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 江文 张敏强 罗寿权
摘要: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影响大学生课程兴趣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因素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课程兴趣的首要影响因素,课程的实用性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课程兴趣影响显著。文章认为提升教师素质、加强专业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有利于激发和引导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关键词:人才培养;大学生;课程;影响因素
现代大学课程的定位以及价值取向是高校教育改革面对的重点内容,也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有学者提出,我国大学课程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人性本位的课程、学科本位的课程、社会本位的课程三个阶段,并针对目前我国大学课程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提出大学课程应按照人性和人性发展的要求回归人性本位。[1]有学者则提出将人性本位、学科本位和专业本位三类课程组成“三位一体”的大学课程,并认为实现大学生的人性发展,除了开设必要的通识教育课程外,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学科本位课程和专业本位课程,即倚重于全体教师的教书育人和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2]两种观点的分歧,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学术界大学课程价值取向的差异。巩建闽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一名本科生 “文科生该不该学数学”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课程价值取向的探讨,不再局限于学术界。[3]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和高校课程设置之间的不和之音越发明显,反映了大学课程价值取向不再单一地从教育者的角度,也需要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
大学课程由侧重学科本位和社会本位到逐步增加并融合人性本位,需要探讨、研究和实践。有的学者尝试从国外的经验中学习和思考[4][5];有的学者尝试在实践中研究和探索[6][7];有的学者从管理的角度,提出学校的发展应考虑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办学者和教育者深层的改革动力[8]。合理的学校定位和课程定位,来源于科学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注重大学生的课程选择的倾向,有助于了解学生的价值取向,促进建立合理的兼顾学科需要、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影响大学生课程兴趣的主要因素以及表现,从而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大学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发现,大学生课程兴趣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学生个人喜好、教师吸引力、课程实用性、课程难易程度、教师教学质量。其中,教师吸引力排在第一位,课程实用性排在第二位。
一、研究方法
研究包括预备研究和正式研究两个部分。
1.预备研究
调查对象为140位大学生,其中男生59人,女生81人;文科89人,理工科51人;大一19人,大二22人,大三47人,大四52人。运用开放式问卷调查,问题为如何能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收回开放式调查问卷后,对问卷按照统计学要求进行归类和整理。
2.正式研究
在预备研究的基础上,编制问卷,进行正式研究。调查对象为348位大学生。其中男生176人,女生172人;大一学生88人,大二学生88人,大三学生88人,大四学生84人;理工科学生171人,文科学生177人。
通过对问卷的项目进行鉴别度分析,相关系数均显著。对37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经过6次因子分析,删除因子负荷量低的题项共11题,剩余题项26题。对正式问卷的26个题项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Bartlett值为3999.75,P<0.001,说明这26个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同时,取样适当性数值KMO= 0.90,大于0.80,说明取样的适当性很好,可以对这些变量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因素分析法对问卷做初步分析,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5个,可解释总变异的59.67%。根据主成分特征值的碎石图,其曲线在第5个因子后开始趋于平缓,每个因子对累积的总变异的百分比增加很少(方差贡献率小于3.40 %),所以提取前5个因子。由因素分析结果可以建立5个分问卷,根据每一个公共因素所包含项目的内容,对这5个分问卷的命名如下:因子1——学生个人喜好,因子2——教师吸引力,因子3——课程实用性,因子4——课程难易程度,因子5——教师教学质量。采用问卷的信度Cronbach α 一致性系数考察自编问卷的同质性信度。整份问卷的α系数达到了0.90,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一致性。5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0.87、0.83、0.78、0.83、0.73,信度符合研究者的看法。从各分问卷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得知,各分问卷与总问卷的相关均显著,表明其内容效度理想。
最终形成的《大学生课程兴趣影响因素》正式问卷有26道题,包括五个维度:①学生个人喜好,主要是学生对课程的初步整体认知,包括学分多少、是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否有同学和自己一起学习、以前是否接触过、是否符合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以及老师的外表形象,主要表现在学生对课程初步了解时的个人喜好;②教师吸引力,主要指教师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平易近人的态度、具有人格魅力和良好素养、授课风格符合自己的学习风格等;③课程的实用性,主要指课程的学习能丰富知识、拓展视野、提高素质,学习获得的技能证书对就业有用等;④课程难易程度,主要指考试难度、计算复杂程度、课程学习困难程度等对学习的影响;⑤教师教学质量,主要指因教师的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导致的教学效果等。
二、研究结果分析
1.总体情况
由表1可见,从总体来看,大学生课程兴趣影响因素得分由高到低为教师吸引力、课程实用性、教师教学质量、课程难易程度、学生个人喜好。
2.主效应和交互效应检验
由表2可见,在学生个人喜好维度,年级因素表现显著主效应;在教师吸引力维度,专业因素表现显著主效应;在课程实用性维度,年级因素表现显著主效应;在课程难易程度维度,年级因素表现显著主效应;在教师教学质量维度,年级因素和专业因素交互作用显著。
进一步对学生个人喜好维度、教师吸引力维度、课程实用性维度、课程难易程度维度进行主要效果比较分析。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学生个人喜好方面差异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四学生和大一、大二学生差异显著,大四学生得分(3.04)显著低于大一学生得分(3.36)、大二学生得分(3.34);大四学生和大三学生得分差异均不显著;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得分差异不显著。
不同专业大学生在教师吸引力方面差异显著,文科学生得分(4.36)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得分(4.23)。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课程实用性方面差异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大二学生和大三学生差异显著,大二学生得分(4.11)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得分(3.82);大二学生和大一、大四学生得分差异均不显著;大三学生和大一、大四学生得分差异均不显著。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课程难易程度方面差异非常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四学生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差异显著,大四学生得分(2.99)显著低于大一学生得分(3.42)、大二学生得分(3.45)和大三学生得分(3.44)。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之间得分差异均不显著。
3.课程兴趣影响因素各维度相关
由表3可知,学生个人喜好和教师吸引力、课程实用性、课程难易程度、教师教学质量相关非常显著;教师吸引力和课程实用性、教师教学质量相关非常显著;教师吸引力和课程难易程度相关显著;课程实用性和课程难易程度、教师教学质量相关非常显著;课程难易程度和教师教学质量相关非常显著。
三、结论
1.教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课程兴趣的首要影响因素
大学生课程兴趣影响因素中教师吸引力和教师教学质量分别排在第一位和第三位。教师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课程兴趣的首要因素。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课程兴趣深受教师的影响。与“985”工程以及“211”工程一流大学的学生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独立学习及思考能力相对不强,他们更愿意跟随任课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及思考,或者开展相关的研究探讨活动。因此,教师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课程兴趣的首要因素。
大一和大二学生课程兴趣更易受到任课教师的影响。大学生刚入校不久,尚保持对大学教师的神秘感,与中学和小学教师相比,初入高校的大学生容易被大学教师开阔的专业视野、非常强的研究能力、渊博的学识、优雅的举止以及严谨的治学精神所吸引,所以教师吸引力对大一和大二学生课程兴趣的影响平均值分别达到4.35和4.36,说明大一和大二学生更容易对自己钦佩的任课教师所担任的课程感兴趣。
文科生相对于理工科学生,教师吸引力对课程兴趣的影响更大。文科生的学习风格倾向于场依存型,理工科学生学习风格倾向于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学生的学习倾向于与人的互动和交流,教师的影响也显得比较突出。
2.课程的实用性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课程兴趣影响显著
课程实用性排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课程影响因素的第二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社团众多,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高,很多企业如中国移动以及当地企业经常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社团联合举办各种活动,学生社团与社会各界关系密切,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多,因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注重知识的实用价值。尤其是刚进入大学的大一大二学生,迫切期望能学习实用性强的课程,但往往在大一大二阶段学校开设的是必修课程,学生没有选择课程的机会。大三阶段开设选修课程,学生除了要关注课程的实用性,同时还希望获得更多的学分,所以大三学生相对大二学生,课程实用性对课程兴趣的影响有所降低。大四是学生实习与找工作面试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一般求职的工作岗位要求实践应用能力强,为获得工作竞聘优势,学生又迫切需要应用性强的课程。
3.个人喜好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课程兴趣影响比预期排序低
大学生对课程初步认知是个人喜好,对课程兴趣的影响排在最后一位,比预期排序低。学生个人喜好与教师吸引力、课程实用性、课程难易程度、教师教学质量相比,对课程兴趣的影响最小,说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更趋于理性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从大一到大四,个人喜好对课程兴趣的影响是递减的。刚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的大一新生,对大学的学习充满好奇,对课程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受到个人喜好的影响。到了大二以后,通过院系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与专业老师的交流,对所在的专业认识更深入,对专业学习所涉及的课程知识了解更为清晰明朗,因此对课程的兴趣源于专业学习的需要,而非凭个人喜好选择课程或者对课程产生兴趣,表现得更为理性。而进入大三后,学生以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为主,并开始进入企业见习,与社会机构尤其是用人单位有一定接触,考虑到今后毕业求职的需要,开始重视课程的学习与就业工作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到顺利毕业所要求的课程学分的获得,大三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就比大二和大一时更为理性。大四学生相对大一和大二学生,个人喜好对课程兴趣的影响显著降低。大四学生主要处于实习和就业准备阶段,实习时需要根据工作需要学习新的知识,而在实习中也认识到在求职就业中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迫于就业压力,大四的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就更不会考虑到个人喜好了。
四、讨论与建议
1.提升教师素质,吸引大学生课程兴趣
在调查中已得出结论,学生课程兴趣受到教师因素的影响最大。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地位不能被忽视。韩愈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仅作为学生学习课程的指导者,解决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疑难,还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受到学生的崇拜和效仿。
提高教师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提升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首先,是教师的专业视野。教师既然是学生在学习课程过程中的引路人或指导者,就应熟知课程学科形成发展历史,掌握学科知识结构,了解研究前沿,并对国内外各大学课程开设情况有充分了解,经常参与国内外相关课程建设的学术研讨会。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还应该将课程知识与生产应用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其次,是教师的专业研究尤其是专业应用能力。洪堡将科学研究引入大学的职能,就是对大学教师提出的任务与责任。那些不进行科学研究、在学科专业领域没有一定建树的大学教师,其实不具备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大学生的业务能力与水平。所以,大学教师必须开展科研,没有科研能力和没有科研成果作为基本功底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发展难有帮助。[9]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专业研究能力更要体现在应用研究方面,将理论知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作用,取得成效,这往往成为吸引学生的个人魅力,从而吸引学生课程兴趣。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大学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崇高和伟大,因此得到大学生的尊重。《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引导大学教师弘扬高尚师德,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如果要达到规范中所提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等等要求,大学教师必须加大两个方面的投入。首先,是精力投入。大学教师必须投入精力,研究本专业领域知识,使自己在专业领域中有一席之地,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同时还要投入精力为课程教学作准备,认真备好每堂课,认真批改每次作业,创造条件与学生沟通交流,这都需要大量精力的投入。其次,是情感投入。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严慈相济,尊重学生个性。润物细无声,育人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没有感情投入的教学,难以使师生距离拉近,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是大学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享受成功的快乐和成长的喜悦,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首先,是表达能力。要考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与特点,将本学科或所教课程领域的研究成果准确而又不枯燥地表达出来,让学生觉得深入浅出,能掌握要点,领会知识要领,并运用于实践当中。其次,是沟通互动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师生关系就如同教与学的关系,教是为了学而教,学是教的目的和动因。很多教师把课堂视为秀场,只是尽情地享受自己的表演,其目的就是为教而教,并非为学生的学而教,教学活动成为教师的单边表演活动,学生仅仅作为观众出现,并没有参与其中,所以,学生感到课程的学习与自己无关,从而失去对课程的兴趣。
2.加强专业教育,激发大学生课程兴趣
开展专业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本学科专业特色、社会定位、大学课程开设及学习方法,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特点和就业岗位对本专业人才规格的要求,树立学生专业思想,激发课程学习兴趣与动力。
开展专业思想教育,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抓好新生入学教育。为了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尽快地完成从中学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转变,了解所读学校和所学专业,应结合本专业特色,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刚入大学,大学生初次认识所读大学以及相关的事物,如大学教师、大学教室、图书馆、人才培养方案、大学教材、优秀校友等等,而这些初次印象就往往先入为主,影响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因此,抓好入学教育尤为重要。首先,入学教育开展时间要早,内容要丰富。刚刚踏入大学之门的新生,对新的学习和生活充满好奇与期待,如果没有得到正确引导,他们只能从师兄姐或者网络上得到零散的非系统的信息,更有可能是师兄姐流传的在学习上投机取巧的错误思想。入学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学习,除了专业思想外,还应包括人生观教育、校史校风和院史院风教育、规章制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自豪感和课程学习信心。其次,入学教育活动结束后要认真总结。总结经验与不足,每个新生要写出对专业方面的认识、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与规划,有利于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更有目标,也能激发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
引导学生树立专业思想。除了要抓好新生入学教育,还要抓好进入专业课程教学后的专业思想教育。首先,专业思想教育要贯穿大学全过程,尤其是大三大四阶段。随着学生对专业领域的学习与了解,其专业思想逐步形成与巩固,尤其是大三以后,学生学习了更多的专业课程,经过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愈发了解需要学习相关课程的必要性。因此,通过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激发其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其次,进入专业课程教学后的专业思想教育要产学研合作。在大学8个学期的安排中,有学者提出“5+1+1+1”教学周期设计模式,第6学期到实际工作部门实习,第7学期回校后对照本人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欠缺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课程修读,并根据自己职业选择方向或兴趣,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10]通过产学研合作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更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使学生经过实际工作岗位锻炼,结合自身的兴趣和就业方向,再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从而对所学课程产生兴趣和内在需要,增强学习内驱力。
3.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大学生课程兴趣
大学生课程兴趣理所当然与课程本身有脱不开的关系。大学生在初次接触课程时,首先要提出问题:该课程与所学的专业有什么关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处的地位如何;课程知识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管理应用中能发挥多大的作用;通过学习该课程后,能否帮助自己在毕业求职就业中增加竞争优势,等等。为增强大学生课程兴趣和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应该积极深化课程改革。
设置课程应围绕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首先,专业培养目标是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构建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应明确今后在专业领域或行业从事工作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课程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是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程序组织起来的系统。就一门课程而言,这种组织程序形成了该课程的知识体系,而就一个专业的各门课程而言,这种组织程序形成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依赖于课程教学去实现。其次,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到能否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如果所设置的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不大,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专业意义不大,毋容置疑会影响学生的课程兴趣。只有当课程成为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主要载体和途径时,大学生才会重视并投入精力和时间,显示其对课程的极大热情与兴趣。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后,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中的每门课程都能够在学生专业成长和身心发展过程中发挥不可缺少的作用。
课程内容应凸显应用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的内容不能脱离实践,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内容的理论与实践比例科学合理,理论够用为度,就不会使学生觉得课程枯燥难学。首先,课程的内容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当前发展的前沿水平,不断以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最新成果充实教学内容;其次,大学生能够在学习课程时,参与社会实践或生产实践,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升华课堂所学理论的认识,使大学生能在学习课程知识、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理论的同时,获得学习乐趣或者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姜国钧.回归人性本位的大学课程[J].现代大学教育,2011(3):6-10.
[2]解飞厚,刘旭.论 “三位一体”的大学课程及人性发展——兼与姜国钧先生商榷[J].现代大学教育,2011(6):11-15.
[3]巩建闽.追问大学课程[N].中国教育报,2012-02-13(005).
[4]张舒.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英国约克圣约翰大学课程案例分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1(12):26-29.
[5]朱正茹.洪堡大学理念对当代大学课程与教学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6):14-18.
[6]谢翠丽,倪玲英.构建大学课程教学中的和谐师生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2(32):177-178.
[7]焦万里.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1(7):62-66.
[8]邹晓平.再论高等院校分类框架[J].高等教育研究,2012(5):36-44.
[9][10]刘健.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途径的选择——以珠三角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116-119.
(责任编辑 陈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