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与“现实”

2016-09-23 01:20陈晓达
上海艺术评论 2016年4期
关键词:虚拟上海

陈晓达

举办了19届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相较威尼斯、戛纳、柏林等其他老牌国际A类电影节尚年轻,其自身的国际定位与国内角色伴随着中国电影从不自觉到自觉的产业意识一起探索、发展,不断在办节机制上寻求突破和创新,在渐进历程中上海电影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和定位。

针对2016年上海电影节的论坛活动、项目市场和展映板块,笔者总结了几个最为引人关注的特点,主要在聚焦创新、助推产业和构建影迷文化三方面。

“互联网+”背景下聚焦电影科技创新

互联网和VR技术,是2016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期间的两大热门技术词汇。在新技术、新金融与电影创新融合的大趋势中,电影节力图为电影从业者提供全面的交流和合作平台。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拍摄了首部VR宣传片,举办面向公众开放的“创·视纪VR乐园”,这也是世界上首部A类电影节的VR宣传片和首次VR集中展示。

2016年被称为VR元年,短短一年多时间里,VR硬件率先崛起,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推出VR战略布局内容、平台,而这种“助生式”的成长,却忽略了用户的培养,缺乏优质内容,也是用户群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从活动现场老百姓纷纷热情排队观看VR电影的反馈来看,该活动最重要的意义正是借助电影节平台,真正向大众普及体验更多前沿VR内容,助力推动VR发展,也促使业者与观众的互动反馈。

在互联网电影高峰会和VR虚拟现实峰会论坛上,VR将会给电影带来哪些变革?如何用VR讲故事?国内外的VR行业人士对这些话题进行了热烈的专业讨论。总体认为VR电影产业目前处于初始探索期,虽然资本热炒,但是受限于硬件技术等客观问题,中国的VR电影距离成熟期还有较长的时间。笔者认为,VR在制造沉浸性上的优势给叙事带来了机遇,同时其必不可少的“互动性”也为叙事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创作者更多研究如何将传统叙事中对“故事”和“讲述”的设计转移到对“环境”和“互动”的设计。

此外,互联网对电影产业带来的深远影响和未来的可能性也成为高峰论坛的焦点议题。从互联网文学IP对电影剧本创作方式的改变,到互联网金融资本参与影视制作以及资本出海国际并购,再到互联网票务平台实现对美国的“弯道超车”,以及依据用户大数据洞察电影观众的消费习惯,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想象空间等,都成为热议的话题。

上海正在打造全球科创中心城市,电影节此次紧贴科创潮流热点,特设主题活动关注VR和互联网电影生态,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中外电影技术和观念沟通碰撞,有助于中国现代电影技术的发展,前瞻性的预测和引领了中国电影产业未来新的增长点。

助力本土电影全产业链发展

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中国拥有世界第二大的电影市场。然而如果没有更多优秀中国电影去赢得观众,中国日益增长的市场与票房,只不过是美国电影的“物流通道”。上海电影节把焦点放在华语电影上,目的就是促进华语电影的发展与强大,扶持挖掘更多优秀的中国电影和电影人涌现。电影节的“电影项目创投”,正在成为中国电影新人的孵化基地和助推平台。2016年是上海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的十周年。十年以来,电影项目市场已促成40多部电影制作成片,不但培育了包括陈正道、张猛、李霄峰、徐昂、韩杰、权聆等众多新锐导演,也成功推出了《我的唐朝兄弟》《白日焰火》《你好,树先生》《钢的琴》《十二公民》《少女哪吒》《师父》《冰河追凶》《盛先生的花儿》等项目,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今年又共收到来自10个国家的350个项目申请,打破历年纪录。

此外,电影论坛上专家建言也成为发展中国电影的推力。众多电影大师和世界一流的影视工作者们的声音不约而同地提到,在中国电影市场空前火爆的当下,电影人更要保持清醒头脑和匠人精神,只有打好发展的扎实基础,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自上海市政府部门牵头承办电影节后,一系列加快上海电影行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电影节期间发布,借助电影节平台,集聚产业链与上下游的要素,将各方电影资源融入上海本土电影产业发展。2014年政府牵线成立上海大学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并以此为契机,筹建环上大影视制作园区,同步打造上海电影人才教育高地和高端电影后期制作基地。

而配备了硬件和资本,真正要推动文艺创作繁荣,人才是关键。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王丽萍影视工作室、洪金宝电影工作室先后正式揭牌。同样在影视节期间,两位著名导演在电影人才教育上先后发声:贾樟柯宣布担任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他将发起“暖流教育计划”,与学院联合开发国际化、新型的电影教育体系。陈凯歌以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院长的身份表示,他自2015年就任以来,带领团队基本打造了一个层次完整的学科体系,将逐步建成覆盖“电影全产业链”的专业建制。

影迷观影嘉年华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衡量一个电影节办节质量的重要指标就是参展影片放映,今年上海电影节的展映单元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创下历届之最,共有近600部影片在上海放映超过1360场。包括向大师致敬、SIFF经典、多元视角等30多个单元,其中大师新作和国际影片全球首映率都超越往届。其中一些如《十诫》、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单元、戈达尔单元、伍迪·艾伦单元等主题,组委会没有被动地靠片方供片拼凑单元,而是事先主动用心做足策展,将这些经典作品集中展映全景式完整呈现给中国观众。每年6月第三周,已经成为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影迷的观影盛会,甚至吸引港澳台地区、国外影迷慕名而来。今年上海电影节于6月4日开票,当日票房即近1600万元;到6月7日,仅用3天时间,就已经超过去年的展映总票房,影迷的热情可见一斑。上海电影节已是全球票房最高的电影节,同时也是众多影迷的嘉年华,常可以看到座无虚席的影院里,热情的影迷随着片尾字幕鼓掌致敬,上海电影节浓厚的观影文化氛围成为了一道独特的城市文化现象。

与国际知名电影节相比,上海电影节在注重专业、行业、产业的同时,“面向市民大众”也是电影节的重要特色。组委会致力于让看电影成为百姓的生活方式,大众的内在需求。本届上海电影节已经覆盖了全市45家电影院16个区县,此外还增加了进大学、进社区的公益放映。电影节还与上海电影评论协会联手,不但在官网上刊登影评引导市民观影,还选择了部分国产佳片,以增配字幕和旁白的方式,为视听障碍人士制作无障碍版本,充分提升了电影节的专业服务和社会影响。

本届竞赛评奖版块相较其他板块基本沿袭传统风格,最大亮点是金爵奖评委主席由欧洲三大电影节“大满贯”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担任,但金爵奖参赛片方面仍然面临较少人关注的问题。亚洲新人奖去年本着发掘更多亚洲影视新人的初衷开始采用“提名制”评选且奖项由2个增至6个,但由于参赛入围总量没有较大提升,提名名单奖项多个影片重复,使得效果有所折扣。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2015年手机电影节短片大赛、学生短片展等升级为互联网电影嘉年华后,上海电影节原先连续7年主办的官方短片竞赛单元也就停办撤消至今没有恢复,不能不说十分令人遗憾,尤其像柏林、戛纳等A类电影节都常年设有短片单元以实现扶持新人目的。

明年上海电影节将迎来“第二十届”,对于电影创新热点方面,运用新技术提升数字电影视听质量和用户体验质量将成为当前及未来电影行业的发展热点。除了VR虚拟现实技术以外,笔者注意到2016年底李安使用4K、3D、每秒120帧高帧频拍摄的新片《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将上映,之前片段试映已引起圈内强烈反响,将原来每秒24帧升级为120帧拍摄,有人赞其可能引领未来电影行业的技术变革。这次李安将新兴技术与电影嫁接的尝试,他称为“撼动旧思维、拥抱潜力无限的数字技术的试验”。不管此举到底是噱头还是颠覆,无疑在明年的电影节上又会引发话题效应。

以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上海追求”为宗旨的上海电影节,将助推中国电影产业从高原到高峰,同时进一步扩大电影节的文化窗口效应,更多海内外优秀电影作品将在上海首映、首展。落实和提升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华语、新人”的品牌定位,最终形成集电影新人扶持、影迷互动服务、行业未来创新为一体的新型平台。期待上海电影节的美好愿景能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虚拟上海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数字媒体的时代特征
慧眼哲思对“虚拟”
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