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类型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

2016-09-24 01:46徐飞刘建勇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6年7期
关键词:坏账变动盈余

徐飞 刘建勇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类型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

徐飞刘建勇

本文选取2011—2013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数据样本,对资产减值类型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存在利用坏账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新倾向;上市公司并不偏好利用同属流动资产的存货减值盈余管理;上市公司依然存在运用长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本文基于以上研究结论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资产减值类型盈余管理相关性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资本市场日益活跃,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极大地拓宽了外部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上市公司作为证券市场的主体,通常也是一个国家最具实力与影响力的企业,为一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各国的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在公司的上市条件以及上市后的监管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严苛的条款和说明,旨在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并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而某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以及出于各自特殊的目的,纷纷进行了盈余管理,其中,资产减值就是一种常用的手段。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状况,然而,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存在较强的主观判断性,从而导致资产减值准备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做出了“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的规定,旨在遏制我国上市公司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截至目前,现行会计准则已经在上市公司实施了九个会计年度,是否在抑制企业盈余管理方面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是否降低了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是否又引起了上市公司采用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新倾向?这些将是本文所研究的内容。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在委托代理和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既有契约摩擦又有沟通摩擦,而且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这些摩擦是无法从根本上进行调和的。因此,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管理层自然就有了盈余管理的动机并利用各种会计和非会计手段付诸实施。在当前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中,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作为应计项目常被用来进行盈余管理,其计提和转回都会影响到应计利润总额以及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大小,由于本文对资产减值准备变动和盈余管理水平都做了绝对值处理,因此,无论是计提减值准备还是转回减值准备都会对盈余管理水平造成一致的影响,且变动越大,影响程度越大。

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时进行转销处理,从而压缩了利用这些资产减值项目操纵利润的空间。但是,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后,资产减值中会计选择与职业判断的增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等又给盈余管理增加了一定的空间,此外,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对应收款项、存货等类型的减值并未做出相应的规定,使得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盈余管理又找到了新的出路。现有的研究多是基于某一类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其研究成果也证实了单一的某类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对盈余质量影响最大的几类资产减值却没有系统性的研究。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以及长期资产减值准备(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是指现行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计提减值准备后不可转回的资产)无论是从计提次数上还是金额上都是资产减值总额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本文提出如下三个研究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坏账准备的变动与盈余管理水平显著正相关。

假设2:上市公司存货跌价准备的变动与盈余管理水平显著正相关。

假设3: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变动与盈余管理水平显著正相关。

三、模型设计

(一)模型构建

1.盈余管理水平度量模型构建

为了研究现行资产减值准则下,上市公司各类型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我们需要先计算出样本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公司的会计盈余包括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两部分,由于经营现金流量按照收付实现制确认且一般与企业销售政策有关,与会计政策选择或会计估计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经营现金流量操控起来比较困难,一般认为其是真实反映企业会计盈余的;应计利润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确认,不直接形成当期的现金流入或流出,因此应计利润相对弹性较大且直接影响会计盈余。应计利润又可分为操纵性应计利润和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因此,操纵性应计利润便成为衡量盈余管理水平的有效工具。

应计利润分离法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范围最广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它的原理是利用事先建立好的模型将应计利润分离为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和操纵性应计利润两个部分。本文采用修正的琼斯模型对应计利润进行分离,同时借鉴了陆建桥的扩展的琼斯模型,提出了与本文研究思路相符的琼斯模型,具体表达式为:

首先,根据公式①建立回归模型,对样本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得出模型各参数的估计值然后将其代入公式②,计算出各个上市公司在某年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

2.资产减值类型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模型构建

在通过扩展的琼斯模型得到盈余管理水平度量值(EM)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验证各类型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本文构建了如下回归模型。

其中:

X1——坏账准备变动比例,坏账准备变动比例=(|年末坏账准备-年初坏账准备|)/应收款项总额;

X2——存货跌价准备变动比例,存货跌价准备变动比例=(|年末存货跌价准备-年初存货跌价准备|)/存货总额;

X3——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变动比例,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变动比例=(|年末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年初长期资产减值准备|)/长期资产总额;

以上三项资产减值准备变动比例可以大于0,也可以小于0。大于0表示当期的计提数额大于转回、转销的数额;小于0表示当期的计提数额小于转回、转销的数额。由于三类资产减值准备无论是正向变动还是反向变动都会对盈余管理水平造成一致的影响,因而这里对其取绝对值,以消除正负号对回归结果的影响。

X4——资产负债率;

X5——公司规模,公司规模 = LN(年末资产总额)。

(二)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2011—2013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选取样本时按照如下原则进行筛选:

1.剔除金融业上市公司。因为金融业上市公司执行的是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其资产减值和财务数据与其他行业相比,差异较大,会对研究结果造成重大影响。

2.考虑到盈余管理是一种长期行为,需要保证财务报表数据的连贯性,为此本文选取的是在2010年12月31日之前已经上市,并且直到2013年12月31日没有退市的公司。

3.剔除财务数据缺失和存在极端值的上市公司。由于财务数据的缺失和极端值的存在都会对模型的回归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予以剔除。

按照上述原则进行筛选整理后,最终得到608家上市公司共计1824个有效数据。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扩展的琼斯模型分析

表1 各变量含义

表2 扩展的琼斯模型回归结果

表3 扩展的琼斯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表4 2011—2013年总样本相关性分析

1.参数估计

本文对琼斯模型的回归采用的是最小二乘法,利用2011—2013年样本公司连续的财务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回归结果见表2。

2.拟合优度检验

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是判断样本数据点是否聚集在回归线的周围以及其密集程度有多大的有效工具。扩展的琼斯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扩展的琼斯模型的R2和调整R2分别为0.6543和0.6536,由于扩展的琼斯模型是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选择调整R2更为准确。调整R2数值较大,已经超过0.5,说明该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解释能力较强,用其来计算样本公司的操纵性应计利润是可行的。

(二)相关性模型分析

1.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测度线性模型中两两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有效方法。绘制散点图和计算相关系数是目前相关性分析最常用的工具,散点图可以直观地表现出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而相关系数则是从数值的角度精确地反映了两个变量间线性关系的强弱程度。相关系数可以大于0,也可以小于0,分别表示变量间呈现正相关或负相关线性关系,但是总体取值范围在-1到1之间,其绝对值越趋近于1表明两变量间相关程度越高。本文将2011-2013年的全部数据作为一个总体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本文主要分析被解释变量(EM)与解释变量(X1、X2、X3)以及控制变量(X4、X5)之间的相关性,因此以被解释变量EM作为一个变量,分别以解释变量X1、X2、X3和控制变量X4、X5作为另一个变量两两组成成对变量。从显著性水平来看,坏账准备变动比例、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变动比例、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自然对数都与盈余管理水平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存货跌价准备变动比例与盈余管理水平在0.0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从Pearson相关系数来看,解释变量X1、X2、X3和控制变量X4与EM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80,0.057,0.232和0.289,均大于0,说明呈现的是正相关线性关系且相关程度除X2外都较高;控制变量X5与EM的相关系数是-0.125,说明呈现的是负相关线性关系且相关程度也较高。通过上面的相关性分析,我们可以初步认定该回归模型整体是满足相关性要求的,说明模型构建较为合理。

表5 相关性模型回归结果

表6 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变动表

表7 相关性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2.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对相关性模型的回归依然采用的是最小二乘法,利用2011—2013年样本公司连续的财务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回归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相关性模型各变量的估计参数通过0.01显著性水平检验的有坏账准备变动比例(X1),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变动比例(X3),资产负债率(X4)和公司资产规模自然对数(X5),估计的参数分别为0.033,0.298,0.095和-0.009;存货跌价准备变动比例(X2)却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上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稍有不同。下面就回归结果做具体分析阐述:

(1)坏账准备变动比例(X1)与盈余管理水平显著正相关。说明上市公司坏账准备的计提与转回对会计盈余会产生显著影响,坏账准备变动比例越大,盈余管理水平就会越高,企业对外披露的盈余信息就越不可信。现行资产减值准则不允许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长期资产转回以前计提的减值准备,使得部分上市公司无法再利用其粉饰财务报表数据,达到满足各自盈余管理动机的目的,但在经营状况确实不佳,面临被“特殊处理”或“退市”的艰难处境下,公司管理层的视线自然就转到了坏账准备这颗“救命稻草”上,因为会计准则是允许坏账准备转回的。此结果也验证了本文的假设1,即上市公司坏账准备的变动与盈余管理水平显著正相关。

(2)存货跌价准备变动比例(X2)与盈余管理水平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同样是流动资产减值项目,为什么会出现与坏账准备变动不一样的结果呢?首先,笔者认为存货作为企业流动性很强的资产,价值变化速度较快,其减值准备计提的依据通常又可以从商品市场上及时获取,利用其调节盈余的空间本身就很小,因而,上市公司有可能不太倾向于通过存货跌价准备来操纵利润;其次,本文从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的具体变动方面做进一步探究,如表6所示,在这1824个样本数据中,坏账准备变动的有1824个,没有零变动;而存货跌价准备变动的只有1674个,另外还出现了150个零变动。本文认为,上市公司在流动资产减值项目中比较倾向于使用坏账准备,尤其是当坏账准备已经能够满足其盈余管理动机时,也许不会再对存货跌价准备进行操纵,150个零变动可能就是影响其与管理水平之间不显著的原因之一。

(3)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变动比例(X3)与盈余管理水平显著正相关。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有下降的趋势。而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上市公司虽然无法再采用大额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并在以后年度转回的方式来操纵利润,在压缩其盈余管理的空间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杜绝盈余管理现象。我们常常说,“准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在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这个时候就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此结果也验证了本文的假设3,即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变动与盈余管理水平显著正相关。

(4)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X4)与盈余管理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上市公司在资产负债率较高、财务风险较大的情况下,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强烈,相对于资产负债率较低的公司来说,其实际盈余管理水平也更高。某些上市公司为达到粉饰财务报表数据的目的,通常会综合使用多种盈余管理手段,除资产减值外还可能采用债务重组、关联方交易等方式,进而调整资产负债率,达到各自的盈余管理目标。该参数同时也从侧面说明,虽然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切断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退路”,但上市公司依然可以找到其他有效的盈余管理方法。

(5)控制变量公司规模(X5)与盈余管理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一般认为当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时,受到外界关注和监督的力度也会加大,公司的经营管理与内部控制相对也会更严格,出现盈余操纵的可能性自然就会降低。因此,公司资产规模的自然对数越大,盈余管理水平应该越低,这与上文的变量选择也是相符的。

3.拟合优度检验

由表7可知,相关性模型的R2和调整R2分别为0.1461和0.1438,由于相关性模型是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选择调整R2更为准确。因为本文构建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模型时未能考虑到所有的控制变量,所以有可能出现R2的值不是很大的结果,但是前文的回归分析结果已经解决了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问题,说明该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优度可以接受。

五、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围绕着现行资产减值政策,以资产减值项目为契机,重点研究了三种类型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问题。本文选取了2011—2013年度我国沪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其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应收账款、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等数据对扩展的琼斯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测度出各样本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然后通过建立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模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而探究出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之间相关性的差异。结合前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本文归纳出以下结论:

1.上市公司存在利用坏账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新倾向。我们可以看出,现行资产减值政策依然存在着许多漏洞,虽然新会计准则中增加了《资产减值》准则,而且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成果对原先的资产减值政策进行了大量的修订和完善,但是没能制止上市公司利用某些资产减值项目来操纵利润的行为,尤其是现行准则只是限制了大部分长期资产减值项目的转回,并没有对流动资产减值项目做出相应的规定,坏账准备作为企业计提比例最大的一个项目,自然有可能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新选择。

2.上市公司并不偏好利用同属流动资产的存货减值盈余管理。存货作为企业流动性很强的资产,价值变化速度较快,其减值准备计提的依据通常又可以从商品市场上及时获取,利用其调节盈余的空间本身就很小,同时,当坏账准备已经能够满足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时,很有可能不会再对存货跌价准备进行操纵,这就揭示出了资产减值类型确实会导致不同的盈余管理行为。

3.上市公司依然存在运用长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说明“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个规定在实施后的几年间催生出了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比如先巨额计提后转销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会计盈余。再者,按照现行会计准则,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可收回金额的估计等都需要企业会计人员的经验和职业判断以及相关市场提供的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也给企业的资产减值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

(二)相关对策和建议

1.完善相关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具有经济后果的,会计准则不同,其产生的会计信息也不同,进而可能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社会资源的配置。理论上资产减值政策的制定与颁布能够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资产减值成为了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的手段,结果背离了准则制定者的最初意愿。从准则上看,“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一旦计提不得转回”的规定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效果有限,而且没有对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做出相应的限制,准则本身就没有完全解决资产减值的盈余管理问题。其次,资产减值在确认和计量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和会计选择,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公司管理层总会选择对其最为有利的角度来反映经济实质,进而可能会降低会计盈余质量,带来盈余管理问题。针对上面准则出现的问题,解决办法还是要从准则出发,对资产减值准则相关内容进行细化和明确化,尽量减少公司管理人员的自由选择权,都能使会计准则在抑制盈余管理方面更有效。

2.改善我国的市场环境。基于我国特殊的市场经济环境,在许多情况下,我们无法从市场上获取有效的信息,例如市场不活跃、信息不对称,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时需要的公允价值便很难确定。因此,我国应该打破一些垄断行业的门槛,完善并继续扩大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创造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环境。其次,加快信息系统的建设进程,充分利用当今的网络共享技术来打造信息共享平台,保证市场信息的畅通和透明。最后,鼓励发展独立的评估咨询机构,使得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率等能够有专业化和公开化的获取途径。

3.调整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考核制度。目前,我国的相关监管部门以利润作为衡量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重要硬性指标,连续三年亏损即有可能退市,从而失去得来不易的巨大优势,上市公司当然不愿意甘心于此,于是调节利润的动机便导致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现行的公司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对于利润类的指标过分看重,财政部十大经济效益指标中,与利润直接相关的三项指标(净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权重之和达到了40%,这些指标都是在应计制利润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过程中出现盈余管理的行为不可避免。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可以对现行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把资产减值与考核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直接阻断,从而降低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操纵盈余的可能性。

4.提高投资者识别盈余信息的能力。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通常会释放一定的信号,其结果会间接传递给资本市场。例如,当公司的经营状况不佳时,为提高盈余,往往少计提或者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当公司大额冲销减值准备时,表明公司过去可能存在高估资产和利润的行为。因此,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除了分析通常重点关注的财务指标外,还应该考虑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政策以及财务报告附注中对资产减值相关信息的披露,这些能够帮助其在一定程度上正确识别企业的真实盈余信息,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5.增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虽然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人员,但是真正的操作者却是会计人员。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包含的内容很多而且比较抽象,减值迹象是否发生、未来现金流量的测算、资产组的划分等等都需要会计人员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才能准确识别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并做出会计估计,进而更好地处理资产减值会计实务。其次,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应当在遵守相关法规的前提下,培养诚信意识,增强会计职业修养,树立崇高的会计职业理想,切勿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歪曲会计信息,以至于损害广大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2.林东杰,刘梦宁.坏账准备计提与公司盈余质量的关系——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5)

3.龚程晨,宋钦.存货跌价准备净计提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来自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会计之友.2013(5)

4.吴克平,于富生.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2)

5.朱琳琳.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13

6.肖阳.流动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7.孙光国.资产减值新政:遏制了还是转变了盈余管理方式?——基于2005-2008年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0(12)

8.周庆岩,张建平.现行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会计之友.2013(4)

9.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9(9)

10.王建新.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7(5)

11.步丹璐,叶建明.《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基于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的视角.中国会计评论.2009(9)

12.曹霞.ST类公司存货跌价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11

13.安瑾莹.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出的研究——来自2007-2011年A 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北京交通大学.2014

14.刘玉.利用存货跌价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实证分析.天津财经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坏账变动盈余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北上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变动的是心
扒一扒 P2P坏账率五大猫腻
西班牙考虑建“坏账银行”
浅析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