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雁超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382-01
1.关于美育
美育有家庭美育、社会美育、学校美育,本文主要讲学校美育。美育,主要通过具体的审美活动,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美育的最终目标是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这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重要方面。真善美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智育、德育和美育处于对立统一之中,美育能"以美启真","以美引善"。所以,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家已经认识到了。然而有不少人对美育的理解过于狭隘,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只要对学生进行音乐、美术教育就算是完成了美育,有的把学校美育仅仅当作艺术特长教育来施行,这是认识上的误区,既不利于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也违背了美育自身的规律和目的。
美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的美育,指审美教育。广义的美育,是指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美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通过美学理论和审美经验的传授,学生审美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情操,并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主要包括艺术教育、美学基本理论教育,课堂教学中实行的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巧教育、艺术精神教育,它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艺术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的技艺,增强对艺术的感性体验,提高艺术修养。美学理论教育包括美的本质、美的范畴、美感等方面的教育,它主要从哲学的高度,培养学生运用美的标准和规律观察世界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情操,帮助学生塑造理想的人格和优美的灵魂。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美育,是指教师将美学知识自觉运用于教学活动中,通过美的形式、美感的激励和陶冶作用,使学生乐于去求真、求美、求善,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美育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2.1 结合教材定点到位。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首先在备课时就要通读课本,每课的哪些章节包含有哪些德育因素,是隐性的,还是显性,采用什么方式和手段来进行德育渗透,都要列入教学目标,最好对学科的每章节的德育因素、渗透的方法采用手段用表格列出来。在教学中,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渗透事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主要矛盾的观点等客观变化发展规律,以启发学生领会一些科学的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2.2 讲述分析论证进行德育灌输。在课堂知识教学中,通过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科学的结论,这个课结论本身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人生观、价值观或道德的、民族精神的基本观点。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德育观点,从而达到德育的目标。
2.3 通过介绍知识背景进行德育渗透。许多知识教学过程中要进行背景介绍,在背景介绍中挖掘其隐含的德育因素,适时进行渗透是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方法。例如:在进行乘法口诀的学习时,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伟大民族,为人类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学习的乘法口诀,在我国二千多年前就有了。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鸣。
3.课题研究与备课、上课、管理相结合
按照教育部门下发的教学常规管理细则中对教师的要求,我们做到了集体备课,集体研究,为了便于课题组成员在常规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我们结合有效教学的评价指标,具体标准如下:德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体验式德育灵活度与有效性;要点的确立与突破;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分层教学的具体体现;练习题密度与高效率的体现等评价标准。我们在关注常规教学的同时有目的的对德育的内容及方法给予更多的研讨与指导。结合此项课题的研究需要以及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我们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重视做好学困生、问题生的转化工作,努力做到关爱每一位学生,不抛弃,不放弃。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懂学生、爱学生、会教育的科研型教师的光荣与自豪,感受到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崇高。为了使课题研究能及时得到提高,同时也为了使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能得到及时的推广,我们积极向学校提出申请,在学校部分班级进行推广,学生学习状态也发生了较为可喜的变化,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了,良好的思想品质得到初步形成、大部分学困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4.美育向学科教育的渗透
4.1 充分挖掘各门学科知识的审美因素。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它是无处不在的。蔡元培先生认为,没有一门课程不与美相关,他这样说道:"数学中数与数带有巧合之关系。几何学上各种形式,为图案之基础。物理、化学上能力之转移,光色之变化;地质学的矿物学上结晶之匀净,闪光之变幻;植物学上活色生香之花叶;动物学上逐渐进化之形体,极端改饰之毛羽,各别擅长这鸣声;天文学上诸星之轨道与光度;地文学上云霞之色彩与变动;地理学上各方之名胜;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与事迹;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上各种大同小异之结构,与左右逢源之理论;无不于智育作用之中,含有美育之元素;一经教师之提醒,则学者自感有无穷兴趣。"可见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中都不乏审美因素。如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认识语言表现的美,感受、欣赏文学作品的美,并积极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创造美。体育教学,可以让学生认识人体的运动美、力量美、姿态美,在自由、舒展的运动中表现美、体验美;地理教学,让学生认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激发学生振兴民族、报效祖国的决心和意志;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认识数学科学的结构美、匀称美、秩序美、和谐美,数学中的黄金分割比,很多美的事物符合这一和谐美妙的比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点拨学生发现知识美的闪光点,引导学生进入美的鉴赏和领悟之中,那么必将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4.2 在课堂教学中要实行审美化教学。所谓审美化教学实质就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愉快求知的气氛中,获取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要鼓励教师进行审美化教学,按一定的审美意识,充分发掘各门学科内容与审美的联系,创设审美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美感体验,在知识传授中,化抽象为形象,化平谈为神奇,化枯燥为魅力,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美是让人赏心悦目的感性形象,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美育是感性形象的教育,因此在审美化教学中要遵循形象化的原则。在审美化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具体可感的形象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描绘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来,也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幻灯机、录像机、实物投影机、录音机、多媒体等,给学生造成鲜明、生动的视听效果,使学生兴味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之中。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温文尔雅的仪表美、生动幽默的语言美、活泼开朗的教态美、师生关系的和谐美也都是一种无形的美育,它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如坐春风、兴味盎然,使学生在审美快乐中掌握知识。
总而言之,美育和学科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它既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渗透于各学科教育中。美育是各科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美育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而教学效果的提高,又保证了美育的发展。只有正确认识了美育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更好地把美育思想融合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各个学科之中去,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才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