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_高洪云
宋新菊:我就是那只“丑小鸭”
本刊记者_高洪云
>>>类似“乡村沦陷”主题的返乡笔记近乎成为中国春节的标配了。广袤的乡村,孕育了一茬茬的新青年输送到城市,到头来却被嫌弃。除了政府的惠农政策,乡村更待本地人重建,举凡家教、风俗、人心、乃至实业,都离不开乡村教育这根柱子,而在乡镇县上的课堂里,更需要一批坚守的朴实教育人,宋新菊就是其中一个。>>>
因出生在重阳节,宋新菊名中带菊。
初中时,家里连白面也吃不起。尽管学习很好,但家人不支持念高中。1994年,宋新菊以武陟县第一名成绩,考入了泌阳师专。毕业后的她,回到自己长大的小村子教书。此后,结婚生子,教书务农,一辈子似乎要游走在校舍与田间地头之间度过。
然而此后,命运给了她更大的舞台。
2007年,因考虑到子女前途,加之教书工作出色,宋新菊从村小调进了武陟县最好的小学育才学校。
她原在的村叫童贯,所谓的村小只是一个教学点罢了,每个班只有十几个学生,全校生源加教职工总共72人。邻村南关有初中,两村合起来算一个学校。虽然编制为小学,但除了化学,中学其他学科她都教过。
如今,她读中师的学校没有了,村里的教学点也早已撤了。她笑称自己是个没有母校的人。
宋新菊老师别出心裁地开了两周认识恐龙课,孩子们用石膏粉做恐龙
刚去县城时,宋新菊已三十多岁,女儿读三年级,她刚好带女儿班的语文课兼任班主任。全校近50个班级,教职工两百左右,男教师才十余人。
起初,县城的家长不是很认可宋新菊,觉得她是农村田间地头出来的。从自身来讲,她也不适应,感觉各方面都不很得心应手。
彼时,焦作市已经有几所小学推行新教育了,效果不错,拟大推广。而她,也对新教育有了些皮毛了解。
张硕果老师2007年去育才学校做了新教育的讲座,县城的老师们觉得很震撼。管业务的副校长赵玉珍去海门参加培训,回来后很感慨:这么多年都不知道教育可以这样做!
2009年当了一把手后,赵玉珍校长开始轰轰烈烈地推行新教育。“那一年是俺们学校的转折点。校长认可,推行得就很好。我就告诉自己,要借助新教育平台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最起码要在这个新的生存环境下让人认可自己。”宋新菊说。
随后,宋新菊在新教育之路上潜心耕耘,获得了家长们的认可,也逐渐成长为新教育田野里的种子教师。
在广袤的乡村基础教育界,不少老师一碗饭吃到老,教龄渐长,见识却踏步不前,一个笑话都能讲很多届,记者在豫西南的乡下读书时遇到很多这类老师。
但教书不同于手工技艺,教师的眼界、见识和思维要跟得上时代才行。
宋新菊坦言,自己上学时喜欢读书,但那是浅阅读,很不专业,“加入新教育这几年是我二十年来成长最快、读书最多、收获最大的时期。”
在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宋新菊受到了比较专业的读书指导,网师教会了她如何啃一本书。“以前我不会读,只是觉得一本书好,但说不出来好在哪里,不知道对孩子的有益影响是啥,提炼不出东西,书本一合又忘光了。”
回忆读网师时,宋新菊印象最深的是巴西作家保罗·柯艾略写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她是在一个寒假买来读的。以往,宋新菊偏重情节,常忽略文字背后暗含的能发人思考的东西,这次她突然读懂了,她被小说里主人公的宗教信仰、心灵成长触动了,还在网师作业时专门写到了此书。
她说,读书要结合自己的生命,从心灵层面来理解。
教一年级时,宋新菊带领孩子们共读《丑小鸭》,她告诉自己:若我没领悟安徒生写这个童话想带给孩子什么,我怎能让孩子体会到呢?
从农村出来,也没有让人短时间内认可的能力,被人瞧不起,宋新菊觉得自己就是那只丑小鸭,一步一步走过来,丑小鸭能变天鹅,不容易!
让孩子们理解,更需适宜的教学设计,让儿童体会到蜕变的过程及要素。
宋新菊打印原著给孩子,人手一份,全文五千多字,让孩子挑战大声朗读四十分钟。之后按章节分析,梳理丑小鸭的经历,把重点对话打在课件上,分主题探讨,抛出“丑小鸭一定能成为天鹅吗?”等问题进行深挖,提炼成长的关键词。
“勇敢的心、谦卑的灵魂、不断地追求、不放弃等,这些关键词会在以后的岁月里指导孩子们怎么应对命运,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会慢慢感悟到。”
共读之后,孩子们还要挑战角色表演,分小组配合,扮演、练习。有时在教室里,有时学校会提供舞台,“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敢于表现自我的自信,就在这种戏剧的雏形(新教育称之为生命叙事剧)中培养起来了。”
加入新教育第四年时,宋新菊的班级获得了“全国十佳完美教室”提名,排在十佳之后的第五名。次年,喜获十佳称号。
对新教育来讲,实现农村学校的家校衔接,是不容易的事。而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每个市、县的生源都很大。
因获新教育的种子教师、完美教室称号,宋新菊才有资质,申请成为了新教育萤火虫武陟分站站长。全国类似的分站有几十个,焦作却只有武陟这一个。
每天早上,全国萤火虫分站的QQ群里,都会收到朱永新老师发布的晨诵,比如对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的一段话进行解读,做成小小图片,让父母们读一读,每天晚上朱老师还会发晚诵。二十四节气属民间大节,有特别晨诵。周三晚上有专家给家长们做新父母讲座。
“有的父母觉得爱孩子就够了,其实不是这样。通过与大师对话,可以引领父母如何做一个有智慧、懂爱的父母。”宋新菊认为中国父母对孩子不缺爱,缺的是一种有智慧的爱。
宋新菊和小伙伴们,不断地组织线下活动,在县城的公园里,常有好奇的家长跑过来围观,于是加入。
为让更多家长走进来,宋新菊通过更多平台发出声音。获得河南省最具智慧力、最具影响力班主任称号,县里指名她去教师进修学校“打工”,主要培训班主任。新父母研究所的童喜喜来学校,讲如何成为好父母,校长趁机广邀家长听讲座,分站“哗哗哗”地进人。
除却全国性的讲座,每周五晚,武陟分站有自己的线上讲座,以校讯通为根据地,邀请优秀父母、教师讲,在晚7点到9点之间,持续一个多小时。
给父母做培训,并不是盲目的,每一次都会征求家长想听什么,想了解哪方面内容,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困惑,然后对症下药。
小到科学早餐,大到上网、早恋等都被作为专题讲过,但讲绘本的时候最多。前段时间,设计海洋绘本的知名儿童作家保冬妮就主讲了一次,透彻讲述如何把中国的传统元素融进绘本里,以及怎样让孩子更好地理解绘本。
通过各种方式,武陟分站迅速吸纳进近一千个家庭,8个月时间就获得优秀分站称号。
考虑到农村家长来县城不方便、人数过多、农村孩子和县城孩子之间难免的分离感等问题,宋新菊因地制宜,在谢旗营乡专门成立了一个隶属于武陟分站的据点,建QQ群,组织线上线下活动。在进修学校培训时,谢旗营乡有七八个班主任参加。宋新菊带着义工,到该乡开了一场大型的家长讲座。
利用河南本土的校讯通网站平台,老师、家长、孩子都可以在上面发文章、点评、交流。宋新菊班的家长,是全校第一个获得家长博腕的,她树立家长榜样,把优秀家长推荐给学校,给予发言机会。校内橱窗,还展示榜样家庭的照片,是奖励,也能感染人。
在萤火虫分站里,家长们了解并认可了新教育的理念,另一方面也逐渐走上了自治的路。
十一年前,宋新菊的哥哥去世,患肝癌的父亲两年前不在了,母亲患抑郁症,女儿今年读初三,整个2015年,宋新菊比较忙累,没有投入很多精力在萤火虫分站上。但欣慰的是,没安排活动时,家长们还催问下一步该干啥,建议能不能做一次关于什么什么的讲座。
“很多学校寒假会有硬性要求,如慰问老人、帮助儿童等,我们的家长在放假前就自主和孤儿院联系好了。做家长工作也不费劲了。分站有几十个义工,我自己班的家长就占了三分之一。”
在新教育的低年级课堂上,故事和游戏的乐趣是少不了的。
从一年级开始,宋新菊就办读书节,从9月28日开启,持续一冬。虽然班额近年缩小,但仍有七十多人,宋新菊一人讲故事不够,于是“故事妈妈”“故事爸爸”走进教室。
一天一个故事,只要家长报名,宋新菊都给机会。父母除了讲故事,还教孩子做手工。二年级时孩子开始自己讲故事,家长负责准备课件。暑假时每个孩子都挑战了500万字阅读量。
在平日,孩子们的童心也会成为开设课程的契机。
男孩好动,表现欲强。某天,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拿着矿泉水瓶,摇啊摇,出现了水龙卷。孩子惊叫起来,跑过去让宋新菊看。
这种科学现象,如何才能讲清呢?于是宋新菊查资料、开课,借了专门的实验器材,把两个瓶子接起来,做水龙卷,普及了火龙卷、水龙卷知识。一些女孩子摇瓶子也特起劲。
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埙
宋新菊发现,不管男孩还是女孩,对科学都有一种天生的兴趣和探究欲。家长一看,觉得孩子确实喜欢,加之班级成绩稳居年级第一,也鼓励宋新菊继续做些其他的。
宋新菊还开了两周恐龙课。
家长们网购塑料恐龙模型,自己下载动画片,以及央视科教频道的纪录片,利用新教育电子文库里的一套日本温情绘本,例如《我是霸王龙》《你看起来很好吃》,做成课件,每天下午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在故事里,孩子们发现恐龙这种庞大的动物也有温情的一面。
为加深探究,宋新菊找了一本书做主教材,从恐龙起源、灭亡讲到成为化石。她请家长配合,画不同类型的恐龙,以及原始森林,来一场恐龙时代的穿越之旅。孩子们给恐龙画帽子,给剑龙脊背上加装饰,虽稚嫩,但想象力丰富,教室墙壁上挂满了他们的作品。
此外,铺上报纸,让孩子们在石膏粉里“挖”塑料恐龙,还有热心家长教大家用纸叠恐龙。
更有趣的是陶艺课。家长从临近的黄河滩弄来黄河泥,让孩子们捏恐龙。
于是乎,本土特色的黄河课程逐渐成型。低年级的孩子如何切入呢?宋新菊想出了一个点子:做埙。
每天下午一年级孩子人手一块泥,尽情地玩、捏,整整玩了俩月,直到手变得灵活些。
宋新菊还买来陶艺工具,刀、刻板、转盘等,又置备烤箱。得知武陟县城有黄河文化研究中心,她就去“取经”,还邀请两位老师,其中一位恰巧也懂埙,便与宋新菊配合,给孩子们上课。
埙种类多,有不同的孔数。起先,孩子们做成了饺子状,后来逐渐像样了。前期,能吹响就算优秀,但很多孩子孔钻好了,就是吹不响。思考了很多,在和泥时还加了一些卫生纸。
宋新菊还请来家长,备好石膏粉、滑石粉,做了三个模,刻上小梅花,做两瓣模,并拢压好、修边,晒晾两三天后钻孔,再放一段时间后烧制。每个孩子都参与,成品写上名字。尽管孩子们的作品最后能吹响的不多,但起码孩子们都尝试了,家长陪孩子制作的过程也让人陶醉。
“这些课,也许我们做得不够专业,但孩子们的参与,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以及整个过程中对生命、工艺品的体验,说不定能种下考古学、音乐家的种子呢。”
宋新菊还想找人一起研发黄河文化课程,想组建班级乐队。“一人能力有限,独行的话,绝对会越走越窄,不可能把孩子带到宽广的地方,我希望自己学校有特长的老师都能走进教室,越多不同的面孔出现在课堂越好。”
接受采访的前一天,宋新菊给读初三的女儿买了《平凡的世界》,因为中考新增了这一考点。
宋新菊家,客厅从不放电视,五个书柜有上千本书。女儿读三年级时,她才接触新教育,后悔接触得有点晚。儿子则沐浴了新教育更充足的润泽,学了很多器乐,宋新菊陪着,共读了很多书。
2015年,学校引入了国学,宋新菊也在班内推传统文化,希冀从老祖先留下的遗产中汲取教养,寻回失落的良风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