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梦想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2016-09-26 06:14靳贤斌
现代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梦想素养学校

■靳贤斌



初中“梦想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靳贤斌

平阴县第四中学是一所公立全日制走读制初中学校。近年来,我校立足走读制学校特点,提出了“张扬个性,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梦想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一、“梦想课程”体系的构建背景

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致力于积淀学生的素养,提升学生的素质,切实把学生的品行操守、人文素养放在培养和发展的首位。因此,教育必须回归本真、营造发展新常态。我校秉承“人人能进步,个个能成才”的学生发展观,致力于构建“梦想课程”体系,努力营造“人人有梦、人人追梦、人人圆梦”的氛围,为广大师生搭建了追梦、圆梦的广阔舞台。

文化治校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我校追求的理想境界。平阴四中有着20多年的发展历史,地处县城核心生活圈。近年来,随着一些新建学校的崛起,学校教学设施更新相对滞后,遭遇发展瓶颈期。基于以上现实,学校激励全体师生“争做最好的自己”,坚定梦想不放弃、困难面前不畏惧、公平竞争不服输,有斗志、有勇气,志存高远,勇争第一。学校把“创办全县最好的初中”作为中长期发展目标,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人文气息浓厚、校园环境优美、硬件装备先进、管理规范科学、教育质量领先、社会满意家长放心的学校,并使其成为教师幸福工作、学生快乐成长的家园。

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和孜孜以求,我校逐步打造了以理念统领思想、以课程构建载体、以舞台张扬个性、以评价促进成长的“梦想文化”体系,形成了管理文化、课程文化、舞台文化、评价文化四大板块文化,引领学校走向科学发展。学校管理从最初的摸石头过河到走向理想轨道,逐渐架构起一座通向内涵发展的桥梁,开启了文化治校的新篇章。

“课程文化”是四中“梦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打造“梦想课程”体系,提升课程文化品位成为我校当前和今后一项长期的重点工程。

二、“梦想课程”体系的内涵界定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快研制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北师大林崇德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学生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认为,学生核心素养总框架的建构应包括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三个领域。研究者认为,只有建构起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体系,才能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在教育理念上,由“结果”向“过程”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是教育改革的最新生长点。

我校多年来就一直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抓好知识教育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近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以“张扬个性,全面发展”为原则,为学生激发潜能、增强自信扶梯搭台。开发多样化课程,构建多样化课程体系正是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校以让学生“展示特长、发现亮点、寻找乐趣、增强自信、激发潜能”为原则,以打造“青春校园、阳光校园、魅力校园”为抓手,以融洽的师生关系、务实高效的教育教学方式为手段,以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发动广大教师积极整合国家、地方课程资源,努力开发适应学生发展的课程。因此,我校通过广泛发动,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积极开发了多样化的校本课程,逐步构建起“梦想课程”体系。

通过反复论证,我校确立了“梦想课程”体系的三个模块,即德育类、基础类和拓展类三部分内容。德育类着眼于学校活动,基础类着眼于文化学科,拓展类着眼于综合素养。以“德育活动课程化、学科素养拓展化、身心健康活动化、兴趣特长多样化、实践活动常态化”为特色。“梦想课程”体系以学生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选择能力培养为主线,同时通过组建学生社团、搭建梦想展示舞台等,促进学生张扬个性、全面发展,努力实现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梦想课程”的实施过程

2015年10月18日,“素质教育”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柳斌出席“首届全球未来学校大会暨世界基础教育高峰论坛”,在开幕式上的发言中提出“关注学生素养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使命”。他的这种认识和我校构建“梦想课程”的做法不谋而合。

“梦想课程”就是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差异化需求。“梦想课程”从课程实施目标管理的角度分为德育类课程、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三部分。

(一)德育类课程。德育类课程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会学生学会做人。除部分德育内容在文化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效渗透外,在课程理念引领下,学校对德育主题教育活动进行课程化管理形成了德育类课程。

学校参照《山东省中小学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年)》,紧紧围绕文明礼仪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整体构建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德育教育全过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时代发展要求以及成长需求分年级、分版块使常规教育内容课程化,以班团会、手抄报、升旗仪式、读书活动、征文演讲、专题讲座、参观展览等实践活动为主渠道,并不断拓展家校合育新阵地,实施全员、全科、全时段立体化育人。

根据年级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德育规律,七年级主要以“规范、自律、文明”为教育主题,突出养成教育;主要开展入校规范教育、军训、安全教育、建队仪式、诚信教育、升旗仪式教育等课程教育。八年级主要以“自主、自信、感恩、守法”为教育主题,突出自主教育和法制教育;主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退队建团系列活动、安全教育、梦想大舞台展演等课程教育。九年级主要以“理想、责任、成才”为教育主题,突出责任教育;“学考,我来了”、主题班会、考前心理指导、毕业教育等课程。

(二)基础类课程。基础类课程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的课程,主要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行班级授课制,以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为目标。我校首先对地方课程进行了“瘦身”提效,整合国家、地方课程学科间交叉重复的内容,传统文化、环境教育、人生规划等课程与语文、思品、地理、生物等相关学科和班会课进行整合,尝试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开展集约化教学,既促进了学科间知识的融合拓展,落实了教学任务,又提升了教学效果。

同时,我校又积极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基于自身的教育哲学,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根据生源状况和育人目标,要求教师将国家层面上规划和设计的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学习内容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学习内容,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习评价等。

各学科积极开发基于学科教学的校本教材,经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相继开发了语文学科的《名著导读》、理化学科的《兴趣实验》、地理学科的《走遍中国》等课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学科的《创意标本》课程。他们发挥我校地处文笔山下的地理优势,发动学生全员参与,走进森林,考察植物生态,在暑假里指导学生制作创意标本。

经过广大教师的积极探索,我校的课程教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仅以语文学科为例。我校语文组注重在教学中发挥经典影视的作用,从国内外近20年来拍摄的电影、电视中精心挑选经典作品,开发了《影视欣赏》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配合教学进度同步教学。在具体教学环节中,他们探讨了三种课程实施模式。

一是为课文做旁证。有些课文,单靠文本的叙述,难以实现对课文表达意向的全面理解。他们就配以相关的的影视资料,使语文教学具有了可视、可感的效果。如初二语文教材中有雨果的《致巴特勒的一封信》一文,作者用幻想的笔法,描写了圆明园的瑰丽辉煌。配合教学,他们组织学生先后观看了纪录片《圆明园》和电影《火烧圆明园》。学生很容易理解了雨果使用反语给予强盗辛辣讽刺的写作手法,也对“幻想艺术”会永存于世界人们的遐思之中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是为学生增加心理养分。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宠爱和溺爱,心理较为脆弱。课文《孤独之旅》讲述了杜小康由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为了使学生真切体验成长的感受,让学生观看了《士兵突击》第十集,感受许三多战胜自我的心理历程,使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成熟能力得到的升华。

三是为名著导读。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每学年阅读二到三部名著,但学生往往翻几页就搁一边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名著所表现的深刻思想,令学生难以理解,激不起阅读的兴趣。但利用名著改编的影视却能“诱惑”学生自觉阅读。他们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简爱》、《鲁宾逊漂流记》后,激起了许多学生进一步阅读原著的愿望。

(三)拓展类课程。拓展类课程旨在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增强自信,挖掘潜能,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落实素质提升的基本要求。学校以国家课程为依托,紧紧围绕“张扬个性、全面发展”育人理念,结合学校现有资源,对部分教育教学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放大、提升,开发并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形成拓展类校本课程,涉及文学、自然科学、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等领域。

我校在规划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设上,充分考虑到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并结合学校师资和可利用资源开发了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实践性,特别是创新性为一体的课程,加强基于强化学科素养的课程开发,追求富有价值和深远影响的精品课程。

《版画·藏书票》《艺术剪纸》《创意标本》等课程,充分引入文学典故、地方名胜、科技发展、自然生态等元素,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根据一个故事或者一个传说,构思表现形式,设计图纸、选择材料、动手制作、精美装裱,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故事,其间融进了学生的智慧和汗水,陶冶了学生情操,提升了审美情趣,让学生体验了成功,增强了自信,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校的拓展类课程分为素养拓展和学科拓展两类。

一类课程是素养拓展类,包括以密切关系、加强心理调适为目的亲子教育活动;以拓展兴趣、陶冶情操、提升品味为目的的休闲读书活动;以发现、展示真善美为目的的魅力摄影、播音体验、记者观察等活动;家校共育过程中家长举办的法制教育、安全演练、生活体验、人生阅历等生活技能类课程。

二类课程是学科拓展类,目前有趣味实验、课本剧等10余门课程。因为是拓展类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初步学习和了解相关知识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爱好或者发展需要选择学习,所以三个年级安排各有侧重,七年级上学期开展入学适应性训练课程和学习方法指导课程,七年级下学期开展精品选修课程展示,指导教师利用1—2节课的时间以讲座、实地观摩、现场展示等形式,对选修课程进行整体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校拟开设的各类校本课程及学习方式。八年级学生在广泛了解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学习基础及特长发展需要选择不同领域的课程,实行选课走班制,采用“课堂+社团”形式。为拓展校本课程的教学空间,我校还组建了小记者团、文学社等14个社团,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九年级面临毕业,一般不再开设拓展课程,部分学生因兴趣或者特长发展需要,根据个人意愿自由选择参加社团活动。

四、“梦想课程”的实施成效

梦想课程的实施首先打造了一批以版画创作、艺术剪纸为代表的特色课程。古忠义老师主持开发的校本课程《版画·藏书票》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

我校的版画和藏书票在全市范围内已小有名气。师生作品多次荣获全国藏书票大赛一二等奖。2014年5月被济南市教育局选定赴瑞士参加对外文化交流;2014年9月应邀参加第三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活动,?四名学生参加现场版画创作展示;2015年我校被县电视台邀请登上平阴儿童春晚舞台现场展示制作藏书票。

“桃李欲放花千树,东方吹得满眼春。”每周四下午的走班选修课是学生最喜欢的课。此时的校园,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异彩纷呈。合唱团悠扬的歌声在回荡,舞蹈队优美的身姿在舞动。田径场上,武术队正在展示中国功夫;足球场上,一群少年满头大汗,激战正酣。一个精彩的进球,引来声声喝彩,队员们击掌祝贺,信心倍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课程开发整合催生了以展示素养拓展类课程成果为特色的“梦想大舞台”和“梦想课程”展示长廊。自2013年以来,“梦想大舞台”已进行了五场大型展演,每次展演活动都成了四中学子狂欢的盛会。每场近百人的表演阵容,演出方案的制定,节目的创作、编排、主持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它展示了四中学子在“梦想课程”滋养下所培养的才艺。

正是梦想课程的滋养点燃了四中校园的活力。如今,走进四中校园,无论学生还是教师,脸上都洋溢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正是在本真教育和多样化课程滋润下,每一个学生都文明有礼、活泼有序、朝气蓬勃、活力四射。

在“梦想课程”的滋养下,学生获得的是知识、能力、心智、素养的综合发展和提升。如今,四中校园无一不是他们展示个性、自由发展的舞台。徜徉在荡漾着七彩梦想的校园,他们深切感受到做一个快乐追梦人的幸福。

为给所有的追梦少年搭建更多的梦想舞台,我校还在办公楼西区筹建了“梦想课程”展示长廊,集中展示学校丰富多彩的课程成果和社团文化。二楼的“百草园”,集中展示了生物学科的《创意标本》课程。“把标本制作成艺术品”,是“百草园”追求的最高境界。薰衣草、木棉花等几百种植物叶子的艺术标本,?把许许多多美丽的生命定格在了这里,把人带入一个别出心裁的艺术世界。学生在标本制作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丰富想象和非凡创意,他们用这些植物的叶子雕琢成精美的盆景,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极具想象力的生活场景以及各种内涵的图形标识等,漫步其间,无不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从不同角度感受着创造之美。这些艺术标本,不仅为学生打开了另一扇学习生物学、了解动植物世界的大门,而且还让他们在标本采集、信息整理、标本制作的过程中,丰富了课余生活,促进了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三年来,“梦想课程”的打造使四中办学成绩也连年跨越提升。2013年中考上线278人,2014年上线328人,2015年上线397人,创造了四中建校以来的新高。

五、对“梦想课程”体系的反思

三年来,“梦想课程”的构建,使学校课程文化有了显著变化。

一是课堂发生可喜变化。变教师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二是班级管理得到优化。构建起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特征的“小组合作与自主评价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型。三是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四是“自主合作一二三”课堂教学模式确立。各学科课堂教学操作流程基本成型。五是优良的教研文化应运而生,学科特色活动蓬勃开展。

任何课程的构建、成熟和发展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梦想课程”也不例外。我校在近年的探索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探索的曲折。

一是对家长和社区资源的利用不够。校本课程其实质是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少不了学校及当地家长和社区课程资源的利用。在这一点上,尽管我们做了一些成功的尝试,开展了一些有特色的家校合育活动,但缺乏进一步的课程化,对社区课程资源的挖掘还需要加大力度。

二是梦想课程体系整体构建虽已初步完成,但其内部结构短期内仍发展不均衡。德育类、基础类和拓展类课程齐头并进的均衡发展局面还未形成。其中德育课程的实施还要经过实践总结才能日臻完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

三是在落实好已开发课程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进行深度整合;围绕“梦想课程”加强基于网络技术和云平台的优质课程资源开发。

四是需要继续探索适合学校现有各类课程特点的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确保课程实施质量,切实推进核心课程的优质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社团活动自主化建设。

平阴县第四中学,山东济南250400)

邱学华先生简介

邱学华先生,1935年生,江苏常州人。1960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曾做过小学教师、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师范学校校长。被评为特级教师、荣誉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常州大学尝试教育科学研究院特聘院长,华东师大、南京师大、鲁东大学兼职教授,山东杜郎口中学、香港优才书院教育顾问。编著和主编近300本著作,在国内外发表700多篇文章。主要著作有《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论》《尝试教学理论》《尝试教学策略》《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儿童学习数学的奥秘》《中国小学数学四十年》《解应用题的钥匙》等。尝试教学法研究成果荣获2014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编者按]

邱学华先生亲自撰写的《我的教育梦——追寻理想的教学法》一文系统回顾了自己从事尝试教育教学、研究的实践和心路历程,详细呈现了从尝试教学法到尝试教学理论再到尝试教育理论的升华历程,对于读者全面了解和把握尝试教育的真谛很有裨益。

王春梅校长的《小学尝试“五段”教学模式的探索》一文则以一个学校为案例和样本,详细介绍了尝试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对于一线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启发和借鉴价值。

王舜吉校长的《尝试教学:改变薄弱学校的有效方法》则详细介绍了尝试教育教学思想、理论在改变薄弱学校办学中的运用历程和实际效果,对于我们推动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梦想素养学校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梦想
梦想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