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波 刘楚群
母语教育功利化的突围:高考语文单独划线
陈 波 刘楚群
中国当今的母语教育遇到了空前的危机,国人母语学习的热情大大降低、母语水平普遍下降,其根本的原因是受到了教育功利化的制约。冲破母语教育功利化桎梏的最关键措施是从国家层面提高母语的地位,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在高考中对语文进行单独划线。从目前高校招生的实践来看,语文单独划线是可行的。
母语教育;功利化;高考语文单独划线
母语教育包括中学语文教育和大学母语教育。母语教育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命运。在2005年上海世博会语言环境建设国际论坛上,专家呼吁,中国不但要成为经济强国,而且要成为语言强国。但今天我们的母语教育却遇到了空前的危机,导致国人母语学习的热情大大降低、母语水平普遍下降。探寻母语教育的出路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
当今教育已经走上了一条功利化、快速化的轨道,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没有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的真正目的放在第一位,而是让教育实现利益最大化。据2010年9月20日的《人民日报》报道,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认为,当今社会及教育界某些人存在明显的功利化心态,致使学生急功近利、教师心态浮躁。乌鲁木齐市高级中学校长程明轩认为,目前普通存在的狭隘的功利化,使学生、教师、学校、家庭乃至一些官员个体和政府部门都深陷其中而难以自拔,且乐此不疲,往往过于看重结果而淡化过程。[1]总之,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都笼罩在教育功利化的藩篱之下。教育功利化在中学集中表现为:“升学就是一切、上好学校就是硬道理”。在教育功利化藩篱之下,语文教育最不受重视。因为语文是一门积累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长时间的累积,而其效益往往不是短时间可以凸显出来的。语文“投入大、见效慢”,学生的语文分数在高考中基本上拉不开差距,所以无论是学生、家长、各级学校,还是有关教育部门,都不把语文当回事。什么素质教育,什么汉语言基础训练,什么唐诗宋词汉赋,统统得为应试教育、为升学让路。教育功利化在大学表现为对经济利益的过分强调,忽视基础性学科的建设;对实用技能的过分追求,忽视人文素养的提升。在功利化理念的支配之下,大学把有限的教育资源大都投向了应用型、技能型的课程建设,而基础性的人文素质课程往往不受重视,这一点从几十年来《大学语文》课程的命运变化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20世纪80年代,《大学语文》是公共必修基础课,有100多个课时,现在基本沦为一门无人问津的选修课,30多个课时。[2]大学生也不愿意上《大学语文》课,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英语、学电脑、学用人单位需要的各种资格证考试的内容上。总之,这种功利化的教育严重制约了母语教育的有效实施,不论是中学语文教育还是大学母语教育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母语教育功利化最直接的恶果是学生乃至全体国民的母语素质令人堪忧。南京大学鲁国尧教授认为,我国有些本科毕业生连一封信都写得文不达意。而至于理科生写文章“一逗到底”,文秘毕业生不会写公文,医学毕业生写不明白病理……更是司空见惯了。[3]华中师范大学汪国胜教授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缺乏严格的训练,特别是普通话水平不够理想;学生的文字关没有过好,书面语也不怎么理想,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不扎实。[4]社会各阶层的母语水平也难以令人满意,据2005年3月6日《光明日报》报道: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张德二委员认为,当前,我国青年科技人员的中文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学者在日常生活中和做学术报告时,随意用英文单词置换中文;在他们的书面材料中,文字粗糙,语法错误、错别字、病句甚多,文理不通的问题也很普遍。如果对这种现象熟视无睹,其后果将不止是一代科技人员的语文水平低下问题,更将危及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正和文化传承。总之,在教育功利化的藩篱之下,母语教育得不到重视,国人的母语水平出现了令人难堪的状况。
尽管我们在母语教育领域也进行了很多探索和改革,但其尴尬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社会上批评之声仍不绝于耳,原因何在?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母语教育一直没能突破功利化的藩篱,没有办法改变中学语文在高考中“效益不明显”的现状,大学生母语水平的高低也不影响其找工作的状况。在功利化的桎梏之下,学生感受不到母语学习过程的快乐,教师感受不到母语教育的成就,社会也感受不到母语教育的成效。
笔者认为,在目前条件之下,母语教育要冲破功利化的藩篱,最切实有效的一个办法是在国家政策层面提高语文教育这一学科的地位。具体而言,就是在高考中提高语文的地位,对语文进行单独划线,即在高校新生录取时对语文提出单独的要求,要求学生语文成绩达到一定的分数要求时才能被大学录取,就像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对外语 (主要是英语)进行单独划线一样。在高考语文单独划线的条件下,语文就成为高考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语文成绩好不一定考得上大学,但语文成绩不好肯定考不上大学。这就促使学生、学校乃至全社会重视语文的学与教,把语文提高到其应有的地位。在高考中对语文进行单独划线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关于母语教育的局部问题,也是关乎国家民族前途的全局性大问题。
首先,目前国人的母语情怀正变得越来越淡漠,高考语文单独划线能够提升国人对母语的重视,并培养民族自尊自强的情怀。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就非常重视母语教育问题。《人民日报》于1951年6月6日起开始连载吕叔湘和朱德熙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并发表《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社论明确指出:“正确地运用语言来表现思想,在今天,在共产党所领导的各项工作中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一时之间,在全国范围掀起了母语学习、母语教育的高潮。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母语却遇到了来自英语的空前的挑战。中国人考大学、考硕士、考博士都要考英语,评定职称要考英语,录用人才要考英语,总之,在众多“关乎命运”的重要关头都需要英语来开山铺路,而母语水平如何则无关紧要。英语的地位在中国被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说:“英语正逐步渗透到我们生活中,对我们传承好本民族语言提出了挑战。”确实如此,过分强调别人的语言,就会无意中淡忘自己的语言之根,影响到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和可持续发展。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认为,语言是种族的特征,是血肉关系中最密切、最不容易泯灭的部分。在英语的强烈冲击之下,我们迫切需要提升母语的地位。在高考中对语文进行单独划线,就是从国家政策层面上提升母语的地位。在高考中对语文进行单独划线,其实是我们对待母语的态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我们对国家的态度,对民族的态度。所以说,高考语文单独划线有利于增强国民的母语自豪感,有利于培育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结。
其次,高考语文单独划线能促进大中学校重视母语教育,改变中学语文教学和大学母语教育的尴尬现状,从而有效提升大中学生的母语素质。
众所周知,母语教育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它不仅仅教授学生如何利用母语进行交际交流,更担负着启迪心灵、塑造灵魂、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在功利化藩篱之下,中学的语文教育最不受重视,无论是学生、家长、各级学校还是有关教育部门都不把语文当回事。在他们看来,语文就像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因为语文与学生的“前途”关系不密切,语文成绩好也不一定考得上大学,而语文水平差的人也可以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危机表现为对语文不重视。如果在高考中能对语文进行单独划线,把母语水平作为大学录取的一条硬性标准,各级教育部门和学生都会把语文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学生的母语水平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在功利化藩篱之下,大学母语教育也完全被边缘化了,无论是学科本身、课程地位,还是授课教师,都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尽管大家都明白大学母语教育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很大的帮助,但母语教育的课程(主要是“大学语文”)在大学中却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学科地位不明确,学生选课很少。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说,不少学校的“大学语文”处于十分尴尬的局面:开成必修课,不受欢迎,大家敷衍了事;开成选修课,门前冷落,只有一些学分实在不够需要填补学分的人才来选。[5]这也都是功利化教育惹的祸。在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学校对他们的外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但他们的母语水平如何,就没人管了。在这种功利化环境之下,大学母语教育被边缘化也就成了必然。如果在高考中对语文进行单独划线,大学再顺其自然地延续这一政策,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母语水平等级测试,就像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一样,如果大学生的母语水平达不到一定的等级标准就不授予学位,这样,大学母语教育的现状就会得到根本的改观,大学生母语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大学生的母语水平也自然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复次,国民母语素质是提升国家科技水平的基础,是保证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的必要条件,而高考语文单独划线能切实提升国民母语素质,应当纳入教育改革的视线之中。
母语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作为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养,“第一是母语能力,第二是外语能力,第三是信息能力。”“母语能力是第一位的。”[6]高考语文单独划线的最直接效益是迫使学生、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重视母语教育,从而切实提高学生乃至整体国民的母语素质。由此可见,母语不仅仅是一种交际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和民族的思维特征。母语对学习其他学科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原司长李宇明认为,一个人的思维只能达到母语思维的高度,如果母语不能够得到完善发展的话,就不能期望他能够进行很高级的学术创造,不能期望他能在科技、艺术上有重大突破。[7]早在20世纪80年代,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就写过文章 《理工科学生也要有文科知识》。近年来的中外科学家也有过相关研究,2006年6月27日新华网报道,中美两国科学家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母语对人们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有显著影响;2010年7月19日新浪科技栏目报道,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新的研究显示,母语与人的音乐天分有着内在的联系。不管从事什么学科的工作,母语水平都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从实践来看,在自然科学领域卓有成效的科学家其母语水平都很高,钱学森、李四光、杨振宁、丁肇中……,他们撰写的《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人类的出现》《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邓稼先》等都是文笔优美、简洁流畅的美文,且均已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然而,今天新生代的科学家其母语功底已经很难与老一辈相提并论了。2004年4月14日《文汇报》发表文章《经典名篇大都年代久远,当代新作难合学生胃口——语文教改难觅科普范文》,其中论及上海新编高中教材时竟然找不到反映当代最新科技的优秀科普时文。一些曾经拥有影响力的科学期刊不是文字质量下降,就是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勉强选入教材的文章让学生不是感觉索然寡味就是觉得太难懂。在目前身处科研一线的青年一代中,很少有人抽空撰写科普文章,即使偶有创作,其文学功底也远不及华罗庚、茅以升、谷超豪等老一辈科学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再不重视母语教育,切实提升国民的母语水平,我们的民族将会最终在今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败下阵来。
总之,在目前教育功利化的藩篱之下,高考语文单独划线能够提升国人对母语的重视,培养民族自尊自强的情怀;能够改变中学语文教学和大学母语教育的尴尬现状,有效提升大中学生的母语素质;能够切实提高国民母语素质,从而夯实国家科技水平的基础,保证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苏步青以复旦大学校长的身份提出了复旦大学招生要先考语文的主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就是要对语文进行单独划线。在今天看来,苏步青校长的思想是有远见的,也是可行的。
高考语文单独划线是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只要语文不达标就不能被大学所录取,这看起来是在对高考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革,甚至可能会影响到高校的招生工作,其实不然。只要我们措施得当,执行科学,基本上不太会影响现行的高招工作。从高招实践来看,目前已有很多高校在录取时对语文成绩就提出了相关要求。据2011年1月27日《京华时报》报道,在2011年招收艺术类专业的高校中,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31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可自行划定本校艺术类本科专业分数线和文化课考试录取控制分数线。部分招生高校还会对语文、外语等单科成绩提出要求。我们也对2012年在江西招生的各层次本科院校进行了统计,发现已经有一些高校的某些专业对高考语文成绩提出了要求,现列表如下:[8]
录提本本本本第第第取前科 科 科科一二三批录高 高 高高批批批次校校校校取中汉中国国北江河 内汉内汉 内 汉 吉对 昆 对 江新国语国际际京西北 蒙语蒙语 蒙 语 林外 明 外 西闻青言青关关体师工 古言古言 古 言 华汉 理 汉 财学年文年系系育范程 科文 文 民 文 桥语 工 语 经专科招 政学政学学大大学 技学 学 族 学 外专 大 专 大业技生 治专治院院学学院 大专 专 大 专 国业 学 业 学大院 学业学,,,,, 学业 业 学 业 语 津 经学校国法新汉汉院院,,学桥济包与际语闻语语,,院学管头专新政专学言言,院理师业闻治业专文文,学范学专 业学学院学专业 专专,院业业业 ,不 不 良 良 不 不 不不不 不 不 不 不对 低 低 好 好 低 低 低低低 低 低 低 低语的 于 于 于 于 于 于 于 于 于 于 于文要91191999199分求01100000000 0050分分 分分 分 分 分数分分分 分
这些学校的专业要求可以看作是高考语文单独划线改革的试验。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高校所提出的语文分数要求并不会影响其生源。江西省2012年高考的语文平均分是93.3分,三本以上的录取率是47.8%。[9]所以,如果以90分作为语文的最低分数要求,并不会对高校生源造成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考语文单独划线带来的影响更多的是对全社会心理上的警示或震撼,让人们明白语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如果达不到标准就不能上大学,就迫使学生、学校、家长等都重视语文问题,从而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待语文,而这就能在无形中提高大学入学新生的母语水平。
总之,在目前英语强势、母语弱势的状况之下,对高考语文进行单独划线本质上是从国家政策层面让母语的地位得以提升。这不仅仅是一个母语教育成效方面的局部问题,而且是关乎提高全体国民语文素养和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全局性大问题。当然高考语文单独划线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其具体做法有待深入研究。
注释:
[1]程明轩:《论狭隘的教育功利化的表现及其危害》,《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40页。
[2]王步高、张申平、杨小晶:《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三年来对全国近300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的调查报告》,《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 3期,第19页。
[3]桑哲、鲁国尧:《提高语文素养,重视母语教学——访南京大学中文系鲁国尧教授》,《现代语文》,2006年第4期,第5页。
[4]汪国胜:《语言教育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5-241页。
[5]王宁、孙炜:《论母语与母语安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75页。
[6]王远新:《双语教学与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0-133页。
[7]李宇明:《我国的语言生活问题——在中国修辞学会第12届年会上的讲话》,《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3页。
[8]江西省考试院:《高考天地》,2012年第13-19期。
[9]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公告http://eea.jxedu.gov. cn/ksyptgk/zkkx/2012/08/20120816044105452.html。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辑:黄梅儿
责任编辑:曾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