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伟,苏先锋,黄明清
(北京金诚信矿山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1500)
某钒铁矿山矿石高回采率实施方案研究
谭伟,苏先锋,黄明清
(北京金诚信矿山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1500)
以甘肃某钒铁矿山为研究对象,钒矿处于铁矿开采的上盘移动带范围,针对钒矿暂时不开采,以及采空区暴露面积大等因素影响,提出了“采铁保钒”的开采方案,东西区采用分段空场嗣后充填膏体微胶结充填采矿法,中区采用空段空场转崩落法开采。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矿柱的安全系数满足稳定性要求,优化开采方案后与原方案相比,东、西区回采率增加了12%;中区回采率增加了21%,预计产生经济效益达24.975亿元。
回采率;采矿方法;矿柱稳定性;经济效益
甘肃某钒铁矿山拥有钒矿和铁矿两种资源,由于市场原因,目前矿山只开采铁矿,钒矿未进行开采。钒铁矿均为近东西走向,钒矿体位于铁矿体北面,走向长度4200 m,地表露头明显。钒矿体处于铁矿体上盘,与铁矿体呈近平行层状产出,钒矿下盘至同中段铁矿上盘的水平距离相距60~190 m。上盘钒矿处于下盘铁矿开采的地表移动带范围内,因此,下盘铁矿开采的同时需考虑钒矿将来开采的可行性。
铁矿主矿体为连续稳定的层状矿体,矿体沿走向分布在7#~21#线及其西部分,长度3200 m,矿体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28°~66°。矿体厚度4.6~29.4 m,局部超过60 m,平均真厚度12.35 m。
铁矿目前采用分段空场法进行开采,中段高为65 m,矿块沿走向50 m,间柱8 m,顶柱7~8 m。地表平均标高为2400 m,2280 m中段以上已开采完毕,并且形成了大量连续的采空区,空区体积达278.91万m3;2215 m中段为主要生产中段。向下继续开采,采空区体积将进一步加大,为维护采场稳定需保留更多的矿柱,严重制约了铁矿体的可持续回采,增加了矿石的损失,同时也无法为将来钒矿开采提供条件。为此,需研究新的开采方案,以提高矿石回采率和维护采场稳定。
针对钒矿暂时不开采,以及钒、铁矿体位置关系,提出采用“采铁保钒”的开采方案。对铁矿采取分区不同的开采方法,7#~10E#线(东区)和13#~21#线(西区)矿体相对较薄,为10~20 m,采用分段空场嗣后膏体微胶结充填采矿法;10E#~13#线(中区)矿体较厚大,为15~30 m,采用分段空场法转崩落法的分步骤开采方法。
2.1开采方案
东、西区铁矿优先开采,矿房开采完后采用膏体微胶结的方式进行嗣后充填[1 ̄3],以控制地压。沿矿体走向每隔200~300 m保留一个宽20 m的保安矿柱(如图1所示),此矿柱作为钒矿的回采通道,待钒矿回采完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回收20 m保安矿柱。
中区以铁矿开采为主,并且铁矿优先开采。铁矿采取分步开采的方式,每个矿块采取采30 m矿房留30 m矿柱的方式。待30 m矿房开采完后,利用30 m矿柱作为通道对上盘钒矿进行强采强出,以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尽可能采出更多的钒矿。上盘钒矿回采完后,再对铁矿的剩余30 m矿柱进行分2步骤回收,第1步先对矿柱两侧各削7.5 m,第2步采用崩落法回收剩余15 m矿柱,同时利用崩落围岩处理采空区[4]。
图1 钒矿回采通道
2.2开采顺序
采用“采铁保钒”的开采方案,需对原铁矿开采顺序进行调整,东、西区由原来的从上往下的顺序变为从下往上;中区采用分步骤开采,每步骤均是从上往下的开采顺序。铁矿体从2215~2020 m中段的开采顺序如图2所示,开采效果如图3所示。
图2各分区铁矿开采顺序
图3 各分区铁矿开采效果
针对不同分区铁矿体开采方案,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分别对东、西区和中区矿柱进行稳定性计算。东、西区矿块沿走向为50 m,其中矿房42 m,矿柱8 m;中区矿块沿走向为60 m,其中矿房30 m、矿柱为30 m(分2步骤开采)。
规划开采中段为2020,2085,2150 m三个中段,中段高65 m。
3.1中区矿柱稳定性
中区铁矿体矿柱1步骤开采后,留下沿走向长L=15 m、宽(矿体厚度)b=15~30 m、高H=195 m的矿柱。此矿柱需在中区3个中段均回采完后方能回收,因此,此矿柱的稳定性决定了采场的安全生产。矿柱稳定性主要是由矿柱强度以及矿柱承受的荷载两个因素决定的[5]。
3.1.1矿柱强度
矿柱的强度受矿柱的长宽比影响很大,该区域矿柱的强度可由式(1)确定。
(1)
式中:σu——矿柱的实际强度,MPa;
σc——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磁铁矿岩石抗压强度为185.39 MPa,采用折减后岩体强度55.6 MPa。
从式(1)可以看出,由于矿柱长度为15 m保持不变,则矿柱强度随矿柱宽度的变化而变化,将矿柱强度与矿柱宽度的变化绘制成曲线(如图4所示)。
图4 矿柱强度与矿柱宽度关系曲线
3.1.2矿柱荷载
3.1.2.1矿柱承受荷载面积
矿柱承受载荷的面积要分两种情况来讨论,一种是矿柱长轴垂直走向布置,另一种是矿柱长轴沿走向布置。不同的布置方式,其所承受的载荷面积也不相同。中区铁矿体开采,矿柱长轴垂直矿体走向布置,其承受载荷面积如图5所示。矿柱承受的载荷面积为图5中虚线所示,其可按式(2)来计算。
(2)
式中:S——单根矿柱承受载荷面积,m2;
B——矿房跨度,45 m。
计算得到矿柱承受荷载面积S为900~1800 m2。
盛庆余平时还特别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在教学中,常常指导年轻教师编写讲义、制作课件、命制试卷、规范书写教案等,很多年轻教师进步非常明显,并在教学工作中慢慢崭露头角。
图5 矿柱垂直走向布置的承载面积平面图
3.1.2.2矿柱承受荷载
矿柱的支撑应力可按式(3)来计算。
(3)
式中:σp——矿柱承受的压应力,MPa;
ρ——上覆岩层的平均密度,2.9×103kg/m3;
h——上覆岩层的厚度,245 m。
计算得到σp为26.1 MPa。
3.1.3稳定性计算
当矿柱的截面尺寸增大时,矿柱的强度也必然增大,但是同时矿柱承受的荷载也随之增大。因此,单凭两者中的一个难以正确评价矿柱的稳定性。为了更好的评价矿柱的稳定性,将矿柱的实际强度与矿柱承受的垂直应力相比,从而得到矿柱的安全系数,计算公式见式(4)。
(4)
式中:k——矿柱的安全系数。
矿柱长度l为15 m保持不变,宽度b分别取15,20,25,30,35,40,45,50 m,求出各安全系数见表1。
表1 中区不同矿柱宽度对应安全系数
从表1可知,矿柱宽度达到50 m时,即矿房跨度达到50 m时,矿柱的安全系数k=1.3。根据《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的要求,当安全系数k>1.1时,矿柱即可基本满足稳定。由此可知,中区铁矿体开采,留矿柱长15 m、宽15~30 m时,可维持矿柱的稳定。
3.2东、西区矿柱稳定性
东区和西区采用一样的开采方案,每次开采一个中段,膏体微胶结充填后再进行下一中段的开采,因此,计算矿柱稳定性时只按一个中段高进行计算。铁矿开采后,均留下自上而下沿矿体走向8 m长的条形矿柱,矿柱宽为矿体厚度10~20 m,高度为65 m。
矿柱稳定性计算方法参照中区的计算方法。矿柱长度l为8 m保持不变,当矿柱宽度b为10~20 m时,仍满足l≤b≤0.3H,矿柱强度采用式(1)计算,安全系数采用式(4)计算。
计算矿柱长度l为8 m保持不变,宽度b分别取10,12,14,16,18,20 m,求出各安全系数见表2。
表2 东、西区不同矿柱宽度对应安全系数
从表2可知,当矿柱宽度达到20 m时,即矿房跨度达到20 m时,矿柱安全系数最小为1.2,因此,留8 m矿柱可维持稳定。
铁矿新开采方案与原方案相比,东、西区各中段间将不保留水平矿柱,中区水平矿柱和间柱则是全部进行回收,从而极大的增加了矿石回采率。其中东、西区回采率由原来的70%增加到82%,增加了12%;中区回采率由原来的70%增加到91%,增加了21%。
从7#~21#线2020~2150 m三个中段整体来看,东、西区增加回采铁矿石量为323万t,中区增加回采铁矿石量为232万t,共计增加回采铁矿石量为555万t。按450元/t计算,回采铁矿石的经济效益可增加24.975亿元。
(1) 根据甘肃某钒铁矿山钒矿和铁矿的开采现状,钒矿暂时未开采并处于下盘铁矿开采的地表移动带范围内,铁矿体2280 m以上中段已形成采空区体积达278.91万m3,提出了“采铁保钒”的开采方案。铁矿采用分区不同开采方案,东、西区采用分段空场嗣后膏体微胶结充填采矿法,并且沿走向每隔200~300 m保留20 m矿柱作为钒矿回采通道;中区采取分段空场法转崩落法的分步开采方式,每个矿块采取采30 m矿房留30 m矿柱的方式,30 m矿柱作为钒矿回采通道。
(2) 通过对各分区不同开采方案矿柱稳定性进行理论分析得到,中区矿柱宽度达到50 m时,即矿房跨度达到50 m时,矿柱的安全系数为1.3;东、西区矿柱宽度达到20 m时,即矿房跨度达到20 m时,矿柱安全系数最小为1.2。根据矿体厚度为4.6~29.4 m可知,矿柱可达到稳定性要求。
(3) 铁矿优化后开采方案与原方案相比,东、西区回采率增加了12%;中区回采率增加了21%,预计产生经济效益达24.975亿元。
[1]汪海萍,宋卫东,张兴才,等.大冶铁矿分段凿岩阶段空场嗣后胶结充填法工程实践[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5,35(5):26 ̄29.
[2]杨志强,高谦,王永前,等.金川全尾砂-棒磨砂混合充填料胶砂强度与料浆流变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33(Z2):3985 ̄3991.
[3]曹帅,宋卫东,薛改利,等.考虑分层特性的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折减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5,36(10):2869 ̄2876.
[4]张宝,李向东,周益龙,等.复杂采空区群处理及隐患资源回收综合技术[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4,34(4):16 ̄20.[5]宋卫东,曹帅,付建新,等.矿柱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岩土力学,2014,35(Z1):271 ̄277.
2016 ̄06 ̄03)
谭伟(1986-),男,江西赣州人,硕士,主要从事岩石力学测试与工程稳定性分析方面的研究,Email:tanweitw86@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