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教养方式及性别对孝道代际传递的影响*

2016-09-23 03:06李启明陈志霞徐海燕
心理学探新 2016年4期
关键词:权威性代际教养

李启明,陈志霞,徐海燕

(1.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成都 611756;2.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430074;3.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成都 610106)



父母的教养方式及性别对孝道代际传递的影响*

李启明1,陈志霞2,徐海燕3

(1.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成都 611756;2.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430074;3.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成都 610106)

基于代际传递视角,亲子配对调查了439户家庭,考察了父母性别和教养方式对双元孝道代际传递的心理机制。结果:(1)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都存在直接显著的代际传递效应;(2)父母权威性孝道正向预测父母心理控制,父母心理控制在亲子权威性孝道代际传递过程中起了中介作用;(3)父母互惠性孝道正向预测父母心理自主,父母心理自主主要在亲子互惠性孝道代际传递过程中起了中介作用;(4)父母性别在父母双元孝道、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双元孝道之间起了显著的调节作用。

代际传递;权威性孝道;互惠性孝道;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性别

1 引言

近年来,代际传递是代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逐渐成为国内外社会心理学领域关注的焦点。代际传递是引导人类文化连续性或改变的核心机制之一,保障了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知识得以延续(Schonpflug,2001a)。然而,孝道作为华人最为重要的一项文化价值观或社会态度,其代际传递心理机制却尚待探究。因此,本研究考察双元孝道的代际传递效应,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和父母性别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1双元孝道模型

华人孝道可区分为“互惠性”与“权威性”两种在内涵性质及运作功能上不同的孝道(Yeh & Bedford,2003)。权威性孝道主要是由“抑己顺亲”和“护亲荣亲”两个次成分的孝道观念所组成,主要以儒家的“尊尊”原则作为运作机制,主要是指个体应该尊敬和顺从在关系网络中处于的长者或社会地位较高者。互惠性孝道主要是由“尊亲诚亲”和“奉养祭念”两个次成分的孝道观念所组成,主要以人性中的“爱与亲密情感”为根源,其运作所依据的原则比较倾向于平等互惠。杨中芳(2009)与利翠珊(2009)都强调孝道内涵已随时代变迁而发生巨大转变,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恰好反映了不同时期所强调的内容。然而,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都是孝道重要内容,而且都受到当代华人的重视(曹惟纯,叶光辉,2014)。

基于双元孝道模型,研究者们探究了其与亲子冲突、青少年问题行为、青少年个体发展、心理健康和老年赡养等的关系(Wong,Leung,& Catherine,2010;Yeh & Bedford,2004;Yeh,Liu,Huang,& Yang,2007)。这些研究证实了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运作心理机制的差异性。例如,两种孝道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不同,较之权威性孝道而言,互惠性孝道对亲子关系质量的促进效应更强(Yeh & Bedford,2004)。双元孝道模型的提出及相关实证研究,为孝道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因此,本研究拟采取双元孝道模型,考察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的代际传递心理机制。

1.2亲子孝道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关于孝道观念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中国父母在教养子女时,无时无刻不留下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印记。父母的文化价值观不仅体现了父母塑造子女的信念和目标,特别是受儒家孝道观念影响的华人教养方式(Hwang,1999),父母的控制和自主都是当代华人教养突出特征,而且都对子女的价值观念都产生重要影响(Chao & Kaeochinda,2010)。但父母传统孝道观念会更强调子女服从和冲动性控制,父母现代孝道观念会更强调子女的自主,并进一步影响子女不同价值观的形成(Ho,1994)。因此,孝道作为华人最为重要的家庭伦理规范,父母所持不同孝道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们所采取不同教养方式。

另一方面,子女孝道的形成又与父母所采取的教养方式具有密切的关系。Yeh和Yang(2007)认为,父母不同养育目标对子女孝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父母注重亲子情谊和子女发展,子女便可能同时发展关系和自主,具有较高的相互性孝道;如果父母注重对子女的控制,子女则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孝道。李启明和陈志霞(2013)的研究发现,父母关爱性教养方式对互惠性孝道具有直接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父母控制性教养方式对权威性孝道具有直接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然而,随着全球化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父母教养由过去强调直接行为干预逐渐转变为间接心理期许或干预,研究者提出了心理自主和心理控制的概念(Silk et al.,2003)。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心理自主是兼具联系性和区别性的两种教养方式(Soenens,Vansteenkiste,& Sierens,2009)。父母心理控制和父母心理自主都是通过亲子之间的连结性来影响子女的心理和行为(Bean & Northrup,2009),但两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与行为却产生不同的影响(Bloemert,2010)。父母心理自主与子女独立自主正相关,而父母心理控制与子女依赖性正相关(Soenens,Vansteenkiste,& Sierens,2009)。关于华人的研究发现,父母的心理自主和心理控制都华人教养方式的典型特征,华人父母一方面鼓励子女独立自主,但又喜欢给子女制定标准和期望使子女产生羞愧和内疚,从而达到教养的目的(Lieber,Fung,& Leung,2006)。

1.3代际传递研究视角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文化价值观代际传递需要一些形式的社会学习(Schonpflug,2001a)。文化价值观的代际传递主要从两个方面获得,子女模仿父母的行为,以及父母有意识的去教导子女(Schönpflug,2001b)。实证研究发现,价值观、社会态度、人格等的代际传递主要受青少年早期经验的影响,而这些经验主要来源于观察学习和模仿父母的态度与行为(Bugental & Grusec,2006)。相关研究证据表明,亲子之间具有相似的文化价值取向(Friedlmeier & Trommsdorff,2011)、社会价值观(Vedder et al.,2009)及传统价值(Paryente & Orr,2010),即这些价值观都存在直接的代际传递效应。因此,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作为当代华人重要社会价值观,都可能存在这样的直接代际传递效应。

父母教养方式在代际传递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相关研究发现,人格和价值取向都存在代际传递效应,而父母教养方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中介作用(Duriez,Soenens,& Vansteenkiste,2008)。进一步研究发现,父母控制性在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代际传递过程中扮演更为重要角色,而父母接受性在个人主义价值观中扮演更为重要角色(Friedlmeier & Trommsdorff,2011)。该研究结果提示,父母不同教养方式对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代际传递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心理自主对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的代际传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可能存在差异。

另一方面,父母性别也会对代际传递效应产生影响。实证研究发现,较之父亲而言,母亲持的积极吸烟持态度,会对子女持吸烟积极态度和吸烟行为产生更强的影响效应(Sherman et al.,2009)。同时,父母教养方式本身存在性别差异效应,如中国父母“严父慈母”的传统教养方式,而且父亲和母亲相同的教养方式对子女个体特征及行为也可能会产生不同影响。例如,母亲控制比较父亲控制对青少年的成就动机影响更大(Chao & Tseng,2002)。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考察父母性别对孝道代际传递心理机制的影响。

1.4小结

综上,本研究以代际传递为研究视角,采取亲子配对的调查研究方式,考察双元孝道代际传递效应及父母性别和教养方式在其中的影响心理机制。基本假设为: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在亲子之间都存在的代际传递效应;父母心理控制主要在亲子权威性孝道的代际传递过程中起重要中介作用,而父母心理自主主要在亲子互惠性孝道的代际传递过程中起重要中介作用;父母性别对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的代际传递心理机制具有显著调节作用。

2 研究方法

2.1调查程序及被试

调查地点为湖北省襄阳市的部分村镇,调查员一般选取在早上或晚上进行入户调查,但也不能保证调查时父母双方都在家,还有一部分因文化程度或其他原因不能很好的填写问卷。因此,本研究仅选择父亲或母亲及其子女。在调查过程中,一般先由子女完成子女调查问卷,父母一方完成相对应的父母调查问卷,但父母和子女之间必须是具有血缘关系。将所有父母调查量表和子女调查装订成册,被试一般在15到30分钟内完成。

入户调查了439户家庭,获得439份有效亲子配对调查问卷。调查了439位父亲或母亲,其中父亲231人,占总数的52.6%,母亲208人,占总数的47.4%,父母年龄从30岁到69岁,父母的平均年龄为45.6岁(SD=5.9)。调查了439位子女被试,男性子女为216名,占总人数的49.2%,女性子女为223名,占总人数的50.8%,子女年龄从10岁到26岁,子女的平均年龄为16.17岁(SD=4.66)。

2.2父母被试调查工具

双元孝道量表:采取李启明(2014)修订的双元孝道量表,该量表适合中国大陆不同年龄被试使用。该量表包括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两个维度,每个维度都包括8个项目,总计 16个项目,采取6点计分方式。父亲和母亲的互惠性孝道、权威性孝道及总量表的α值在0.729到0.878之间。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采取Silk等人(2003)编制了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该量表包括父母心理控制和父母心理自主两个维度。国内研究者Pan等人(2013)由父母来填写和评价,如将“当我的成绩下降时,父母的反应让我感到羞愧”改为“当孩子成绩下降时,我的反应让孩子感到羞愧”。每个维度分别由8项目组成,共计16个项目,采取5点计分方式。父亲和母亲的心理控制、心理自主及总量表的α值在0.690到0.750之间。

2.3子女被试调查工具

双元孝道量表:同样采取李启明(2014)修订的双元孝道量表。互惠性孝道、权威性孝道及总量表的α值在0.718到0.906之间。

2.4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相关模型建构使用AMOS17.0完成。

3 结果

3.1各个研究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各个研究变量进行了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权威性孝道和父母心理控制显著正相关(p<0.01),父母心理自主与子女权威性孝道的显著正相关(p<0.05);父母互惠性孝道和父母心理自主显著正相关(p<0.01),父母心理自主与子女的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都显著正相关(p<0.05)。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各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

注:*p<0.05;**p<0.01,下同。

3.2双元孝道代际传递的直接效应检验

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了父母双元孝道对子女双元孝道的直接预测作用,结果见表2。在控制了父母性别、父母年龄、子女性别和子女年龄等变量的条件下,父母权威性孝道仅对子女权威性孝道具有显著正向的预测作用(p<0.01),父母互惠性孝道仅对子女互惠性孝道具有显著正向的预测作用(p<0.01),详细结果见表2。

表2 父母双元孝道对子女双元孝道的回归分析

3.3父母双元孝道、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双元孝道的关系模型

建构了父母双元孝道、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双元孝道的基准模型M0。该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为:χ2=29.809,df=8,χ2/df=3.726,GFI=0.979,AGFI=0.945,NFI=0.913,CFI=0.934,RMSEA=0.077。基于前面相关分析的结果,即父母心理自主与子女权威性孝道显著正相关,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增加父母心理自主影响子女权威性孝道的直接路径(修正模型M1),该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为:χ2=21.849,df=7,χ2/df=3.121,GFI=0.984,AGFI=0.951,NFI=0.934,CFI=0.953,RMSEA=0.070。该模型与基准模型M0比较,本研究的样本量为439,取α=0.0005作为临界值,作为最优模型选择标准,模型拟合度显著改善(Δχ2=6.920,Δdf=1,p=0.0048<0.0005),且父母心理自主对子女互权威性孝道的预测达到显著水平(p<0.01)。为了进一步检验可能存在的最优模型,将修正模型M1作为基准模型,分别建构各种竞争模型,但这些修正模型的拟合度都未显著改善(p>0.0005)。因此,选择最优模型修正模型M1作为最终模型,见图1。

注:β、βf和βm分别代表总体被试样本、父亲被试样本和母亲被试样本模型的路径系数。图1 父母双元孝道、父母教养方式和子女双元孝道的综合模型

在此,采取Bootstrap程序检验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的显著性,采用重复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原始数据(N=439)中抽取1000个Bootstrap样本,用第2.5%和第97.5%作为置信区间的上限和下限,见表3。结果显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估计值区间不包括0,说明父母双元孝道、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双元孝道预测模型的路径效应都显著。各个路径详细结果见3,该模型的总效应值为0.761。

表3 路径效应显著性检验的Bootstrap 分析

3.4父亲和母亲的双元孝道代际传递模型及其差异性检验

首先,选择了父亲样本数据,建构了父亲双元孝道、教养方式和子女双元孝道的结构方程模型,见图1。该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为:χ2=7.169,df=7,χ2/df=1.024,GFI=0.989,AGFI=0.966,NFI=0.953,CFI=0.997,RMSEA=0.011。其次,选择了母亲样本数据,建构了母亲双元孝道、教养方式和子女双元孝道的结构方程模型,见图1。该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为:χ2=21.262,df=7,χ2/df=3.037,GFI=0.971,AGFI=0.922,NFI=0.921,CFI=0.922,RMSEA=0.065。

最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多组比较检验父母性别的调节作用,其结果显示,Δχ2=1065,Δdf=7,p=0.035<0.05,这说明父母性别的调节作用显著。具体为:父亲权威性孝道对子女权威性孝道的直接预测路径(βf=0.40),其效应值为0.40,而母亲权威性孝道对子女权威性孝道的直接预测路径(βm=0.23),其效应值为0.23;母亲互惠性孝道对子女互惠性孝道的直接预测路径(βm=0.28),其效应值为0.28,而父亲互惠性孝道对子女互惠性孝道的直接预测路径(βf=0.18),其效应值为0.18;母亲权威性孝道通过母亲心理控制间接预测子女权威性孝道的预测路径(βm=0.40,βm=0.21),其效应值为0.084,而父亲权威性孝道通过母亲心理控制间接预测子女权威性孝道(βf=0.23,βf=0.20),其效应值为0.046。

4 讨论

本研究发现,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都存在代际传递效应。文化价值在代际间的传承是以人为载体,而家庭是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王润平,2004)。在亲子互动过程中,父母通常是子女第一个可以就近观察的行为楷模,子女通过观察父母孝道、内化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模仿父母孝道观念,从而促成了孝道的代际传递。国外研究也发现,文化价值取向存在代际传递效应,如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和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但两种文化价值取向的代际传递效应及传递机制具有差异性(Boehnke,2010)。

本研究发现,父母权威性孝道仅对父母心理控制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而父母互惠性孝道仅对父母心理自主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父母孝道中的尊重和关爱成分和集体主义取向正向预测父母心理自主,而父母孝道中的荣亲成分正向预测父母心理控制(Pan,Gauvain,& Schwartz,2013)。在中介模型检验中,父母心理控制在父母权威性孝道和子女权威性孝道之间起了重要中介作用。在中国社会里,父母控制作为一项独特及很重要的育儿风格,表现为父母为子女制定发展标准和期望,而青少年为了尽父母的孝道,他们需要遵循父母制定的标准和实现父母对他们的期望(Chao & Tseng,2002)。然而,过度的心理控制可能会妨碍子女个性化的发展和情感发展,影响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Barber et al.,1994)。互惠性孝道的形成和运作都强调亲子亲密关系,这与父母心理控制所强调内容不相一致。因此,父母心理控制在亲子的互惠性孝道代际传递过程中没有起显著的中介作用。父母心理自主能够正向预测子女的互惠性孝道,还能正向预测子女的权威性孝道。父母心理自主更有利于亲子关系质量提升(Hauser Kunz & Grych,2013),而亲子关系质量有利于文化价值观代际传递(Albert & Ferring,2012)。中国父母在鼓励子女追求独立思考和自我目标时,父母仍注重家长身份、地位、权威,鼓励子女注重社会规范、相互依赖和人际和谐,要顺从父母和权威、懂礼貌、守规矩等。因此,父母心理自主不仅间接影响了子女的互惠性孝道,还间接促进了权威性孝道的代际传递效应。

研究还发现,父母性别对双元孝道代际传递模型起了显著调节作用。父亲权威性孝道对子女权威性孝道的直接预测系数明显大于母亲,而母亲权威性孝道通过母亲心理控制间接预测子女权威性孝道的系数则明显大于父亲。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在家庭关系中具有更大权力和有着重大家庭决策权力,父亲不需要通过一些刻意控制性手段来影响子女。例如,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家庭农业生产及其他的家庭事项一般由父亲、祖父或曾祖父来决定,子代则表现出对祖辈尊从,并内化为心理情感和道德准则。因此,父亲在家中角色的优越性更容易被凸显且正当化(Hamilton,1990),而母亲的权威性则可能更多采取一种比较隐蔽方式间接影响子女,即母亲则可能更多采取心理控制策略教养子女。在父亲和母亲的对比模型中,母亲互惠性孝道对子女互惠性孝道的直接预测系数明显大于父亲。相对父母而言,母亲往往是儿童最早最重要的依恋对象,子女与母亲的接触最早、最多,参与其社会生活也最频繁,情感联系最密切。在华人家庭中,母亲更强调培养持久的母子关系和分享爱和感情关系目标(Chao & Tseng,2002)。因此,基于父亲和母亲不同角色及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的差异性,父母性别能够影响双元孝道的代际传递效应。

5 结论

本研究基于代际传递研究视角,探究双元孝道代际传递心理机制。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都存在代际传递效应,父母教养方式在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代际传递过程中起了重要中介作用,父母性别在双元孝道代际传递模型中起了显著调节作用。本研究深化了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两种孝道的心理运作机制,也对深入孝道基础研究和开展孝道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曹惟纯,叶光辉.(2014).高龄化下的代间关系——台湾民众孝道信念变迁趋势分析(1994—2011).社会学研究,2,116-144.

李启明,陈志霞.(2013).父母教养方式与双元孝道、普遍尊老的关系.心理科学,1,128-133.

李启明.(2014).孝道的代际传递及其对老人的积极效应.博士论文.华中科技大学.

利翠珊.(2009).孝道的俗世意义与多重面向.本土心理学研究,32,199-205.

王润平.(2004).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中的文化传承问题.博士论文.吉林大学.

杨中芳.(2009).试论深化孝道研究的方向.本土心理学研究,32,163-185.

Albert,I.,& Ferring,D.(2012).Intergenerational value transmission within the family and the role of emotional relationship quality.FamilyScience,3(1),4-12.

Barber,B.K.,Olsen,J.E.,& Shagle,S.E.(1994).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ontrol and youth internalized and externalized behaviors.ChildDevelopment,65,1120-1136.

Bloemert,J.(2010).Disentangling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autonomy granting;and their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with adolescents’ internalizing problem behavior.ProQuestDissertationsandTheses.

Bugental,D.B.,& Grusec,J.E.(2006).Socialization processes.In W.Damon(Series Ed.)& N.Eisenberg(Vol.Ed.),Handbookofchildpsychology:Vol.3.Social,emotional,andpersonalitydevelopment(6th ed.,pp.366-428).New York:Wiley.

Chao,R.K.,& Kaeochinda,K.F.(2010).ParentalsacrificeandacceptanceasdistinctdimensionsofparentalsupportamongChineseandFilipinoAmericanadolescents.InAsianAmericanparentingandparent-adolescentrelationships(pp.61-77).Springer New York.

Chao,R.,& Tseng,V.(2002).Parenting of Asians.In M.H.Bornstein(Ed.),Handbookofparenting(Vol.4,pp.59-93).Mahwah,NJ:Erlbaum.

Duriez,B.,Soenens,B.,& Vansteenkiste,M.(2008).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authoritarianism:The mediating role of parental goal promotion.JournalofResearchinPersonality,42(3),622-642.

Friedlmeier,M.,& Trommsdorff,G.(2011).Are mother-child similarities in value orientations related to mothers’ parenting?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Romanian mothers and their adolescent children.EuropeanJournal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8(6),661-680.

Hamilton,G.G.(1990).Patriarchy,patrimonialism,and filial piety:A comparison of China and Western Europe.BritishJournalofSociology,41(1),77-104.

Hauser Kunz,J.,& Grych,J.H.(2013).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Autonomy Ganting:Distinctions and Associations with Child and Family Functioning.Parenting,13(2),77-94.

Ho,D.Y.F.(1994).Filial piety,authoritarian moralism,and cognitive conservatism in Chinese societies.Genetic,Social,andGeneralPsychologyMonographs,120,349-365.

Hwang,K.K.(1999).Filial piety and loyalty:Two types of social identification in Confucianism.Asi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2(1),163-183.

Lieber,E.,Fung,H.,& Leung,P.W.(2006).Chinese child-rearing beliefs:Key dimensions and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appropriate assessment.Asi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9(2),140-147.

Pan,Y.,Gauvain,M.,& Schwartz,S.J.(2013).Do parents’ collectivistic tendency and attitudes toward filial piety facilitate autonomous motivation among young Chinese adolescents?MotivationandEmotion,1,146-172.

Paryente,B.,& Orr,E.(2010).Identity representations and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values:The case of a religious minority in Israel.PapersonSocialRepresentations,19,21-23.

Schonpflug,U.(2001a).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values-The role of transmission belts.JournalofCross-CulturalPsychology,32(2),174-185.

Schönpflug,U.(2001b).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values.The role of transmission belts.JournalofCross-CulturalPsychology,32,174-185.

Sherman,S.J.,Chassin,L.,Presson,C.,Seo,D.C.,& Macy,J.T.(2009).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attitudes toward smoking:Predicting adolescent smoking initiation.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45(2),313-319.

Silk,J.S.,Morris,A.S.,Kanaya,T.,& Steinberg,L.(2003).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autonomy granting:Opposite ends of a continuum or distinct constructs?JournalofResearchonAdolescence,13(1),113-128.

Soenens,B.,Vansteenkiste,M.,& Sierens,E.(2009).How Are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Autonomy-Support Related?A Cluster-Analytic Approach.JournalofMarriageandFamily,71(1),187-202.

Vedder,P.,Berry,J.,Sabatier,C.,& Sam,D.(2009).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Values in National and Immigrant Families:The Role of Zeitgeist.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ce,38(5),642-653.

Wong,S.M.,Leung,A.N.,& Catherine.(2010).Adolescent Filial Piety as a Moderator between Perceived Maternal Control and Mother-Adolescent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Hong Kong.SocialDevelopment,19,187-202.

Yeh,K.H.,& Bedford,O.(2003).A Test of the Dual Filial Piety Model.Asi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6,215-228.

Yeh,K.H.,& Bedford,O.(2004).Filial belief and parent-child conflict.InternationalJournalofPsychology,36,163-185.

Yeh,K.H.,& Yang,Y.(2007).Individuating and relating autonomy.In J.Liu,C.Ward,A.Bernardo,M.Karasawa,& R.Fischer(Eds.),Castingtheindividualinsocietalandculturalcontexts(pp.123-146).Korea:Kyoyook-Kwahak-Sa Publishing.

Effects of Parental Rearing Styles and Parents’ Gender on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Filial Piety

Li Qiming1,Chen Zhixia2,Xu Haiyan3

(1.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Counseling Center,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1756;2.College of Public Management,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3.Faculty of Education,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 610106)

This study was about the effects of parental genders and parental rearing styles on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and reciprocal filial piety.Data was drawn from a survey of 438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and reciprocal filial piety.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played partial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parents’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and children’s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and parental psychological autonomy played partial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parents’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and children’s reciprocal filial piety and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Father’s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had larger prediction coefficient direct effect on children’s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than mother,mother’s reciprocal filial piety had larger prediction coefficient direct effect on children’s reciprocal filial piety than father.And mother’s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had larger prediction coefficient direct effect on children’s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than father,but mother’s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had larger prediction coefficient indirect effect on children’s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than father.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reciprocal filial piety;parental rearing styles;parents’ gender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5CSH055)。

陈志霞,E-mail:chpsy@126.com。

B848

A

1003-5184(2016)04-0358-07

猜你喜欢
权威性代际教养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教养方程式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民主的悖论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
哲学百科全书的经典之作
“全媒体”语境下党报更应坚守权威性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