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卫报》2月14日报道,上一学年英国大学校长平均薪资达27.2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55.69万元),涨幅为3%,但其中有27位校长工资涨幅超10%。英国学院联盟(UCU)有关报告显示,在过去五年中,英国大学校长的薪资已飞涨14%,其中工资最高的是牛津大学现任校长Andrew Hamilton,其2014-2015学年度薪资达46.2万英镑,英国索尔福德大学两位校长薪资则合计为51.6万英镑。在该学年中,英国校长工资平均上涨3%,然而其中有27位校长薪资上涨幅度超过10%。除了报道英国大学校长薪资大幅涨的现象之外,该报告还调查了校长的各种福利津贴,详细描述了校长居住于价值数百万英镑的房产、享受头等舱待遇和下榻高档酒店等行为。
@英国学院联盟秘书长萨莉·亨特(Sally Hunt):公正公开地讨论高校教职工薪资及其透明度的时机已经到来了。高校教职工薪资及其涨幅差异悬殊,揭露了我们高校教职工薪资方面的乱象,在校长薪资持续高速上涨并且享受头等舱服务的同时,其他教职工的薪资上涨却受到限制。内阁大臣们正考虑放松对高校信息公开的要求,这使我们很担忧,因为政府是唯一能够追究他们责任的人。我们的报告指出了加强目前信息公开的相关立法的迫切需求。
为了寻找新客户,美国枪械制造商竟然把触角伸向了儿童,以小学生为销售对象,量身打造特殊枪支,并且利用网站、杂志等大打广告。美国暴力政策研究中心18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说,由于目前枪械消费者主要群体年龄逐渐变大,制造商开始把目光投向儿童,试图吸引他们成为“替代”。比如,步枪部件改用塑料制造,以减轻重量和后座力,让儿童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枪支颜色也不再局限于单调的黑色。史密斯威森公司推出了亮紫、亮粉和橙色的AR-15型突击步枪。萨维奇轻武器公司更是生产了五颜六色的步枪。
@乔希·舒格曼(暴力政策研究中心执行理事):想象一下烟酒企业吸引孩子抽烟喝酒引起的公愤,为了向儿童兜售枪支,枪械制造商和游说团体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枪械商向儿童兜售枪支的目的不仅在于能够增加枪支销量,而且也为围绕控枪的政治论争培养新一代拥枪支持者,如此大力度对儿童兜售枪支,却忽略了枪支可能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包括自杀、故意或非故意开枪以及大规模枪击事件。就在去年10月,田纳西州11岁的男孩本杰明·蒂勒端起他爸爸的猎枪,朝8岁邻居麦凯拉·戴尔扣下扳机,导致这个小女孩死亡。起因仅仅是戴尔拒绝让蒂勒玩她的小狗。
春节长假,一则帖子在网上热传。发帖的是一位自称来自小康家庭的上海女孩。春节期间,女孩不顾家人反对跟男友回农村老家,却在第一顿饭后,毅然决定和男友分手,并立即回家。一时间,城市与乡村的差距,婚姻与家境的关系,阶层固化与社会流动,“孔雀女”与“凤凰男”的标签……各类争论此起彼伏,反映出复杂多元的价值图谱。
然而,根据网络部门的信息梳理,自称“上海女孩”的发帖者不是上海人,是某省一位已为人妇的母亲,她春节前压根没来过江西;而其后发帖回应的“江西男友”,只是话题的碰瓷者,与发帖者素不相识。“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整个事件从头至尾均为虚假内容。
@宁财神:也没有那么多妈和女友同时掉河里啊?也不能确认真有儿媳妇因为不能上桌而掀桌子啊?就此产生的讨论和价值判断是真实的,那么多人卷入说明触及到了真实痛点。总之,并没有江西一户农家的年夜饭被毁,是值得高兴的事。
@玉渊杂谭:如果说一张年夜饭的图片造成了许多城里人对农村面貌的惊诧,也勾起了许多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对农村生活点滴的回首,那么讨论上海姑娘的逃离则超现实地把一个并不算赤贫的农村赤裸裸呈现了出来,戳破了由不切实际的乡土情怀织就的幻梦。怪诞的是,这种将贫穷品德化、将落后浪漫化的美好想象,也不知从何而来。
网友李拯:
这不仅仅是城乡差距的问题,也不仅仅是阶层固化的问题,而是农村大学生在向上流动之后,如何去重新构建自己的社会身份的问题。
“我奋斗了18年,现在终于可以与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但是在这样的悲情故事之后,如果“我”的父亲还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我”的亲戚还在背井离乡进城务工,“我”真的实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命运改变吗?恐怕那些带着有色眼镜的“凤凰男”标签,还是会充满歧视与不屑地飞来,以家庭出身与社会关系的名义将个体掩埋。
人的命运改变,既需要个体意义的向上流动,也需要社会层面的整体提升。否则,少数向上流动的农村大学生,只会在不断拉大的阶层差距中,继续经受身份撕裂带来的苦痛,在“回不去的故乡,融不进的城市”的迷茫中继续着乡关何处的身份迷失。
近日,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发布招生录取改革报告,为美国大学的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建议。“大学招生应降低标准化考试的重要性,更加看重学生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关注”,招生开始重“软指标”如考量社区服务、家庭贡献。该提议再次触动了在美华人的教育“歧视”之痛,触及了在美华人切身利益,引发华人忧虑和质疑。在经历了“平权法案”、“加州SCA5提案”等冲击之后,在美华人唯恐大学再次出台对其不利的政策。
@李斧(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教授):这项改革建议本身并不带有歧视倾向。但华人乃至更广泛的亚裔大都偏重考试,在非分数的社会活动上也局限在音乐等方面,所以部分华人容易对这一建议产生反弹。在美华人虽然重视教育,但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却存在“策划时置身事外,开始时简单反对”的倾向。对于教育改革,华人应积极看待和主动参与,从源头上捍卫自身权益。
@升学顾问周立伟:此次改革提议旨在对美国教育的功利化倾向进行修正,重塑美国的传统美德。提议并非针对华人,但冲击到华人也是难以避免的。与其在技术层面上去适应这些变革,还不如从内心和价值观层面真正拥抱这些变革背后的精神。
1月29日,年仅14岁的深圳实验学校初二学生柳博列席深圳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并建言:“继续推行教育改革,革除应试教育的弊端,更多地注重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不要让一张考卷来决定未来。”
让青少年列席市级两会,这本是深圳引导青少年关注社会问题、倾听青少年之声的破冰之举,没想到的是,因为一身价值不菲的阿玛尼,柳博成为了舆论“吸睛王”,受到了全国网友的大声讨。话题进一步演变为“又一个二代登上政治舞台”以及“应试教育是寒门子弟的福音”。而当其母亲为其声辩时,重点不在提案内容,却试图在“阿玛尼”问题上自圆其说。
@邹思聪:在柳博被发现穿着阿玛尼的那一刻起,他已经被民意审判定罪了,无论他说任何话,做任何事,都只会成为仇恨的靶子。最简单的例子是,当少年柳博在此前和政协代表、人大代表交流时,提出了“不依考分论英雄”的“提议”——如果换17岁的韩寒来讲这句话,众人会因为他对应试教育的不满而叫好。但14岁的柳博讲这句话,就成了公意口中的“妄图毁掉公平的高考制度”,进而滑坡论证出柳博“企图利用他的家庭背景获取高等学府资格”。
“阿玛尼少年”
@老匡:“一张考卷定未来”的应试教育到底能不能帮助寒门子弟成功逆袭?数据显示,在应试教育下,普通大学农村子弟与城市子弟的比例是1:7,到了顶尖高校,这个比例是1:21……也就是说应试教育非但很难帮助寒门逆袭,甚至阻碍了穷人上升。
@杨东平:对柳博的口诛笔伐主要出自对社会不平等的义愤,并不是认真的教育讨论。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种非常情绪化的“政治正确”的宣泄全面裹挟了对应试教育的评价,将对社会不公的愤懑转化为对应试教育的捍卫,从而变得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当我们说许多贫寒子弟通过应试教育向上流动,反映的只是应试教育的末端和出口,受益的是那些进入普通高中有望升学的学生。殊不知在他们身后,已经有无数农家子弟倒下,应试教育对贫寒子弟的摧残淘汰,从小学、初中就开始了。
VIEW POINT