纳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成绩考核之中,要加强发展文化事业的力度,特别是加强文化部门规划、管理及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同时通过政策鼓励、引导及扶持文化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培育一批在滇中产业集聚区较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形成政府引导发展、社会主动参与文化发展格局。
(三)发展策略
其一,应以兰茂文化和两汉青铜文化为主,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及红色文化为辅,凸显嵩明县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发扬民间艺术、生态资源及红色文化的优势。加大对兰茂文化的研究,包括其在医学、文学、教育、理学、音韵学及军事学方面的思想,扩大“隐士”兰茂在滇中产业集聚区内的影响,使其成为嵩明县城市文化的形象。在考古学上,云南青铜器是中国南方青铜器的典型代表,而今昆明市周边县区发现的青铜文化亦是云南青铜文化的代表。嵩明在历史上是与滇“同姓相扶”的劳浸、靡莫(我国西南边疆滇东北的两个古老民族,是现在苗族和彝族的祖先)之属的居住地,与滇有重要的文化联系,建设反映当地青铜文化的博物馆,在当地建立一种文化荣誉感,向外界发挥辐射影响,对提升嵩明县整体历史文化影响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帮助当地少数民族保存一批有地域特色的服饰、习俗及相关祭祀仪式等反映民族文化的元素。在当前花灯发展面临接续人“断层”情况下,政府应扶持花灯艺术的发展,从本县青少年中挑选一批人学习花灯,学成后政府对其进行相应的工作安排,同时鼓励花灯跟随时代步伐,做出相应的创新。
其二,政府应积极发挥政策鼓励、引导作用,扶持一批民间文化企业崛起,成为嵩明县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在引导文化发展的同时,积极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建设自身独特的城市文化精神,积极构建社会共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建设提供“永恒”的源泉。社会核心价值的构建对文化发展非常重要,使文化发展的重要性能深入人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应发挥职教基地大学城的影响,创造外部条件,让更多的高等院校入驻职教基地大学城,提升嵩明县的城市文化品位,让知识经济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其三,应重视城乡统筹规划。城市文化的发展不能只依靠城市本身,城乡同时发展才不至于使城市文化发展成为无源之水。在系统确定发展项目的同时,政府及其相关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投入,如重点恢复一批有历史价值和影响的古建筑,推进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各行政村或居委会建有农家书屋,行政村或居委会下属小组建有综合文化活动室,还要建设县博物馆、加强县图书馆、文化馆的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旨在提高民众文化修养的措施。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一种常态行政规划及意识,为城市文化的发展增加更多可用、有用的元素。
三、乡土社会的转变:个案解读
中国城市人口每年以1000-1200万增长,“传统城市文化中的实体性领域,面临着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济所排斥和驱赶,取而代之的是商品实体的侵占:城市文化建设场所让位于房产经济开放用途,古城建设保护让位于新城区规划建设之事屡见不鲜;现代城市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规范也更加趋近于经济理性选择,人本主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遭受排斥和践踏……” [2] ,这样“圈地运动”“造城运动”“政绩工程”此起彼伏,致使城市文化建设成为一种工业流水线产品。城市地域特色文化正在不同程度地被遗弃、破坏、毁灭,这些“历史”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价值与要求被现代的“钢筋混泥土”所取代,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在这种“经济运动”中被淡忘、漠视。笔者在某县城看到一则弘扬当地历史文化的工程宣传,进去一看,才发现原来只是一个房地产项目,其弘扬历史文化只是一个“招牌”而已,并无实质性内容,这不免让人失落与忧虑。
县级城市的发展是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战略步骤,“2009年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经济总量达16.61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5.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11811.74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1.23%”[3] 。费孝通先生用“‘人口蓄水池来形容小城镇的人口截留作用。他期望全国约3千个县治镇和约5万个小城镇都能像东部沿海地区那样发展起来,如果每个镇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地吸纳农村人口的话,那将能在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4] 。可见,小城市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城市文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城市文化的缺乏或滞后,会对城市在经济、社会等一系列问题上产生不良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社会和谐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目前正在向中小城市深入,尤其是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原本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就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情况,在大规模的现代发展的冲击下,原本保留的一些城市文化资源、文物遗迹可能会在大规模的经济开发中被毁灭性的破坏。因此,不能过分追求建造大都市的目标,这只能会造成千城一面的水泥钢筋混泥土景象,须知,城市人群精神文化资源稀缺,对社会稳定与发展有着极大影响。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在传统与现代化的界点上探索适合自身文化发展的可行之路,才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关键。西部地区的小城市有别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有着自己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下所造就的文化发展底蕴与态势,现代文化的发展应当以多元化为格局,不是千篇一律的单一模式。
城市化的进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路径是多种多样的,嵩明县在其面临滇中产业集聚区规划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时,其城市文化建设的议题才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样的县级城市还带着浓重的“乡土社会”的气息,在面临大规模经济发展之际,诸多类似的小城市的文化建设更为滞后,笔者认为,这种“乡土社会”的转变不能简单地只重经济发展,其实文化建设同样重要。小城市处于半城半乡的状态,城市化不是简单的以户口从农民变为城市居民、住上高层楼房为标志,城市化是一种文化形态的物质反映,其背后需要文化的强力支撑。中国西部城市的城市化建设应该基于自身特有的历史、地理及现实等因素发展,乡土社会的转变不能盲目追求大都市发展模式。类似嵩明县这样的县级小城市应努力挖掘、整合自身固有文化资源,不应该好高骛远。这不是画地为牢的行为,而是自身的文化底蕴、经济发展不足以托起过于“宏伟”的目标的现实要求。找到与本地适合的文化发展模式,并促进经济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的决定[EB/OL].http://www.yn.xin
huanet,com/gov/2013-04-25.
[2]戴庆锋. 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评论,2009,(1).
[3]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中国中小城市绿色发展之路[DB/OL].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B3ZtUuFhwP8
mmmB2b8mnhTKy9_H5ls4il9I5B
wVRrpMqA4yA4z-7QVOh2nTIsU
X4UxANoVNh1Oo0ctlOi5tuyZzUn
oDQGmeji0I8w6gU9mG.
[4]沈关宝.《小城镇 大问题》与当前的城镇化发展[J].社会学研究,2014,(1).
[责任编辑: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