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燕妮
【摘 要】 针对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特征,应认真分析原因,关注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思想状况,着力培养体育兴趣;教学过程中坚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积极推进体育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方式,全面提升体育弱势群体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对策
一、前言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作为高校教育办学宗旨,而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提高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价值。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需不断关注个体差异,从而确保每一名学生受益。伴随着近年来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一些先天或者后天患有运动能力障碍的大学生获得公平享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作为高校适应特殊群体所开展的体育教育。虽然有很多高校为体育弱势群体设置体育保健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体育教师忽视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区别,采用统一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教学效果。如何帮助他们感受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愉悦,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焦点。
二、认识体育弱势群体
1、概念
所谓的体育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身体弱势原因,使其在从事体育运动时相对普通大学生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该“弱势”主要表现为身患残疾或者患有不宜剧烈运动的特殊疾病。
2、提高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教学效果的意义
(1)有益于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为了有针对性地提高体育弱势群体的教学质量,需细化现有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有针对性地探索适合体育弱势群体的教学内容,所以,可极大地丰富体育课程教学资源。
(2)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多样化:体育弱势群体是根据体育教育的特殊规律而提出的,也是在以学生认知为标准实施分类的基础上,针对体质发育水平实施划分,从而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最终为实现体育教育多样化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3)有利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目标及内容的变化,促使体育教学手段的革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则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热点课题。
三、影响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的因素分析
1、身体特征
表现为特殊疾病、身患残疾或者体质虚弱等,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时会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其身体特征则成为影响体育行为主要因素。
2、心理压力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在运动能力方面远远低于普通学生,所以,容易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自卑等心理状态,促使体育弱势群体独自健身或不经常运动甚至从不运动。
3、教学组织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在体育教学中若运动量及强度若与普通大学生没有区别,则会使其失去运动乐趣,进而影响体育弱势群体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四、提高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教学质量的策略
1、关注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思想状况
依据现代教育心理学观点,面对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爱与鼓励,制定教学计划时,需实现体育弱势群体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与能力。同时,及时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他们“你能行”,一旦学生存在自卑情绪,作为体育教师需及时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切忌盲目的要求,要深入了解其内心,认真听取其看法,在心理认可的基础上,再采取教育干预,从而避免伤害该群体的自尊心。
2、着力培养其体育兴趣
兴趣作为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者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具体分为直接兴趣及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指的是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所引起的兴趣;而间接兴趣指的是对事物本身缺乏兴趣,却对该事物未来的结果感到需要所产生的兴趣。
(1)运用动机迁移,着力培养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直接兴趣。充分利用该群体对其他活动的动机与体育运动发生关联,并将该动机迁移至体育活动上,借助其他动机充分激发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进而促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直接兴趣。如可利用电影、体育比赛等与体育运动关联,并将兴趣迁移至体育运动,从而促使其产生体育运动的需要,最终产生直接兴趣。
(2)运用明确目标法,着力培养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间接兴趣。大学生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拥有强健的体魄,才可以精力充沛地从事工作,进而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以此为目标,促使大学生产生体育运动的间接兴趣。
3、体育教师教学实践中需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所有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针对体育弱势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尽可能地实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针对体育弱势群体需降低动作难度、减小练习强度,密切关注这部分学生的态度及行为,对他们所取得的进步需及时予以认可,帮助他们对目标的不断完成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能够感受到体育教师的人文关怀从而主动投入各种练习,真正融入体育运动中来,最终达到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的目的。
4、积极推进体育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
基于体育教学开放性的特点,需尝试创建娱乐性及功能性的教学课程。首先,结合体育教学实践,针对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所存在的实际困难,积极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尽可能多地关注基础教育,进一步强调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思想;其次,向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传授必要的健身方法与知识,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运用。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促使体育教学的思想精神发生根本性转变,逐步实现健康体育、娱乐体育,促使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都从中受益。
5、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方式
在评价时,需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并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指的是根据大学生原有基础,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评价其提高程度。过程性评价应该以成绩提高幅度为评判标准;而结果性评价指的是体育课结束时的终极评价,对体育弱势群体而言,该评价应该起到参考作用。
五、结束语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关系到文化、教育及医学等多方面的社会问题,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需了解并研究体育弱势群体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切实加强体育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内容及科学的评定标准,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其对体育课的兴趣,进而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文军.对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弱势群体的思考[J].新西部,2012.
[2] 姜颖.让体育弱势群体也享受运动的快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2).
[3] 王晓艳.普通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存在因素及体育教学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
[4] 罗敏.论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赏识教育[J].新西部,2015.
[5] 康辉斌,夏志琴.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与教学策略的探讨[J].贵州体育科技,2010.
[6] 徐叶彤,张亚平.对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课兴趣的培养[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
[7] 马行风.对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赏识教育方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