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思品教材 彰显课程魅力

2016-09-27 08:15于小琴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品德文本教材

于小琴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042-01

国家教育部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推出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格外引人注目,它是一门融社会知识与品德教育于一体的综合课程,体现了先进的、现代的课程理念。现行各种版本教材在编写时都留有很多空间,"教教材"的课目少了,"用教材教"的课目多了,教材散发着鲜活的生活气息,该如何引导学生梳理生活,走向社会,眺望世界,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是:"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在充分把握教材、理解教材的前提下,着眼于学生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把教材当作一种充满了变性和弹性的课程资源,从一个新的角度和高度去把握对教材内容的取舍,对教材作出极富个性化的处理,活用教材,才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能否焕发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增一增,活化教材资源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物质载体,但受到篇幅、教学时间、学生的社会经验的局限。因此,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的境界,教师必须跳出文本既定思路和惯性思维,对教材的使用功能做出创造性的开发。一方面需要教师亲近文本,品味立意,精心设计教学,创设教学情景;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善于攫取广泛的社会资源为我们所用,帮助学生将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帮助儿童将思维的触角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

《打开国门》一课,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是两小段文字及9幅图片,而图片所呈现的内容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离得较远,以它们为教学,学生的学习将是被动的接受,那么又如何能达到认识祖国的巨变,感受到我们国家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情况,唤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形成国家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这样的教学目标呢?"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为此,教师在解读教材后,作了一系列课前的铺垫工作;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书籍、关注媒体等途径了解中外民间交流活动的相关资料,形成小档案,以备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采访,获取家乡中外交流的方方面面,并做好记录。课堂上则巧妙地以文本教材所呈现的课程知识为依托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生活。教师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起点,筛选出符合学生需要的课程素材:精心选取了孩子亲身经历的活动拨动孩子的心弦,学生时而阅读教材内容,时而汇报自己在课外的学习收获;时而聆听《走进新时代》、时而欣赏"打开国门"后五彩缤纷的画面;时而观赏"老外"表演的中国节目,……学生是在快乐中体验着家乡走向世界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着中国走向世界的自豪。增一增,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增一增,让教材化简为丰,让课程精彩纷呈,让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有机融合,实现了德行的自我建构。

2.换一换,深化教材资源

由于儿童的生活并不一致,加上地区差异,教材的内容可能并不适合所有儿童。如果单纯按教材教,就有可能远离学生生活,学生言之无物,课堂枯燥乏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打破传统单一的课程观念,从而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条件保障;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资源保证;为课程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多层面标准的实现提供可能性;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所以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积极地幵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过去人们习惯于狭隘地把课程资源理解为教材的思维定势,增强课程的生命力。

在研读《中国制造》这一课时,教师发现"找农产品基地的游戏"这一内容费时长,而且无法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为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强化教材的核心价值,我把该环节换成了"反思中国制造"。当通过识图、图片、数据、现场访谈、视频展现等视听手段,全方位让学生感受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中国产品在国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后,教师话锋一转,以"中国制造虽然强大,但是为什么中国品牌寥寥无几?"的疑问入手,和学生共同探讨在"家用轿车调査"的发现,并巧妙地通过录音、视频手段来帮助学生试着理解"中国制造"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待提高的地方,引导学生全面看待问题,学会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发现问题,感悟"中国制造"打造品牌之路的艰辛,进而体会"中国制造"背后蕴含的民族精神,共同期待"中国制造"早日提升为"中国创造"。

实践证明这个环节对学生心灵的冲击是巨大的,思维的碰撞是剧烈的,感受的获得是深刻的,升华的情感是无可比拟的,"换一换",适当地改变教材内容,促进了教学的实效性,课程之美不减反增。

3.合一合,优化教材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如果这些认知没有对各种相关领域的知识进行优化组合,要想取得满意的效果也是很难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不仅要与其它课程整合起来,教师还应善于从本质上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在本课程内进行一定的重新组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命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一课内容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史实、战争的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英勇斗争,知识目标起点高。

而《不忘过去,放飞和平的心愿》一课主要是感受和平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知识目标简单直白。于是教师将前一课的教学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介绍,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二战始末,毕竟这一段历史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知半解,甚至是完全陌生的。第二课时则以《我们不能忘记》为题,以"战争的残酷""英雄的反抗""抒发和平的愿为线安排,让学生充分感受战争损耗了大量金钱,破坏了美丽家园,留下了疾病隐患,伤害了无辜生命,摧残了花季儿童的残酷事实,让学生在倾听历史远处的炮火和枪声的同时记住了那-批批用生命和热血换取我们今天的幸福的人,不管是有名字,还是没有名字的;让学生在深受震撼中对和平的愿望,珍惜和平生活的心声如涓涓泉水,自然流淌。如此的合理整合,优化了知识结构,在不露声色中实现了德育功能,彰显了课程的无限魅力。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必不可少且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尽管对文本内涵的挖掘是没有止境的,但只要教师能换一种视角,换一种思路,那么解读文本往往会有豁然贯通的感觉。让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在"增、换、合"的智慧里,奏响拨动心弦的教育旋律,触动、震撼、陶冶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焕发它的勃勃生机吧!

猜你喜欢
品德文本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